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的杰寧是個充滿戰(zhàn)亂的地方,一些極端組織扎根于此,使這里成了恐怖活動的溫床。
2005年的一天,巴勒斯坦小男孩哈提卜持槍上街玩耍。他沒料到,就在幾分鐘前,這個地方剛剛發(fā)生了騷亂,有人向以色列士兵的吉普車投擲石塊。以色列士兵則剛好看見了持槍而來的哈提卜。一陣激烈的槍聲,哈提卜倒在了血泊中。事后,以色列士兵才發(fā)現(xiàn),哈提卜手中所持的槍械不過是一支仿真度很高的玩具槍。
哈提卜旋即被送往蘭巴姆醫(yī)療中心,兩天后不幸身亡。出乎所有人意料,哈提卜的父親賈瑪爾忍住喪子之痛,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震驚的決定:捐獻哈提卜的器官,而捐贈對象則是以色列人。于是,6名以色列人接受了手術。賈瑪爾唯一的要求是希望能與接受兒子器官的人見面,看看他們是否健康。
6名以色列人,因哈提卜的器官而健康地活了下來。當時的以色列總理沙龍深受感動,他請哈提卜的父親到他辦公室去接受一位總理的私人道歉。
這個小男孩和他父親的故事,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
德國電影人費特爾得知后,將這個故事改編成電影《杰寧之心》,搬上了銀幕。這部電影在歐洲各地放映,深獲好評。不過,費特爾一直有個遺憾。他希望這部電影能在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的杰寧播出。他想告訴那里的孩子:“生活不僅僅是流血和沖突,不僅僅是站在坦克前阻攔和投擲石塊……仇恨與隔閡可以消弭,只需要彼此的悲憫和寬恕?!边z憾的是,杰寧地區(qū)因為戰(zhàn)火紛飛,沒有一家電影院開放。于是,費特爾決定重建杰寧電影院。為了這一目標,他拼盡全力。
20年后,杰寧電影院終于建成并對外開放。電影院放映的第一部電影就是《杰寧之心》。人們靜靜地看著,影院里一片唏噓之聲。影片結束時,觀眾久久不肯離去,他們全體起立,用掌聲表達對這位父親由衷的敬意。
這座影院如今意義非凡,它被看作是“和平紀念館”和“哈提卜的紀念碑”。走進這家電影院,人們便會想起:巴勒斯坦小男孩哈提卜因遭誤殺而身亡,但他的家人卻把生的希望帶給了更多的以色列人。
“寬恕”一詞說來容易,卻很難做到。文中,被以色列士兵誤殺的小男孩哈提卜的父親賈瑪爾就讓我們真正看到了偉大的人性光輝,他不僅沒有因為兒子被誤殺而充滿仇恨,反而要用兒子的器官去挽救以色列病人的生命。這是一種怎樣的取舍呢?我想,他當時的想法一定是和平才會帶來新生,重復的仇恨只能帶來死亡。他的這種“寬恕”,是為了他的兒子,也是為了像他兒子一樣生活在戰(zhàn)火中的孩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