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作者) (東北林業(yè)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150040)
漢服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是不斷變化的。漢服是中華文明的象征,是漢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和民族融合,漢民族從文化到血脈,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個最具代表性的服飾,它一直是漢民族精神文化和內涵的重要載體。此外,漢服在世界服飾文化和世界藝術寶庫中自成體系,并在世界服裝發(fā)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漢服是始于夏商周三代成熟于明代,在這近四千年中,以漢民族文化為基礎而自然演化形成的具有漢民族文化風格、區(qū)別于其他民族服裝的服飾體系。
漢服最開始出現(xiàn)是在“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軒轅黃帝,漢代時期進行發(fā)展,隋唐更加完善,到了明代趨于成熟,而后由于清代清軍入關暴力推行“剃頭易服”漢服開始衰落。
上衣在商代通常為窄袖短身,到了周代則出現(xiàn)了長大寬博的樣式。周代的衣服大多是直裾式、交領,衣襟主要為右衽。除了上衣下裳的形制之外在周代用為最為廣泛的就是深衣,男性和女性都可以穿。深衣打破了上衣下裳的風俗習慣,讓上下服裝呈直筒式連為一體。魏晉以后,深衣被袍衫所替代。深衣的出現(xiàn)對后來出現(xiàn)的褲褶、襦裙等服裝影響深遠。
到了戰(zhàn)國時期,寬衣博帶成為了統(tǒng)治階級不勞而獲過即食生活的男女尊貴象征。再加上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對冠、靴、甲、衣都做了改革。
秦朝建立了空前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社會性質的變更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在服飾中保留和因襲從前的式樣的同時加以發(fā)展,另一方面漢服吸收了各地服飾的式樣,向繁榮發(fā)展。
圖1 胡服騎射
圖2 秦朝跪式俑
圖3 秦朝武士俑
到了漢代,袍(連屬式)制服飾非常普遍。從馬王堆出土的文物、俑及壁畫中可以看到許多曲裾式長袍和直裾式長袍的出現(xiàn)。漢代的袍服、襌衣、襜褕等長衣很可能是從深衣衍生而來的。
劉邦稱霸天下建立漢朝也因此有了漢族的稱謂。春秋末期,在黃河流域逐步誕生出一個新的民族—華夏族。華夏族就是漢族的前身。有關“華夏”二字最早的記載是在《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中,孔穎達疏“華夏之中國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漢服是漢族的傳統(tǒng)服飾, 始自“黃帝”,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薄吨芤?系辭》從中可以看出最早的服裝形制是上衣下裳, 是由人文初祖黃帝設計的,并且參照了天地乾坤,所謂上衣為天,下裳為地,。體現(xiàn)“天地玄黃,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到了舜帝的時候,舜帝孝敬善良,他將6種圖案彩繪到上衣中,6中圖案刺繡到下裳上,這就是著名的十二章紋,十二章紋從舜帝開始一直延續(xù)到清代還在使用,可謂影響深遠。
魏晉時期是南北民族大融合的時期,漢服也因此與胡服進行了交匯。此時,由于佛教的傳入,人們開始在生活上追求隨性,體現(xiàn)在衣服上,有意仿古和寬衣博帶就是此時的主要流行風格。
唐代是中國的封建政治,經(jīng)濟、文化高速發(fā)展的時期,傳統(tǒng)服飾此時期也進入到了高峰期。唐初的服裝主要繼承了隋朝的風格,后變化為趨向于艷麗的色彩。在紋樣方面,吸收了外來紋飾,造就了雍容大方,百花競放的模式。
到了宋時期,服飾制度恢復了漢族舊有的傳統(tǒng)習慣,不準百姓身穿胡人服裝。受程朱理學影響,服飾不在爭奇斗艷而是呈現(xiàn)除古樸、拘謹?shù)男问?,形成了獨特的理性之美?/p>
明代恢復了漢代禮儀,對服飾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并采納了周代和漢代,并以唐宋時期確定了服飾風格。不同類型的人都有標準的著裝要求。
明朝初期,庶人結婚可以借用九品官服,平時則服雜色盤領衣。他們不能使用金刺繡,錦綺和綾羅。 在明代,男性通常使用長袍作為便服。 他們有各種各樣的形制,但他們都具有大襟,右衽,下裳過膝的特點。
漢服作為華夏民族傳承下的主流服飾,不僅是中國哥哥歷史時期政治、經(jīng)濟、人文等諸多社會環(huán)境的縮影,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交流的載體。它包含了不同民族之間相互流通,兼容并茂的優(yōu)秀服飾要素及文化特點,整合發(fā)展成為漢族服飾的獨特形式。漢服的形制主要是指漢服款型的服制規(guī)定,根據(jù)不同的著裝要求有不同的款式,并且任何人不能逾越。
本文主要研究漢服飾的主服,也就是由上衣下裳等部分組成。雖然漢服歷經(jīng)各朝各代但主服的形制始終保持著“平面裁剪”“上衣下裳”“交領右衽”“寬大衣袖”“繩帶系結”“衣緣鑲邊”的原則。漢服的品種繁多,有直裾、曲裾、玄端、半臂、褙子、襦裙、襖裙、短褐等多種服制。
上衣下裳:漢服基本的結構方式,即使是上下連冠的深衣在裁剪時也是把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再縫合。上衣類有短襦、襖、臂等。下裳有八幅裙、十二幅裙、馬面裙、百褶裙、裈、等。
衣裳相連:始于周代,后成為男女皆服的普遍樣式。上衣與下裳相連。如深衣,袍等。
漢服最顯著的領形特征是交領右衽也是漢服所獨有的。所謂“交領”就是衣領交叉重疊在胸前,“右衽”中衽是衣襟的意思,“右衽”就是用左側的衣襟壓住右側的衣襟,在右側系帶固定住。
漢服的領形還有“直領”和“盤領”兩種。直領是領子從胸前直接垂直下來,一種在胸部有系帶,另一種沒有系帶直接垂直到服飾末端。直領的形式大多數(shù)穿著在交領漢服的外面,在日常的穿著搭配中常用。盤領常見于男裝,領子呈圓形、右衽、系帶,常用在漢唐官服中,生活中也有涉獵。
圖5 交領
圖6 直領
圖7 盤領
寬大衣袖是漢服的有一個重要特征,漢服的袖子有專用的名字叫“袂(mei),它體現(xiàn)了漢服形象中和諧理念的完美展現(xiàn)。漢服從始創(chuàng)開始就是以簡潔樸實,寬大流暢的平面造型示人,這是由于漢服特殊的平面剪裁方式形成的。
漢服飾除了領形和袖形的性質特點之外,還有“平面裁剪”“上衣下裳”“繩帶系結”“衣緣鑲邊”的特點。漢服的造型通過平面剪裁進行分割、疊積、組合而形成它獨特的性質特點,為這些特點都是古代漢人對與天人合一在服飾上展現(xiàn)的形式。《周易·泰卦》載“上下乾坤”意思就是陽氣上升、陰氣下沉,陰陽交和才可天地萬物吉祥通泰。上衣下裳中上衣為陰,下裳為陽,陰陽調和與剛柔并濟在上衣下裳中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漢服與現(xiàn)代服飾不同,現(xiàn)在服飾靠扣子,拉鎖固定,而漢服靠“隱扣”固定,再通過腰間的帶子用打結的形式系住。同時,腰間有大帶來代表權勢,一件漢服有兩對大帶,通常為左側腋下的一根帶子與右衣襟的帶子系在一起,右側腋下的帶子與左衣襟的帶子打結相系。衣緣鑲邊的做法伴隨著服飾的開始時就已經(jīng)存在了,它伴隨著漢服的發(fā)展自身也在變換發(fā)展。衣緣鑲邊的做法不僅僅是裝飾的功能,也是后漢時嫁娶衣服特定的制度。
漢服飾在漫長的歲月中依然存在者勃勃的生機,這成就于祖先深邃獨到的見解和我們一直以來文化的傳承。漢服文化是存在了上千年的民族文化,仍然能吸引今天的年輕人體現(xiàn)了漢服飾強大的魅力與強烈的民族凝聚力。
參考文獻:
[1]王琛. 中韓傳統(tǒng)服飾對比—以漢服與韓服為例[J]. 文藝生活:下旬刊, 2014 (5): 81-82.
[2]沈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1.
[3]王曉曦. 盛世華衣閃光芒——從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看漢代服裝[J]. 上海文博論叢, 2006(3):26-30.
[4]周偉洲. 周人、秦人、漢人和漢族[J].中國史研究,1995(2).
[5]潘健華. 中國深衣制研究[J]. 戲劇藝術, 1987(4):113-124.
[6]管蘭生. 中國古代"十二章紋"思想新探[J]. 中國美術, 2011(3):108-109.
[7]張琳琳. 唐宋服飾文化內涵之比較——以胡人衣冠和婦女服飾為例[J]. 許昌學院學報, 2009, 28(1):104-107.
[8]藝術研究中心. 中國服飾鑒賞[M].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6.
[9]李晰.漢服論[D].西安美術學院,2010. DO I:10.7666/d.y174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