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首因效應;心理定式;教育方式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31-0064-01
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優(yōu)先效應或第一印象,簡單來說就是“先入為主”。一般來說,最初印象一旦形成,要改變它就不那么容易了,即使后來的印象與最初的印象有差距,很多時候我們會自然地服從于最初印象。在教育過程中,師生間的最初印象常常會決定教師的教育方式。
蔣老師與朱槿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正面例子,朱槿給蔣老師的最初印象是優(yōu)秀的、陽光的、能干的。即使那時兩人沒有見面,但最初印象已經(jīng)形成。后來,當蔣老師與朱槿真正接觸后,她發(fā)現(xiàn)眼前的朱槿與想象中的朱槿不同時,她并不認為是朱槿“有問題”,她認為可能是朱槿的“不認可”和不適應導致了他的那些“反常舉動”。于是,她努力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因為蔣老師對朱槿的好印象,她相信學生是美好的,所以她用盡辦法努力讓學生回歸,于是有了后面那個讓人喝彩的故事。
很多時候第一印象并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的、最牢固的,并決定著雙方交往的方式。我曾親身經(jīng)歷過這樣的案例:我們學校三年級時重新分班,于是一個辦公室的老師們開始經(jīng)常交流自己的“前學生”。我從一個同事口中得知,我的班上有個學生不但學習差,而且還有不好的行為習慣,喜歡拿別人的東西。聽完同事的話,我馬上對這個學生產(chǎn)生了戒備,我暗想:一定不能讓這個學生破壞我們的班風、學風,我要好好盯住他。所以當班上一個學生告訴我她的鋼筆不見了之后,我在一邊提醒她和其他學生好好找找時,一邊開始關(guān)注之前同事口中的那個習慣不好的學生??吹轿翌l頻“注目”,那個學生開始躲避我的目光,把頭深深地埋了下去?!翱隙ㄓ袉栴}!”我心想,雖然我知道沒有證據(jù)不能隨便懷疑學生,但我還是沒忍住。課后,我把那個學生叫到了辦公室,在與他聊了幾句重新分班后是否適應的話題后,我切入了正題,問他有沒有看到同學的筆。他馬上回答說“沒有”,我問:“那你為什么不敢看我?”小家伙低聲地說:“我以前拿過別人的東西,但這次真的不是我拿的,我怕你會懷疑我?!边@么快被學生戳穿,我有些不好意思,趕忙拉起他的小手,告訴他我相信他,當時,我都覺得自己演技極為拙劣。后來,鋼筆找到了,當然也確實不是轉(zhuǎn)班來的那個學生拿的。當真相大白時,我很是懊惱。
現(xiàn)在,每當有同事來了解我的“前學生”時,我都會慎重表達我的看法。而且我現(xiàn)在也不會刻意去了解學生們的過去,我在心里希望我的學生都是美好的。
我想,如果可以,為人師者的我們,不妨多為那些發(fā)展不如意的學生創(chuàng)造“善意的謊言”,為下一個與他相遇的人制造美好的最初印象,抱著“我不能影響他,相信一定會有人影響到他”的美好心態(tài)出發(fā),讓他們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朱槿!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石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