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蹈身體語言學,顧名思義,就是通過研究身體這個媒介來“說話”的過程,怎樣說話的,說了什么話,都是該學科的研究范圍。舞蹈身體語言學是符號學的一個分支,符號學由于研究的時間早,歷時久,已經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與嚴謹?shù)倪壿嬁蚣埽趯嵺`中,它可以為其他一些科學門類服務,其中就包括舞蹈門類,在舞蹈身體語言從肢體動作到內在意蘊的探索過程中,它提供了方法論。我以舞劇《孔子》選段《頌賢舞》為研究材料,從具有代表性的動作入手,研究動作與孔子所追求的“禮仁之道”“美善和諧”理想精神的內在聯(lián)系,對舞蹈身體語言的這種指示行為進行解讀。
[關鍵詞]符號學;舞蹈身體語言;《孔子》;《頌賢舞》。
[中圖分類號]J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6-0113-03
舞蹈作為一種以人體為媒介的藝術門類,不僅是一門行為藝術,同時也是一種情感交流的方式,每一個表情、姿勢、動作都是一種符號,都代表著一定的意義。在表現(xiàn)的內容上,更趨近于探究人的內心世界,而它最終的結果就是讓觀眾通過外化在舞者肢體上的動作,直觀地感受到動作這種符號所傳達的某種思想或意識。
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羅蘭巴特符號學都歸屬于符號學中。索緒爾提出了“能指與所指”這一對概念,在舞蹈身體語言中,“外在的形式”指的是能指,那么“內在的意蘊”指的就是所指了,它為舞蹈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法,使得舞蹈研究不僅僅停留在浮于表面的肢體動作上,更注重對動作目的與意義的探求。由于舞蹈動作的能指與所指間都有著一定的必然與關聯(lián),一個舞蹈中由大量的舞蹈動作組成,這種非任意的大量的關聯(lián)性可稱為意指,索緒爾的能指—所指的解釋作用已明顯不夠,這時,就進入到二級意指符號學中的第二級指示行為中,也就是說,索緒爾的能指—所指是二級意指符號學中的第一級指示行為,羅蘭巴特與索緒爾的最大區(qū)別,在于他發(fā)現(xiàn)了能指與所指之間聯(lián)系的必然性,由于這種必然聯(lián)系,他將索緒爾的能指—所指看作一個能指,隨之就會產生一個新的所指,這樣,新的能指就是第一級指示行為,新的所指便是第二級指示行為了,他對于“意指”的發(fā)現(xiàn)與深入研究使得人們對舞蹈動作這個符號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與解讀。羅蘭巴特將他發(fā)現(xiàn)的第二層指示行為稱為“神話”,是大量有內在聯(lián)系的第一層指示行為的走向,它與第一層指示行為相比,更能代表群體的意義。在舞蹈中,“神話”可理解為舞蹈的主題,無數(shù)個動作對于含義的精準表達,將舞蹈推向一個核心主題。
一、達禮之身
舞蹈作為人類最早產生的文化現(xiàn)象之一,是特定的文化空間形成的特定的文化形態(tài)。舞蹈藝術的特殊性,遠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已形成。在無語言只能靠聲音、手勢、動作表達原始思想感情的時代,原始人通過模擬與實踐學習生存的經驗時,表情、手勢、動作等就已具有表征身體文化的特征,也即舞蹈藝術作為編織人類文化符號之網(wǎng)的一部分,同樣具有交流情感、傳遞信息的功能。故文化符號學天生就與舞蹈藝術結緣。
在《頌賢舞》中,或文人志士們高談闊論的抒情化動作,或灑脫的古典舞程式化動作外形,都體現(xiàn)出尊師重道,敏而好學的情懷。根據(jù)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內容,他提出了“能指—所指”一對概念,這里的抒情化動作和程式化動作好比是能指,而動作所抒發(fā)的情感和塑造的形象即所指,在舞蹈作品中,大量動作的反復與強化(能指),精準而清晰地表達了其內在含義(即所指)。這也是舞蹈身體語言的第一級指示行為:
舞蹈身體語言的第一級指示行為
①能指:動作外形; ②所指:動作意義
動作的出發(fā)點建立在流露情感的基礎上,個性情感的延伸形成細膩的抒情動作,這些零碎的舞動比程式化的動作更先入為主地奠定了整個舞蹈的情感基調,它們作為一種有意義的語言符號,使得舞蹈中的孔子與其弟子們的文人志士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在《頌賢舞》中我們可看到大量的抒情性動作,舞蹈全長5分51秒,演員們身著白袍,頭戴冠,右手持成團的書簡。在古時,未得功名的士人身著白色的袍子,這也暗指了他們的學生身份,為后面孔子這位老師的出現(xiàn)做了一個對比與鋪墊。出場時,演員們三五成群,來回走動。有的兩兩手持書簡彼此作揖,做出請教問題的謙虛狀,有的高昂頭顱,雙臂打開做心系天下之狀,有的打開書簡輕輕地朗誦起來。再配上晃、繞、擺等身體動作特征,俊朗的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了。在舞蹈初始“文人賢士”的舞容中,采用了文人們立身游吟的形象,以抒情性、功能性動作為依托,整體上,營造出了一個學術氛圍濃郁的知識交流氛圍。
類似的情緒性動作還有許多,比如在2分37秒處,書生們聚集在孔子左右,他們踱著古典舞中的常用步伐——方步,手執(zhí)書簡,晃動著上半身與孔子進行眼神間的交流與互動。
書簡作為演員手持的主要道具,編導借助它從細節(jié)入手抒發(fā)了文人們對學術的追求與熱愛,在舞蹈30秒處開始的第一個群舞舞段中,文人們將其雙手捧在手心,單手將其擺弄得上下翻飛最后又將其捧至天空,將書簡作為自己最珍惜的物件。珍惜書簡的背后更是對文化的渴求。舞蹈中巧妙運用了這些表現(xiàn)情緒與情感的抒情性動作,使得人物情感更加飽滿,彰顯了文人們心系天下、虛懷若谷的胸襟。
而用來塑造人物形象的動作則由古典舞動作完成的,大甩袖、大邁步、旋轉、跳躍、順風旗等洋灑肆意的舞姿,充滿了一股大膽追求、執(zhí)著探索的勁兒,強化了人物形象,使得文人賢士敏而好學的精神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表達。
還是在第一個舞段中,大量地使用了古典舞蹈經典動作,比如四位轉,空翻,原地撕叉跳,穿手,云間轉腰,大弓步等,瀟灑流暢的動作與技巧再配上穿、抹、晃、繞、擺等連接方式,展示出文人們一同學習的過程。
在1分01秒至08秒這幾秒間的動作里,用馬步下蹲、單膝跪地旋轉和將書簡雙手送至右上方這三個快速的連接動作將書生們雙手執(zhí)書簡置于胸前這個動作強調了數(shù)次,重復即是力量,用多次重復的方式精準地表現(xiàn)出書生們對于書簡的愛惜與珍視,書簡即是知識的承載物,所以這也是對于文化知識的敬畏與熱愛,這段動作連貫順暢,非常契合書生的氣質形象。
在1分44秒至1分55秒這11秒孔子與書生們之間的單對群舞蹈中,采用了書生們將孔子圍在中間,以孔子為圓心,向圓心做動作這樣一個隊形,描繪了孔子作為一名老師正在“傳道授業(yè)解惑”,使我們仿佛看到學生們在課堂上靜靜聽老師講課的場景。在動作編排上,編導再次使用了重復的修辭手法,將“手執(zhí)書簡接上步云間轉腰”這個動作重復了三次,每個人都向著圓心做動作(即孔子的方向),該動作大開大合,不僅瀟灑大氣,并將書生們崇拜、尊重孔子老師的舞蹈語言傳達到觀眾那里去。使得孔子樹立起了作為教育家的高大形象。
2分44秒至3分39秒這段一分鐘的舞段里,是一段三對群舞蹈,音樂抒情,這段舞蹈以靜制動,動靜結合,孔子站在舞臺左前方,雙手執(zhí)書簡做沉思狀,時不時與書生互動,教授他們一些知識。而三位書生舞姿流暢優(yōu)美,頗有特點的一個動作是書生略俏皮地左右擺動著雙臂寬大的袖子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像一只只振翅欲飛的蝴蝶,動作中透露著一種獨屬于文人的趣味與天真。
4分54秒開始了舞蹈中的第二次齊舞,這段舞蹈中仍然運用了大量前文提到的古典舞經典動作,但細究動作與動作的連接處,第一段偏向強調動作的力量感,用穿、抹、繞等連接方式連接動作,突出舞蹈的宏放、硬朗之感。而在這段舞蹈中強調的是文人的飄逸閑適之感,與他們“一書在手,天下我有”的傲骨。強調氣息提—沉的外化、并運用晃、繞、擺這三種連接方式,使其動作呈現(xiàn)出的力量感偏弱,韻味十足。通過對該舞蹈中特色舞段與動作的分析與解讀,發(fā)現(xiàn)了動作本體在能指與所指兩個方面的一些內在聯(lián)系。
二、孔子之語
上一節(jié)中,我們指出了《頌賢舞》中有大量外表面與內在面有著內在聯(lián)系的動作本體,它們并不是一些無意義的組合。此時就進入到羅蘭巴特符號學中的第二級指示行為中:
舞蹈身體語言的第二級指示行為:舞蹈主題
“主題”這個詞是從符號學領域中引申過來的詞匯,羅蘭巴特將這種二級指示稱作“神話”,它與“語言”比起來更能代表一個整體的共性。在舞蹈中,它通常代表舞蹈的主題。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是一個富有道德教育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文明古國,擁有無比豐厚的思想道德遺產,尤其是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最為突出。在知名的儒學家里面,孔子是其中的代表。在史話中,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而孔子的思想在廣義上就是一套關于人的教育的思想。孔子的教育不僅重視知識的“學文”,更強調德行的“學道”。他作為我國古代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的思想代表,目睹了奴隸制“禮崩樂壞”“倫常顛倒”的衰敗景象,因而痛感要維護社會秩序和政治穩(wěn)定,就必須高度重視和充分發(fā)揮道德的調節(jié)機能,在注重文化教育的基礎上,更加重要的就是道德教育。而《頌賢舞》中孔子與弟子互動間呈現(xiàn)的禮仁之道、美善和諧正是孔子“學文”“學道”教育思想的縮影。
在舞蹈中,更是通過許多的舞蹈語言證實了這一主題思想,在隊形上,孔子與弟子兩個主體時而動靜結合,時而齊舞,齊舞時也必然會將作為老師的孔子放在群舞中明顯的位置以凸顯其主體地位,在動作編排上,弟子們仔細閱讀書簡,高舉書簡,從手執(zhí)書簡起舞等一系列以書簡為道具的動作,來表現(xiàn)出孔子及其弟子崇尚文學的良好風氣。二者相比較而言,孔子的動作更加穩(wěn)妥,弟子的動作在灑脫狂放中透露著一絲純真的味道,略顯稚嫩。舞蹈由弟子們三五成群互相請教為開端,以孔子向圍成圈的學生們傳授知識為結束,“傳道授業(yè)解惑”與“尊師愛師敬師”的舞蹈主題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
結語
本文以舞蹈《頌賢舞》為個案對符號學下的舞蹈身體語言進行了分析與解讀,舞蹈中大量運用了古典舞經典動作技巧,多處運用抒情性動作,有些是單純的情緒動作,有些則是與古典舞動作融合。這些動作在第一級指示中闡述了尊師重道、敏而好學等許多優(yōu)秀品質,由于動作與這些品質之前的必然聯(lián)系,他們指向了更高層級的符號系統(tǒng),即羅蘭巴特的第二級指示系統(tǒng),也就是舞蹈的主題:孔子思想?!俄炠t舞》即在這種不同層級的符號指示下,保存和傳遞著孔子“學文”“學德”的教育思想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具有極高的鑒賞價值與教育意義。
[參 考 文 獻]
[1]張素琴.舞蹈身體語言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 黃婉蓄.淡雅之像,逍遙之語——中國古典舞《逍遙》的身體語言分析[J].舞蹈,2014(02).
[3] 張素琴.舞蹈身體語言的本質研究[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1(01).
[4] 劉建,李廣森.現(xiàn)代舞身體語言材料的三個來源[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2(04).
[5] 于平.舞劇《孔子》的文化擔當[J].舞蹈,2013(10).
[6] 袁杰雄.洛特曼文化符號學視角下的舞蹈身體語言探析——以文山州馬關縣苗族蘆笙舞蹈為個案[J].文山學院學報,2014(04).
[7] 陳來.論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5).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