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主任與學生進行溝通時,可通過觀察診斷溝通對象所屬類型,并聽懂學生行為背后的需求與期待,同時通過向家長咨詢了解學生成長歷程,最后正確判斷師生所處溝通層次,從而選擇有效溝通的策略。這樣一套“望聞問切”的溝通心法可實現師生間的走心溝通,達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關鍵詞】師生溝通;望聞問切;走心德育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87-0014-03
【作者簡介】陳衛(wèi)秀,廣東省珠海容閎學校(廣東珠海,519000)容閎書院辦公室主任,高級教師,廣東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在中醫(yī)中,有一套診斷方法,那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望聞問切”:望,指觀氣色;聞,指聽聲息;問,指詢問癥狀;切,指摸脈象。而在班主任與學生的溝通中,也可以形成一套“望聞問切”的溝通心法:望——觀察診斷溝通對象所屬類型;聞——聽懂行為背后的需求與期待;問——咨詢家長以了解學生成長歷程,切——判斷師生所處溝通層次選擇溝通策略。
一、望——觀察診斷溝通對象所屬類型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通??煞譃槲宸N類型: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和表里一致型。班主任在跟學生溝通之前,要充分了解每一位溝通對象所屬的類型,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溝通走心。
例如:一學生最近的考試成績不理想,老師把他叫進辦公室進行溝通:“你一直都學得很不錯,這次是怎么回事?什么地方出問題了?”這時不同類型的學生會有不同的回答:
A學生回答:“老師,對不起,是我沒有做好……”這在溝通中屬于“討好型”,他的心中只有他人,沒有自己。這種類型的學生常容易忽略自己,內在價值感比較低,言語中經常流露出“都是我的錯”之類的情感。
B學生回答:“老師,你這樣問,我會覺得很驚訝,因為你知道我已經非常拼命了……這你都知道?。俊边@在溝通中屬于“指責型”,他的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這類型的學生常忽略他人,習慣于攻擊和批判,將責任推給別人,“都是你的錯”“你到底怎么搞的”是他們的口頭語。
C學生問答:“情況是這樣的,這次的題目很有難度,這次成績沒有下降太多我已經很滿意了。接下來,我需要好好調整一下刷題的策略……”這在溝通中屬于“超理智型”,他的心中只有情境,沒有自己也沒有他人。這種類型的學生常極端客觀,只關心事情合不合規(guī)定,是否正確,總是逃避與個人或情緒相關的話題。
D學生回答:“哦,是。老師您說得對,是!以后一定注意。”(轉身出門時,吹起了口哨。)這種在溝通中屬于“打岔型”,他既忽略自己、他人,也無情境。這類型的學生常永遠不抓重點,習慣于插嘴和干擾,不直接回答問題或根本文不對題。
E學生回答:“謝謝老師對我的關心。我對自己近期的學習狀態(tài)也不太滿意,請老師給我一些建議吧。”這種在溝通中屬于“表里一致型”,他同時關注到自己、他人和情境。這種類型的學生常在言語中表現出一種內在的覺察,表情流露和言語一致,內心和諧平衡,自我價值感比較高。
二、聞——聽懂行為背后的需求與期待
每個行為背后都有其正面的動機,班主任只有通過觀察學生表面的行為,洞悉其行為背后的信念,讀懂其心底的信息,聽懂其行為背后的需求與期待,才能正確把握溝通方向,作出正確的回應,實現溝通走心。
薩提亞的冰山理論指出,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而更大一部分的內在世界卻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恰如冰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認識到學生的冰山,有助于提升師生溝通的有效性。而在正面管教的理念中,學生的錯誤行為目的可分為四種類型:尋求關注、尋求權力、尋求報復和自暴自棄。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們會遇到這樣的學生:他們與教師對著干,他們的行為讓教師和家長感到很生氣。其實在他們行為背后的信念是:你制服不了我,當我來證明沒有誰能主導得了我的時候,我才有歸屬感。而他們心底的信息是:讓我?guī)兔Γ屛疫x擇。他們屬于典型的“尋找權力”型學生。這時,教師的正確回應是:不要“迎戰(zhàn)”也不要“投降”,從沖突中撤離,不說只做,避免與學生發(fā)生進一步的正面沖突。或者相反,教師可以通過尋求對方的幫助,賦予他們某些“權力”,讓他們?yōu)榘嗉壸隽λ芗暗氖虑?,把消極權力轉移為積極權力。筆者用這樣的方法“俘獲”了不少這種類型學生的心。
我們還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學生:他會找各種機會引起同學、教師和家長的注意,例如上課時他會忽然舉手提問,而問題也許和教師當時正在講的內容沒有太大關系,當教師回答或解決了他的問題后,沒過一會他又有新的問題提出,或換另一種打擾人的行為,往往讓人覺得很心煩,甚至到最后感到憤怒。其實在他行為背后的信念是:能讓你們圍著我團團轉說明我很重要,只有得到特殊關注或特別服務時,我才有歸屬感。這是典型的“尋求關注”型學生。這時,教師不要給學生貼標簽,可以讓他參與一個有價值的任務來轉移他的注意力,例如在課堂活動時,給他一個計時員的工作,既能讓他感覺到教師的關注,又能讓他收獲班級歸屬感。
三、問——咨詢家長了解學生成長歷程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學生的現狀一定和他的成長過程密切相關,因此,如果溝通要走心,就要先了解學生的成長歷程。
筆者曾遇到一個這樣的學生:剛上初一,學習成績很不理想,在年級排名靠后,字寫得很丑,錯別字還很多,在每日的練筆小結中總能看到“數學太難了”“學習好煩啊”“又要去上學了”等負面的表達。但他為人很有禮貌,面對老師和同學總是笑容可掬。
通過與家長的溝通,筆者了解了這位學生的成長歷程,明白了他對學習的所有負面情緒都來自于家庭成員對他的否定——他有一個弟弟,在各個方面都比他優(yōu)秀,在長期對比下成長,他的自我價值感很低。再加上父母想通過貼身“管教”讓他進步,反而讓他更加否定自己。
既然找到了問題的根源,那就要家校雙管齊下:一方面,筆者建議父母在家里少批評多鼓勵,少要求多肯定,適當的關注和鼓勵會讓孩子更自信。另一方面,筆者建議家長不要再充當“老師”改孩子的作業(yè),讓每日的練筆小結成為我們師生間最私密的溝通橋梁。在他的練筆小結后面,筆者總會不時地寫一點鼓勵性的批注,潤物細無聲,慢慢地,他的錯別字越來越少了,正面的語句越來越多了,成績也漸漸提升了。當偶有退步時,他會自我反思和總結,再次整裝出發(fā),整個人的狀態(tài)積極向上,家長、教師甚感安慰。
四、切——判斷師生所處溝通層次選擇溝通策略
教師們常自我調侃:我待學生如初戀,學生虐我千百遍。這充分表達了教師想向學生敞開心扉,但學生卻對教師緊閉心門。
據研究發(fā)現,人與人的溝通層次可分為五層,以師生交往為例:當兩人初次見面,處于最外一層時,能夠進行簡單的打招呼;當彼此有個好印象后,會進入溝通第二層,談論事實;如果學生感覺和這位老師還聊得來,自然進入溝通第三層,和老師分享觀點、想法和理念;而當學生覺得和這位老師觀點、想法一致時,就會有“同類人”的感覺,這時就可以進入溝通第四層,與老師分享他的感受;當學生的感受完全被老師接納時,他們就會進入溝通的最內層,敞開心扉,成為無話不說的“好朋友”。但如果學生發(fā)現在老師那里得不到安全感時,他又會從內圈向外圈退。師生剛認識時向內走,彼此了解后向外走,人為什么反復內外走?這里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是安全,很多師生關系通常處于第三層。
筆者曾接觸過這樣一個女學生,她在初一第一學期非常積極地參與班級管理,與老師的關系也非常融洽,筆者自我感覺與她的溝通處于第四層次。第二個學期,由于她的班級管理工作不理想,作為班主任,筆者尊重“民意”,在民主選舉中,撤銷了她的職務;后來班里又傳說某男生喜歡她,作為過來人,筆者又“好心”地去提醒她如何處理兩性關系。但漸漸地,筆者發(fā)現,她在刻意遠離我。經過與其家長的溝通,才找到了原因:這位女生認為,在班級指出她的不足就是針對她,與家長溝通她的異性交往問題就是給她貼上了“壞學生”的標簽。所以,她感到不安全,選擇逃離,我們之間的溝通退到了第二層。
正確判斷師生所處的溝通層次,有利于選擇恰當的溝通策略。筆者遵循安全談話三不原則:不否定、不對抗、不批評,重新建立我們之間的安全感。筆者首先就班干部問題和異性交往問題的處理所造成彼此的誤解向她道歉,然后對她進行有效的引導——先對她表示肯定,然后引導她思考:你想要什么?引導她看未來,不想以前。最后激發(fā)她思考:你可以做什么讓未來更好?筆者不給建議,只作引導,讓她自己想出三種方法。經過這次走心的溝通,我們的溝通層次再次回到了第四層。
從觀察診斷學生所屬類型,到聽懂學生行為背后的真正需求與期待,再通過了解學生成長歷程,最后通過判斷師生所處溝通層次而選擇有效的溝通策略,班主任工作中的這一套“望聞問切”溝通心法,從表象觀察到本質了解,從診斷分類到因材施教,既遵循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又尊重學生的內心需求,使師生間的溝通更有效,真正實現了走心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