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項目基金: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項目編號L17DWW001。
摘 要:本論文選取了魁北克小說的代表作《瑪麗亞·沙德萊恩》、《廉價的幸?!?、《卡穆拉斯卡》為例,用描述性的方法探究中國文學觀念的流變對魁北克小說在中國翻譯的影響,希望本文不僅能夠開拓漢譯魁北克小說研究這個新的領域,還能為翻譯文學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視角。
關鍵詞:文學觀念;魁北克小說;漢譯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9--01
魁北克文學這個隸屬加拿大的法語文學,至今已有300年左右的歷史,如今魁北克文學已然成為了世界文學的一個活躍成員,可以說研究法語文學不研究魁北克文學是不全面的。研究表明,魁北克小說的漢譯出現(xiàn)在20世紀80年代這個翻譯高潮中,但并沒有引起大規(guī)模的譯介,只有零散的幾個譯本。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強烈希望結(jié)束長久的文化匱乏與閉鎖,多元開放、兼容并包地吸納西方文化,文學“世界化”成為80年代文學界的一個巨大夢想,魁北克小說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譯介到我國的。
一、中國的尋根文學對魁北克鄉(xiāng)土小說漢譯的影響
1984年底,由《上海文學》發(fā)起,在杭州召開的一次文學研討會上,一些作家和評論家達成共識,相約向民族傳統(tǒng)文化進軍。會后不久,韓少功發(fā)表短文《文學的“根”》公開提出了文學尋根問題,隨后李杭育、阿城、鄭義等青年作家發(fā)表的文章以集中自覺的方式反映傳統(tǒng)文化,致力于對傳統(tǒng)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將文化尋根小說作為一種創(chuàng)作潮流正式推出。
《瑪麗亞·沙德萊恩》這部小說描寫的是開拓者和定居者之間的矛盾。小說的主人公瑪麗亞·沙德萊恩則是定居者的代表,在經(jīng)歷了未婚夫和母親的去世,面對兩個求婚者,她最終放棄了跟洛朗佐到美國過清閑優(yōu)裕的日子,而選擇扎根土地,在祖先留下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保持祖先的文化和語言。1984年4月王季然的譯本在北京出版社出版,使魁北克小說作為翻譯文學正式進入我國,這部小說作為第一本譯介到國內(nèi)的魁北克小說,其實并不是偶然的。作為第一部高水平地描寫20世紀初魁北克農(nóng)民生活的小說,它被公認為魁北克鄉(xiāng)土文學的代表,在題材上與我國80年代初期的鄉(xiāng)土文學不謀而合。另外小說主人公最終意識到自己的職責,決定留在魁北克這塊土地上,維護家庭的生存和魁北克民族的前程,這也正是尋根文化熱潮所倡導的精神。
二、中國“新寫實小說”對魁北克城市小說漢譯的影響。
20世紀80年代中期,人們關注的重心也逐步由鄉(xiāng)村轉(zhuǎn)移到了城市。而文學作為社會生活的反映,也逐漸實現(xiàn)了鄉(xiāng)土文學到城市文學的轉(zhuǎn)向。在城市文學內(nèi)容題材上,作家開始關注城市人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藝術表現(xiàn)上,采用不同的敘事方式,顯現(xiàn)出人們在社會變遷過程中的思想和情感狀態(tài),反映出中國人在現(xiàn)代城市化進程中烙下的心理特征,表達了作者對城市生活的反思。這一時期作家推出了一大批“新寫實小說”,這種新的文學流派形成了80年代中國文學的一個高潮和熱點?!读畠r的幸?!肥强笨诵≌f家加布里埃爾·魯瓦(Gabrielle Roy)的第一部小說,這本小說的中譯本能和中國讀者見面,首先是由于小說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巨大的影響力;其次,社會文化因素也影響著譯本的選擇,中國民族文學的主題經(jīng)歷了對鄉(xiāng)土文化的熱衷之后,自然過渡到了城市領域,更多的關注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城市經(jīng)驗,以及現(xiàn)代化背景下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廉價的幸?!氛强笨顺鞘形膶W的代表;第三,雖然小說的大背景是蒙特利爾,但主要描寫的是城市中底層勞動者的現(xiàn)實生活和經(jīng)歷的種種不幸,這恰恰與80年代末中國文學領域興起的新寫實主義小說的特征不謀而合。
三、中國“純文學”創(chuàng)作對魁北克平靜革命后小說漢譯的影響
90年代中國文藝界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文學作品的主題逐漸從政治、社會生活等非文學領域轉(zhuǎn)向文學的自身領域,表現(xiàn)在外國文學翻譯上的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譯介的視野真正具有了世界性。與80年代相比,這一時期的小說翻譯呈現(xiàn)出一下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小說翻譯選擇的全方位性。二是注重以文學性和審美價值為翻譯擇取標準。在翻譯準則上摒棄了翻譯的政治化標準,而以審美原則取代之。三是從文學影響上看,一些獲得世界文學大獎的作品會更受青睞。
魁北克在60年代經(jīng)歷了平靜革命的洗禮,在文學領域更側(cè)重作品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安娜·埃貝爾(Anne Hébert)的《卡穆拉斯卡》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小說一發(fā)表就獲得當年比利時皇家學院獎,同時被翻譯成15種語言,受到世界文壇的普遍好評。這部小說作為魁北克平靜革命后文學的代表,它的中譯本能在90年代初和中國讀者見面要歸因于作品顯著的文學性。作者安娜·埃貝爾是魁北克著名的小說家、詩人。她的小說也深受詩歌的影響,語言格外精煉和準確,充滿了濃郁的詩的意境。這部作品中句子簡短,動詞多不變位,給人一種跳躍、急促的感覺,使人感到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很快。正是因為這種詩一樣的語言,評論界稱之為“詩小說”。另外,小說的全部情節(jié)均以伊麗莎白的夢來貫穿,具有夢的荒誕性和支離破碎的特點。它分為長短不等的65個片斷,既不嚴格地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又有一定的邏輯性。書中不斷地“閃回”,卻不會讓人感到“亂”,反而讓人感到生動,活潑,完整,集中。
文學翻譯是社會文化系統(tǒng)的一個組成元素,社會文化語境決定翻譯的主題、內(nèi)容及取舍程度與方式;同時文學翻譯又反過來對社會文化具有形成與構(gòu)建作用。本論文通過對魁北克小說在中國的翻譯與接受情況的考察,以翻譯社會學為理論參照探究了中國文學觀念的流變對魁北克小說漢譯的影響,期待能為譯介學的研究和發(fā)展提供一個獨特的觀察視角,深入對文學翻譯的本質(zhì)與作用的理解,并希望能喚起中國譯學界對魁北克文學在中國譯介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