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達姆王
海明威說,巴黎是一場流動的盛宴。要我說,巴黎是一座流動的博物館。
在巴黎,古董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
市區(qū)的建筑,觸目所及多是1939年前落成的,其中還有不少18世紀以前甚至中世紀的。這些房子都維護得很好,既有老建筑的美,又不破敗。里面安裝了現(xiàn)代設施,住起來很舒服。
巴黎普通人家都重視室內(nèi)裝飾,布置一個溫馨美麗的家對他們是頭等大事,所以往往逛家居裝飾店的人比逛服飾店的人多。無論是幾百平方米的豪宅,還是十幾平方米的蝸居,都少不了幾件有年份的老物件。也許是家里祖祖輩輩傳下來,也許是自己四處搜羅回來。巴黎人不熱衷當季流行,不介意物品新舊,不嫌棄不影響使用的瑕疵,執(zhí)著于好的質(zhì)感和獨特優(yōu)美的設計??傊?,他們接受缺陷美。對他們來說,歲月無損好物之美,就像上了年紀、添了皺紋的美人在這里仍然是公認的美人一樣。
而他們并不會把古董供起來。上百年的名家出品的地毯就這么隨隨便便被踩在腳下,進門不脫鞋走來走去。銀器、水晶和上等的瓷器既用來待客,日常生活中也使用。
巴黎一家古董店。
將古老的家具、燈具、畫作或其他有年代的裝飾品點綴在當代設計師作品中,巧妙平衡新與舊、繁復與簡潔、古典與現(xiàn)代、寫實與抽象……是巴黎人樂此不彼的裝飾游戲。就如用一兩件古董衣飾搭配當季流行,是時髦巴黎人的穿著風格。
在巴黎人眼里,名牌包袋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年輕女孩拿著那是默認的游客標配。但如果是從媽媽、外婆那里借來的,或者古董店淘回來的二手包袋,那又不同。一只不再簇新也過了流行期的二手包,因為有了褶皺,有了使用痕跡,而顯得更加熨帖,而那一眼可見的好材質(zhì)、做工和設計,無疑是好品位的象征,年輕女孩拿著格外理直氣壯,并因此多了一些韻味。
舊貨交易在巴黎十分活躍,因為每家難免總有用不上的器具、穿膩了的衣服、看厭了的物品。在法國,送新婚夫婦的禮物清單中,各種各樣的餐具是常見選項,家家戶戶都有用不完的銀器、瓷器和酒具。這時候,舊貨市場就成了這些多余用品最好的去處。
這里不僅有歐洲最大的舊貨市場,每周還有幾十個流動古董集市或車庫甩賣,各個街區(qū)都有大大小小的古董店。去超市、面包店路上,也許會順手拎兩只古董咖啡杯或一幅畫回來。
和大商場里大同小異的商品不同,古董市場才叫琳瑯滿目、包羅萬象,想得到想不到、用得著用不著的東西都有,而且大多獨一無二,很少遇到兩件一模一樣的東西。
到二手市場尋覓一件心儀物品,也是實惠的選擇。比如,巴卡拉的新酒杯要195歐一只,而古董市場上只要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價格就可以買到一只一樣的。也許全新,也許稍有使用痕跡,但并不妨礙好看和好用。會過日子的巴黎人會算這筆賬。何況還有一些不再生產(chǎn)的款型,只有古董市場上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
在這里,無論男女老少,很多人都有周末逛古董集市的習慣。也許幾個小時下來,就用5歐買了一把黑乎乎的大銀勺。拿回家,花時間仔仔細細把它給擦亮,判若兩物,心里那個得意啊,真的跟撿了個寶似的。古董首飾衣飾店則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時尚界人士,既有當紅的年輕時裝模特,也不乏風韻猶存的中老年女士。
要知道,當獨具慧眼找到的一件物品被朋友或者陌生人稱羨,最讓人有成就感的回答不是“這是當季最新流行”,而是淡淡一句,這是古董(或舊貨)。
說起來,舊貨交易不就是變廢為寶的游戲嗎?自己厭倦了的東西,可能是別人尋之不得的寶貝。與其把它隨便扔到垃圾桶,不如放到市場上,讓真正需要的人用合理的價格帶回家。一件好材質(zhì)、精心設計制造的物品,一代代傳下去,從一個人手中到另一個人手中、從一個地方旅行到另一個地方,傳遞的其實是一種價值觀。
拍賣會是游戲的高級版本。說到拍賣行,千萬不要以為都是蘇富比、佳士得那種閑人勿進、成交價動不動就上百萬的地方。巴黎有全世界最古老的公開拍賣行,對所有人開放,成交價從幾十歐到幾百萬歐都有。任何人都可以走進去,或者參觀拍賣品,或者旁觀一場拍賣,甚至摩拳擦掌親自上場。
經(jīng)過專業(yè)拍賣師的篩選,再按物品功能、地區(qū)、年代分類,每一場拍賣會都是一個小型的主題展覽。一年到頭,不同拍賣行輪流登場,在各個陳列室舉辦各種主題的拍賣會。除了常見的家居用品、雕像畫作、珠寶服飾,還有狩獵專場,拍賣各種獵槍、動物標本;運動專場,出售各種運動服、器具、獎杯,甚至還有拍賣畫框相框、礦物、軍裝等的專場。
隨便走進一間拍賣會場,就會跌入時間的隧道。拍賣黑膠唱片的陳列室里應景地放著當年的流行爵士樂,中年工作人員自得其樂隨著音樂輕輕舞動,經(jīng)過門口的顧客受到感染,也踩著舞步走進來。拍賣漫畫或古董書籍的房間里,總有人背著手、弓著腰饒有興致地觀看。
看一場拍賣會,你會對一條經(jīng)濟學規(guī)律體會至深:價格不是由成本決定,而是由供需關(guān)系決定。拍賣品的成交價往往和拍賣行根據(jù)成本、行情提供的估值毫無關(guān)系,而是由有多少人想要以及多想要決定。所以,運氣好的時候,你喜歡的東西可能無人問津,那你就可以以低于估值的價格撿到便宜(當然,隨著抱這種想法的人越來越多,撿便宜也越來越難了)。但更多時候,如果不是志在必得,你就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喜歡的拍賣品價格在激烈爭搶中迅速超出估值上限幾倍,甚至幾十倍。一枚普普通通、估值在100歐和150歐之間的胸針最后以幾千歐成交的例子,我就目睹了好幾回。
假如說巴黎的名牌店或者大商場幾乎都被游客攻陷,在拍賣會見到的則多是年齡身份各異的當?shù)厝恕?/p>
到拍賣會淘生活用品的巴黎人,會經(jīng)驗豐富地準備好泡泡紙、編織袋。一旦成功拍到,就小心地把易碎物包起來,完好無損地帶回家。
熱愛古董的14歲倫敦少女,放假時經(jīng)常來親戚在巴黎開的古董店里幫忙,穿戴的都是古董。
在高級珠寶的拍賣現(xiàn)場,能見到很多穿著講究的老年人。他們安靜優(yōu)雅地坐著,手里捧著勾畫出重點的目錄或小本子。拍到了,并不欣喜若狂;沒拍到,也一臉平靜??傊?,絕不喜形于色。
但新手入場,難免覺得這游戲驚險刺激、令人上癮。每一次參加拍賣,都不免心跳加快,又緊張又激動。事先要仔細甄選目標、確定預算,拍賣中冷靜沉著,控制自己不因競爭對手的瘋搶而盲目加價。盡管做了周密準備,還是免不了與心愛之物擦肩而過的痛心疾首、一時沖動買貴了的后悔莫及,以及看著好好的拿回家卻出了問題的懊惱。而這樣的拍賣會一年有1200場,心情就這樣起起伏伏,周而復始。
把搜羅來的寶貝拿回家后,還得把每一件的年代、來歷、象征意義搞明白。這才是這個游戲最好玩兒的一部分:做拼圖。
最好的知識來源當然是古董商。對于自己的藏品,資深古董商一般都如數(shù)家珍,了如指掌,而且很樂意和客戶分享。他們會把品牌、工藝、甚至歷史地理的相關(guān)知識娓娓道來,教客人眼觀手觸,感受不同工藝的區(qū)別。拍賣行也會對拍賣品做一些簡單的背景介紹。
然而遇到二者都語焉不詳?shù)臅r候,就只好自己用僅有的一點點線索去查找資料,有時還真有意外收獲。當終于找到蛛絲馬跡,揭開謎底,那種成就感,不亞于把拼圖最后一塊拼上的喜悅。
對于拍賣行的工作人員來說,一年到頭不知道要經(jīng)手多少物品。東西來來去去,都是過眼云煙,來不及建立感情。而對古董商來說,卻要先收集自己喜歡的物品,然后在茫茫人海中等待知音,分享他們對古董的熱愛。有時東西剛到手,還沒焐熱就被收走,有時卻要放上十年才遇到欣賞它的那個人。不要緊,反正收藏品都是自己的心愛之物,天天看著它也算工作福利。
既然視經(jīng)營的物品為過眼云煙,拍賣行的工作人員自然對顧客多多少少有點兒職業(yè)性冷漠。而古董商卻容易“愛物及烏”,把眼光一致的客人視為知己。一來二去交道打多了,特別投緣的商家和客戶往往成了朋友。
在常去的店里,英國老板夫婦給我準備了專用咖啡杯。每次我都精心選擇我公寓樓下面包房的甜點帶去,老板煮上咖啡,我們喝著咖啡吃著甜品,一邊聊家長里短,一邊欣賞挑選新品。我家樓下的甜點,也因此聲名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