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狀元甲天下
古代科舉制度始創(chuàng)于隋代,但當時并沒有狀元這一稱號,到了唐朝才有狀元之稱。在科舉制度上千年的發(fā)展中,蘇州如何敢自稱“狀元之鄉(xiāng)”?
據(jù)統(tǒng)計,自唐代至清代廢科舉的1300年間,共出文狀元596名。其中蘇州府共出文狀元45名,占總數(shù)的7.55%。尤其到了清代,從順治三年開科取士到光緒三十一年廢科舉,260年間全國共出狀元114名,其中江蘇49名,浙江20名,安徽9名,山東6名,廣西4名,直隸、江西、湖北、福建、廣東各3名,湖南、貴州、滿洲各2名,順天、河南、陜西、四川、蒙古各1名。而蘇州一府即出狀元26名,明顯超出其他省份的狀元數(shù)。清代蘇州狀元人數(shù)占全國總數(shù)的22.81%,占江蘇省狀元總數(shù)的53.06%。所以,狀元真就是蘇州的“土特產(chǎn)”了。
蘇州狀元輩出的現(xiàn)象顯然是與蘇州地區(qū)好學尚文風氣的盛行密不可分的。蘇州人愛把自己的文化源頭追溯到春秋吳國,今天的人也許很難想象操著吳儂軟語、溫文爾雅的蘇州人,其祖先曾是好勇習武的吳國人。直到隋滅陳之后,蘇州地區(qū)的風氣才漸漸發(fā)生變化。唐、宋年間,隨著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農(nóng)田水利的大規(guī)模興修,蘇州人口和耕地激增,社會經(jīng)濟繁榮,蘇州偏安江南,遠離政治和軍事沖突。在這種安逸富足的環(huán)境下,蘇州人普遍喜好讀書習文,通過科舉步入仕途,可以博得錦繡前程,高官厚祿,封妻蔭子,光宗耀祖。
促使這種變化的關鍵因素是蘇州發(fā)達的教育。隋唐開創(chuàng)科舉制度之后,在蘇州的官吏名儒,仁人志士,為興辦學校盡心盡力,因而蘇州有了為數(shù)眾多的義塾、社學、書院、縣學、府學等多層次的教育體系,受教育者日益增多,其結果必然是整體文化水平提高,人才輩出。大學士徐有貞自豪地說:“吾蘇也,郡甲天下之郡,學甲天下之學,人才甲天下之人才。”
狀元“第一家”
戲劇、小說中大多有“落難公子中狀元”的橋段,但是翻看歷代狀元的家世便可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狀元出生于富庶的小康之家,真正貧寒的人是少數(shù)。
蘇州狀元絕大多數(shù)出身于書香門第、富貴人家。享有“天下狀元第一家”美稱的唐代蘇州長洲縣歸家,自唐懿宗咸通十年至唐哀帝天祐二年,在短短的36年間接連出了歸仁紹、歸仁澤、歸黯、歸佾、歸系等五名狀元,占全了兄弟、父子、祖孫狀元。歸家第三代歸融的五個兒子,長子、二子、三子中了進士,四子、五子中了狀元,“五子登科”自此傳為佳話。歸氏三代十進士、五狀元,是中國科舉史上僅有的盛事。這一點都得益于書香門第、家學傳承。明代著名散文家歸有光就是歸氏后裔。
蘇州狀元多出于同一世家的現(xiàn)象說明家學淵源在科舉考試中的作用巨大。蘇州有很多文化世家,文化積累極為深厚。這些世家子弟從小受到家學熏陶和應試技能的訓練,有良好的文化基礎,在科舉考試中居于有利的地位。
蘇州多狀元的現(xiàn)象一直傳為美談,蘇州人好學向上的風氣至今仍綿延不絕,人才輩出的盛況古今同輝。根據(jù)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公布的院士名單,截至2015年底,蘇州籍兩院院士達到111位,數(shù)量之多,位居全國地級市之首,這種情況足可以與歷史上盛產(chǎn)狀元的現(xiàn)象媲美。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