楊培中
(臨沂市中醫(yī)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山東 臨沂 276002)
在臨床中,動脈瘤常常會導致顱內動眼神經(jīng)出現(xiàn)麻痹的情況,主要是由于動脈瘤體牽拉或急性直接壓迫腫瘤周邊的神經(jīng)[1]。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神經(jīng)麻痹是后交通動脈瘤伴動眼神經(jīng)麻痹。有相關研究證明,后交通動脈瘤伴動眼神經(jīng)麻痹患者運用血管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的效果顯著,并且能夠有效的減少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本文研究從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間本院神經(jīng)外科接收并治療的后交通動脈瘤伴動眼神經(jīng)麻痹患者中隨機性抽取218例為研究對象,觀察分析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后交通動脈瘤伴動眼神經(jīng)麻痹的臨床效果及其對患者神經(jīng)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隨機選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間本院神經(jīng)外科接收并治療的后交通動脈瘤伴動眼神經(jīng)麻痹患者218例,分為兩組,每組109例。其中開顱手術組,男58例,女51例,年齡43~79歲,平均(59.04±0.05)歲。介入治療組,男57例,女52例,年齡41~77歲,平均(52.33±0.23)歲。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經(jīng)過X線平片檢查、全腦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動脈造影、頭顱CT檢查、MRI檢查以及其他相關的實驗室生化檢查等,根據(jù)后交通動脈瘤伴動眼神經(jīng)麻痹的臨床判定標準,均確診為后交通動脈瘤伴動眼神經(jīng)麻痹。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進行對比。
1.2 研究方法 開顱手術組,采用外科開顱行動脈瘤頸夾閉術進行治療。患者氣管插管后,選擇全麻麻醉方式,與患者患處側翼點入路,行動脈瘤頸夾閉術。顯微鏡下采用動脈瘤夾夾閉后交通動脈瘤,注意對其他動脈的保護,避免傷到動眼神經(jīng)。
介入治療組,采用血管內介入栓塞進行治療?;颊呷砀嗡鼗幚恚徐o吸復合全身麻醉,經(jīng)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確定后交通動脈瘤位置、大小、形態(tài)、方向,使用大小適宜的彈簧圈栓塞動脈瘤腔。對于較大的后交通動脈瘤,可采用支架輔助[2-3]。
1.3 觀察指標 不同治療后,比較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拔除導管時間、住院時間,治療有效率,動眼神經(jīng)麻痹恢復情況,Glasgow預后評分;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3.1 Glasgow預后評分 采用Glasgow預后評分量表評估患者預后情況,總分15分。11~15分為預后良好;7~10分為預后不良;3~6分為預后差。
1.3.2 療效判定標準 無效:患者病情無改善甚至加重。有效:患者頭暈、視力模糊等臨床表現(xiàn)癥狀有所減輕,術后CT和DSA檢查提示動脈瘤栓塞或夾閉狀態(tài)良好。顯效:患者頭暈、視力模糊等臨床表現(xiàn)癥狀明顯減輕,術后CT和DSA檢查提示動脈瘤栓塞或夾閉狀態(tài)很好。
1.3.3 并發(fā)癥 術后并發(fā)癥情況包括動脈瘤再破裂、腦積水、腦血管痙攣、穿刺部位血腫、腦梗死形成、遲發(fā)性過敏反應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予以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予以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拔除導管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比較 介入治療患者術中出血量為(8.37±1.03)ml,手術時間為(114.37±25.45)min,拔除導管時間為(8.12±0.37)h,住院時間為(11.41±0.88)w,均明顯低于開顱手術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拔除導管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operation time,catheter removal time and hospital stay between two groups(±s)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拔除導管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operation time,catheter removal time and hospital stay between two groups(±s)
注:與開顱手術組比較,aP<0.05
組別開顱手術組介入治療組住院時間(w)17.64±0.22 11.41±0.88a例數(shù)109 109術中出血量(ml)623.87±42.35 8.37±1.03a手術時間(min)268.24±36.12 114.37±25.45a拔除導管時間(h)26.55±3.21 8.12±0.37a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介入治療組患者治療后,顯效71例(65.13%),有效31例(28.44%),總有效率為93.57%,明顯高于開顱手術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n(%)]
2.3 兩組患者不同治療后動眼神經(jīng)麻痹恢復情況比較 介入治療組患者治療后,動眼神經(jīng)麻痹,完全恢復71例,部分恢復28例,恢復率為90.82%,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動眼神經(jīng)麻痹恢復情況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recovery of oculomotor nerve paralysis between two groups
2.4 兩組患者Glasgow預后評分比較 介入治療組患者治療后Glasgow預后評分良好88例,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Glasgow預后評分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Glasgow prognostic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2.5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治療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42%,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5.69%(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Table 5 Comparison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后交通動脈起自頸內動脈末段或與其與前床突上段的交界處,沿視束下面、蝶鞍和動眼神經(jīng)上方水平行向后內,與大腦后動脈吻合,是一條容易長動脈瘤的血管[4-5]。由于其生理解剖學關系的原因,后交通動脈正好搭在動眼神經(jīng)上,后交通動脈瘤可壓迫動眼神經(jīng),出現(xiàn)動眼神經(jīng)麻痹。動眼神經(jīng)麻痹是后交通動脈瘤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6-7]。資料顯示[8],后交通動脈瘤的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等。比較常見的手術治療術為外科開顱行動脈瘤頸夾閉術,該手術可以對動脈瘤進行重新塑形、穿刺抽吸以及切除,但創(chuàng)傷較大,預后差[9]。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是近年來逐漸應用于臨床的新型治療技術,具有創(chuàng)傷少、術中出血量少等優(yōu)點[10]。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的患者中出血量為(8.37±1.03)ml,手術時間為(114.37±25.45)min,拔除導管時間為(8.12±0.37)h,住院時間為(11.41±0.88)w,這幾項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開顱手術治療的患者。傳統(tǒng)的開顱手術創(chuàng)傷大,切口長,導致出血量高,患者術后疼痛感強烈,非常不利于預后。而且采用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的患者頭暈、視力模糊等臨床表現(xiàn)癥狀明顯減輕,術后CT和DSA檢查提示動脈瘤栓塞或夾閉狀態(tài)很好,療效高達93.57%,術后動眼神經(jīng)麻痹恢復情況良好,占比90.82%,相比傳統(tǒng)的開顱手術來說,療效更加確切。說明血管內介入栓塞手術能夠避免動脈瘤對神經(jīng)的繼續(xù)刺激及損傷作用,進一步使動脈瘤縮小,避免動脈瘤再破裂情況發(fā)生,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也可以得到相對快的恢復。術后隨訪發(fā)現(xiàn),采用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的患者,預后良好,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低,總體臨床效果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王守安,李承晏,張貴斌,等.后交通動脈瘤性動眼神經(jīng)麻痹在栓塞術后的恢復情況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神經(jīng)醫(yī)學雜志,2015,14(2):151-155.
[2] 張昌偉,王朝華,徐丁,等.血管介入栓塞術與開顱夾閉術治療老年后交通動脈瘤并動眼神經(jīng)麻痹的效果及預后對比研究[J].臨床誤診誤治,2017,30(4):65-68.
[3] 馮文峰,王剛,張國忠,等.基質金屬蛋白酶-9在后交通動脈瘤瘤周蛛網(wǎng)膜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33(8):1189-1193.
[4] 董自軍,張旭,楊慶春,等.超選擇性子宮動脈插管和超低壓間歇性栓塞法在子宮肌瘤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當代醫(yī)學,2011,17(14):36-38.
[5] 王守安,李承晏,張貴斌,等.甲鈷胺治療后交通動脈瘤性動眼神經(jīng)麻痹患者術后恢復情況的臨床觀察[J].中華神經(jīng)醫(yī)學雜志,2014,13(7):713-716.
[6] 袁金龍,方興根,李真保,等.子囊型后交通動脈動脈瘤血流動力學和形態(tài)學的計算機數(shù)值模擬分析[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6,13(6):313-317.
[7] 張瑩,荊林凱,張倩倩,等.伴動眼神經(jīng)麻痹的未破裂后交通動脈動脈瘤的形態(tài)和血流動力學特點分析[J].中華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16,32(6):604-607.
[8] 李冰,龐鵬飛,李潔,等.頸動脈海綿竇瘺的眼部表現(xiàn)及介入療效分析——附26例報道[J].當代醫(yī)學,2012,18(6):35-38.
[9] 尼扎米丁江·熱夏提,卡合爾曼·卡德爾,阿塔伍拉·圖爾蓀,等.Pipeline血流導向裝置治療顱內復雜動脈瘤的短期療效[J].中華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17,33(4):344-348.
[10]閆凱旋,張恒柱,甄勇,等.血管內栓塞與開顱夾閉治療后交通動脈動脈瘤引起動眼神經(jīng)麻痹的預后分析[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3,10(4):192-19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