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昱靈
在我老家臺州天臺山,清明節(jié)的重要性不亞于春節(jié),必回家掃墓,必做青餅祭祖。每到清明節(jié),爸爸三兄弟都會攜各自的小家庭從各地趕回老家。其中,做青餅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
“青”是一種綠色野菜,相比綠得直逼人眼的青草,它顯得溫婉可人。它表面長著一層白色的茸毛,綠中帶著柳絮白。它的葉子是長長的橢圓形,上面綴著露珠,顯得清新脫俗。仔細聞聞,有一種鄉(xiāng)野間的清香。雖說“青”在百花爭艷的春天其貌不揚,但是此刻它比任何一種艷麗的花都重要。
采青、洗青、剁青,這是媽媽和嬸嬸們的工作;搗青,這是爸爸和伯伯們的工作,青在古樸的石臼里被搗,和著白凈的糯米粉,顏色分明。伯伯掄著石杵一下一下?lián)v,爸爸在這間隙用手滾下糯米粉,把搗粘的青團扒到中間。伯伯搗得滿頭大汗,終于搗好了一大盆青團!
奶奶把一大團青團切成了幾大塊,又把一大塊青團搓成了幾長條,再把一長條青團切成了幾小塊。動作利落,我還沒插手就完工了。
我強烈要求:今年壓青餅這好玩的事由我一人承包。奶奶樂呵呵地看著我做,她拿來木頭模具教我:把一小塊青團搓成球形,搓成的球要和凹陷的模型差不多大小,要不然不好看。先把青團在面粉堆里滾一下,才不會粘著模具。把青團印到模具里后,往桌上敲幾下,青餅就掉下來了。就這些,小菜一碟,比包餃子、切年糕、卷食餅筒都要簡單。不出幾秒,我就敲下了厚厚的兩個圓餅和薄薄的一條“長魚”,再一會兒功夫,就敲出了一大堆餅和“長魚”。奶奶把這些青餅密密地疊在粽葉上,每條粽葉可疊放十多個青餅,再把一條條疊滿青餅的粽葉放到蒸籠里排列好。每格蒸籠放七八條粽葉,足足裝了四大格蒸籠。我不斷地搓圓,不斷地敲餅,感覺自己都成了青餅師傅了!
灶火熊熊燃燒,青餅清香四溢,青餅在我眼巴巴的等待中出爐了!
棕黃的竹籠、黃中帶綠的粽葉、深綠的青餅,構成了一種古典的風韻。一股若有若無的清香繚繞,冒著熱氣的青餅閃亮亮的,我忍不住拿起咬了一口。青餅很有韌性,初入口糯糯的,彈彈的,卻也不黏牙,甜甜的卻不膩。咽下肚后更有絲絲清新的回味,那是一種來自鄉(xiāng)野的自然清香。
人聲鼎沸,炊煙裊裊,香味濃濃,親情暖暖。一大家子人勞作,歡聲笑語;聽爺爺奶奶講祖先的故事,其樂融融。在一個個青餅飄香的清明節(jié)里,我匯入了鄉(xiāng)村傳統(tǒng)習俗的河流中。
浙江臺州學院附屬中學
做青餅祭祖先這一老家的傳統(tǒng)習俗,讓作者的清明節(jié)過得格外富有特點,竟像是一次闔家團圓、其樂融融的節(jié)日。這親情暖暖的一切,都來源于制作青餅的過程——采青、洗青、剁青,這是媽媽和嬸嬸們的工作;搗青,這是爸爸和伯伯們的職責;壓青餅,這是作者強烈爭取來的活計;蒸青餅,是奶奶最擅長的強項……當灶火熊熊燃燒,青餅清香四溢時,青餅出爐了!一家人最盼望的時刻到了,一時間人聲鼎沸,炊煙裊裊,香味濃濃,親情暖暖。
青餅飄香的清明節(jié),讓我們感受到家庭的其樂融融,感受到傳統(tǒng)習俗的美好,而讓這一美好習俗傳承下去,不正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嗎?
【適用文題】留香;我家的節(jié)日;傳承古老習俗文化……(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