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軍山
(承德石油高等??茖W校 計算機與信息工程系,河北 承德 067000)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米爾斯·加涅(Robert Mills Gagne,1916—2002)在其《教學設計的原理》一書中,對于教學設計是這樣界定的:“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tǒng)化(systematic)規(guī)劃教學系統(tǒng)的過程。教學系統(tǒng)本身是對資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學習的安排。任何組織機構,如果其目的旨在開發(fā)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學系統(tǒng)中[1]?!痹诋斍靶畔⒒虒W手段迅猛發(fā)展、教學資源呈現形式豐富多樣的大背景下,加涅對于教學設計的表述依然具有現實指導意義。教學設計首先是一個系統(tǒng)化的過程,構成教學系統(tǒng)有兩個要素——資源和程序。本文以學習目標的達成為導向,構建出基于“資源和程序”的教學設計全景圖表,并提出對于教學實踐具有普適性的GS3PS教學設計模型,最后介紹了在信息化智能化移動教學平臺“藍墨云班課”中如何進行教學布局設計和具體實踐。
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tǒng)化的過程,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教學設計要從“為什么學”入手,確定學生的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知識、技能和素質目標),然后系統(tǒng)化的設計構成教學系統(tǒng)兩個要素——資源和程序,即以學習目標為導向的各類教學資源和教學活動,最終形成系統(tǒng)化的課程教學設計全景圖表,如圖1所示。
“資源”主要是指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伴隨著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知識學習進入碎片化時代,知識的碎片化本身并不帶來優(yōu)勢,優(yōu)勢在于碎片化后的有效利用給學生帶來的價值,這個價值來源于學生的碎片化需求,所以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下的教學資源的設計,既要考慮如何將教學內容化整為零(碎片化),同時又要考慮易于將碎片知識重構(系統(tǒng)化)。同時對于資源的呈現形式一般采用從簡原則,以適用于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需求。
“程序”主要是教學過程的安排及相關教學活動。在碎片化的學習時代,學生有了更多的時間和途徑進行碎片化學習,我們通常也希望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智慧把碎片化的知識梳理成系統(tǒng),但是以目前的學生所處于的階段來講,學生的結構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都還處于初期和成長期,所以教學“程序”設計還應該系統(tǒng)化的考慮,將課堂正式學習和日常碎片化學習有機結合。同時利用移動化教學平臺作為信息化教學手段,輔之以“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最終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系統(tǒng)化的教學設計全景圖表的構建,為課程教學提供了宏觀的指導。在信息化、網絡化、碎片化的學習環(huán)境下,如何充分發(fā)揮課上、課下學習的特點和優(yōu)勢,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將課堂教學和日常碎片化學習有機結合,在學習參與過程擁有良好的學習體驗和心理獲得,有效達成學習目標,是教學設計的最終落腳點。筆者經過學習和實踐探索,構建出具有普適性的GS3PS教學模型(圖2),該模型給出了一個完整的教學單元需要具備的六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導學案是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yōu)化發(fā)展的學習方案。導學案需要明確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學習難點、自主學習內容(資源)及學習路徑、教學流程描述等信息,使學生了解整個教學單元的相關學習信息。導學案實施的高級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導學案實施的基礎目標是促進學生高效的掌握知識,為后續(xù)學習奠定基礎。導學案設計質量的高低決定了學生的學習質量,讓學生能夠通過導學案的實施增長知識、形成能力。導學案應在上一單元學習之后立即發(fā)布給學生,以備學生根據導學案開展本單元的課前學習,并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工作。
課前自學以碎片化學習為主,根據導學案的要求開展課前自主性,通過查閱碎片化資源,完成配套的測試、討論等活動,達成自主學習目標,為課中學習做好準備。從學習內容的知識維度角度講,知識有四種水平,依次是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元認知知識[2],對于課前自學來講,最適宜的就是“事實性知識”,包括定義、陳述性事實等一些獨立的知識,也可以結合學情和教學內容選擇一些其他類型的知識。
為了檢驗課前自學的效果,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可采用測試、討論、提問等多種形式評測學生課前學習效果,稱之為“進門測”,進門測的目的一方面是檢驗學生課前學習的情況,另一方面是為課堂教學提供學情信息,使教師便于聚焦問題,更有效的、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工作。
良好的學習體驗需要通過學生的全面參與加以保證。在教學過程中,應采用角色扮演、頭腦風暴、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開展多樣化教學,提高學生參與度,教師作為教學引導師,引導學生作為主體參與到學習事件當中,按照“聚焦問題、激活舊知、示證新知、應用新知、融會貫通”這五個基本步驟進行課堂教學實施。在課堂上教師作為教學引導師。
為了檢驗課堂學習效果,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前,采用多種形式評測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稱之為“出門測”。出門測的目的一方面是讓學生對課堂學習目標達成情況有一個準確的認知,同時為教師布置課后任務和課程的總結反思提供依據。
課程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優(yōu)化的過程,要想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擁有良好的心理獲得,就需要引導學生對于所學內容進行反思和總結。另外從教師角度講,也同樣需要對教學實施過程進行總結,在總結反思中再次完善教學設計,使之逐步優(yōu)化。
基于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教學設計,需要在信息化環(huán)境的支撐下實施,在碎片化學習、移動學習的時代,學習遍布于課前、課中和課后各個階段,移動信息化教學平臺便成為當前信息化教學的有效輔助手段。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采用“藍墨云班課”作為移動信息化教學平臺,在教學設計全景圖表的框架下,將系統(tǒng)化教學設計中的“資源和程序”移植到移動教學平臺上,按照GS3PS模型實施課程教學,取得了良好效果。
對于“資源”的移植,主要是課程信息和學習資源,其形式也是多樣化的;對于“程序”的移植,主要表現在課上課下教與學的活動,至于流程上的把控還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在“云班課”中,所支持的資源形式主要有圖片、視頻、鏈接、各類文檔,以及在云班課網頁端所編輯的“圖文頁面”;所支持的活動主要有簽到、投票問卷、頭腦風暴、答疑討論、測試活動、作業(yè)/小組任務等。
從全課角度講,“資源”主要包括課程標準、授課計劃、關于倡導誠信學習的公告、課程介紹和學習指導、主講教師介紹、學生分組信息等;“活動”主要包括課程答疑、亮點展示、全課資源的測試、學情調查、課程總結等。從單元教學角度講,“資源”主要包括教學單元導學案、自主學習資源、其他輔助資源、課后拓展資源;“活動”主要包括學習資源測試、課前各類活動、課中各類活動和課后各類活動。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資源和活動的命名方式以及發(fā)布節(jié)奏。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給教育帶來了生機,而移動教學平臺是信息化教學的有效輔助手段。信息化教學充分考慮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的理念,使得學生的角色逐漸由個體學習向團隊學習轉變,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教師的角色也由個體備課向集體備課轉變,由教師向教學引導師轉變[3,4]。在這種變化的影響下,為了確保培養(yǎng)目標的達成,信息化、系統(tǒng)化的教學設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的教學設計模型和方法具有普適性,教學設計全景圖表的構建提供了框架指導,GS3PS模型對于教學的具體實施提供了方法指導,基于“藍墨云班課”的教學實踐提供了操作指導。但是,教學設計是利用教學技術不斷改進的動態(tài)過程,涉及學生、教師、教材等不同層面,對教師的信息化素養(yǎng)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R.M.加涅,W.W.韋杰,K.C.戈勒斯,等,王小明,龐維國,陳保華,等,譯.教學設計原理(第5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 L. W. Anderson, D. R. Krathwohl.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M]. New York: Longman, 2001.
[3] 趙麗君,陳穎峰,李長久,等.淺析德國職業(yè)教育對我國高職教育的啟示[J].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1):72-76.
[4] 邁克爾·霍恩,希瑟·斯特克.聶風華,徐鐵英譯.混合式學習:用顛覆式創(chuàng)新推動教育革命[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