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里的小娃娃長大了,而且爬出了窩。
春季里成雙結對地住在自己地盤上的鳥兒,現在帶著自己的孩子滿林子游蕩了。
森林里的居民常常到彼此家做客。
連兇猛的走獸和飛禽,也不那么嚴格地守衛(wèi)自己的地盤了。到處有許多可餐的野味,什么都夠吃。
貂、鼬、白鼬滿林子轉悠,到處可以輕易找到吃的:呆頭呆腦的小鳥,不懂事故的兔崽子,粗心大意的小老鼠。
鳴禽成群結隊在灌木叢和大樹上漫游。
每一群都有自己的習俗。
這些習俗是這樣的:
我為大家,大家為我
誰首先發(fā)現敵情,應當發(fā)出尖叫或打一聲呼哨——向大家發(fā)出警報,以便整個群體立即四下分散。如果其中一員落難,整個群體就起來發(fā)出叫聲和吆喝聲去嚇唬來敵。
一百雙眼睛和一百雙耳朵警惕著來敵,一百張利嘴準備著擊退進攻。匯入群體的小家庭越多越好。
群體里有為娃娃們定的法則:在各方面向年長的看齊。年長的安詳地啄食谷粒,你也啄食。年長的抬起頭不動了,你就裝死。年長的逃跑,你拔腿就逃。
教場
鶴和黑琴雞都有為年輕一代而設的名副其實的教學場地。
黑琴雞的教場在森林。年輕的黑琴雞聚在一起,看發(fā)情的老黑琴雞做什么。
老黑琴雞自言自語,年輕的也開始自言自語。老黑琴雞“啾啾”一聲叫,年輕的也開始“啾啾”叫——細聲細氣地叫。
只是現在老黑琴雞不像春天那樣喃喃自語了。春天時它念叨:“我要把大衣賣掉,買件寬松外套。”可現在卻說:“我要把外套賣掉,我要把外套賣掉,買件大衣?!?/p>
年輕的鶴排著隊伍來教場。它們學習在飛行中保持正確隊形——三角形。為了在飛越遙遠的路程時保存體力,需要學習這個本領。
在三角形中,領頭飛的是體力最好的一只老鶴。它作為處在最前面的一只,沖破空氣更吃力。到它飛累了的時候,它就換到隊伍的末尾,它的位置就由另一只蓄足新鮮體力的鶴來替代。
從領頭到殿后,再從領頭到殿后——年輕的鶴就這樣一面扇動著雙翅,一面有節(jié)奏地交替著飛到前面領頭。誰的體力好,就飛在前頭;誰的體力差,就在后面。氣浪就從三角形的頂角上分開,猶如船頭劈浪前進一般。
咕爾雷,咕爾雷……
“聽命令:咱們到了!”
鶴一只接一只地相繼著陸。這里——在田野中間的教場上,年輕的鶴正在學習舞蹈、體操:跳躍、身體旋轉、按節(jié)奏跳出靈巧的舞姿。還有一項訓練,也是難度最大的:要把石子往上拋,再用嘴接住。
它們正準備飛向遙遠的征途。
會飛的蜘蛛
沒有翅膀怎么飛呢?
可有些蜘蛛就變成了凌空漫游的飛行員。
蜘蛛從肚子里吐出細絲,把它搭在灌木叢上。風兒接住了蛛絲,就這兒那兒地到處扯,可就是扯不斷它,因為它像絲線一樣牢。
蜘蛛蹲在地上。掛在樹枝和地面之間的蛛絲在空中飄蕩。蜘蛛坐著繞蛛絲。它自身攪進蛛絲里面,整個身子就同包在一個絲做的小球里似的,而蛛絲還在源源不斷地吐出來。
蛛絲變得越來越長,風兒更用力地扯它。
蜘蛛在地上站穩(wěn),把腳牢牢地扎住。
“一、二、三!”蜘蛛迎風爬過去。它咬斷了扎住的一頭。
一陣風吹來,蜘蛛脫離了地面。
蜘蛛和蛛絲飛了起來。
趕快把繞著的蛛絲倒開!
空中小球正在升起……它在草叢、灌木叢的上空高高飛翔。
飛行員從上面俯瞰著:哪里可以降落呢?下面是森林、小河——繼續(xù)往遠方飛呀飛!
眼見得下面是一個院子,蒼蠅在糞堆上飛舞——停!向下!
飛行員把蛛絲退繞到自己身子下面,用腿把它捻成一個小球。凌空的小球越來越低地下降……
準備——著陸!
蛛絲的一頭粘在草上——落地了!
在這里可以安安穩(wěn)穩(wěn)地開始過自己小家庭生活了!
當許多這樣的蜘蛛和它們的蛛絲在空中飛翔時——這樣的事常發(fā)生在秋季天氣晴燥的日子里,村里人就說:“小陽春到了?!笨罩酗w舞著秋季銀光閃閃的“白發(fā)”……
摘自《森林報·夏》
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
名師點評
森林里的習俗還真是新鮮有趣!動物之間互相幫助的故事,讀來讓人感動不已。原來它們和人類一樣,也有自己的鍛煉場所,學習本領的方法,這不禁讓人吃驚。這篇文章十分有趣,能給讀者帶來有營養(yǎng)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