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靜 易永忠
基金項目:本文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項目《“一帶一路”視域下桂商史料整理及其英譯研究》和廣西高??蒲许椖俊吨袊獤|盟背景下國際商務(wù)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為201106LX213。
摘 要:漢語中的民俗話語是語言經(jīng)過長期使用而沉淀下的精華,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漢語民俗話語的英譯應(yīng)注意中西文化的差異。文章將從直譯法、意譯法、直譯加注法三個角度對《紅樓夢》中民俗話語的英譯進行研究,以期為俗語的英譯提供啟示。
關(guān)鍵詞:《紅樓夢》;民俗話語;英譯
作者簡介:張文靜,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翻譯碩士,研究方向:英語筆譯;易永忠,教授,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9-0-04
引言:
“俗語,或稱俗話,是民間流傳甚廣的一種通俗定型語句,是人類智慧的結(jié)晶,語言的精華,更是風俗文化的載體(劉澤權(quán),張丹丹,2015)?!睗h語中民俗話語誕生于人民群眾長期的生產(chǎn)勞動和社會實踐,展示了人民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反映了人民美好的愿望。它言簡意賅、形象生動、寓意深刻、趣味十足,因此使用頻率極高,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傳情達意方式,廣泛運用于日常生活中。
由于地理位置、文化傳統(tǒng)、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生活習慣、語言使用習慣等方面的差異,東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同樣的詞匯在不同的文化中卻有著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而同樣的含義在不同的文化中也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因此,漢語民俗話語的英譯便成為一個翻譯難點。在翻譯漢語民俗話語時,譯者不僅要傳達字面意思,更要傳達一種文化,即不僅要翻譯民俗話語所蘊含的意義,完成語言交際的任務(wù),還要盡可能地傳達其背后的民族文化,從而更好地通過翻譯活動實現(xiàn)文化交流的目的。
在翻譯過程中,應(yīng)如何對漢語民俗話語進行英譯才能達到理想的翻譯效果,這是值得譯者思考的問題。文章從直譯法、意譯法、直譯加注法三個角度對《紅樓夢》中民俗話語進行英譯研究,深入分析了各個翻譯策略的適用范圍及使用方法,進而為俗語英譯提供啟示。
1、直譯法在《紅樓夢》民俗話語英譯中的運用
1.1 直譯法概述
“直譯是把忠實于原文內(nèi)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實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順的譯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譯方法(王文彥,2014)”。漢語民俗話語英譯中的直譯法是指在符合譯文的語言規(guī)范和不產(chǎn)生歧義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原文的比喻、意象和民族特色的翻譯方法。“語義對等時,直譯既能使譯文符合英語表達習慣,又能最大化地保留源語的含義(周佶,周玉梅,2014)。”
翻譯漢語民俗話語時采用直譯法能盡可能地保留源語的比喻、民族色彩和源語言文化中特有的表達,將源語言文化傳播到目的語世界,從而完成翻譯活動文化交流的任務(wù)。有的民俗話語喻體喻義相似,僅通過字面翻譯便能使譯文讀者獲得準確的形象意義,在此情況下采用直譯法有利于保留原文的語言表達形式和民族文化特色,使譯文讀者更加了解原文讀者所處的文化背景,促進文化交流。
“雖然英漢兩種語言及其文化之間有很大差異,直譯法的使用往往會受到很大的局限,但兩種語言存在諸多共性,為直譯提供了客觀的物質(zhì)基礎(chǔ)。直譯有利于拓寬文化視野,向目的語讀者傳遞原文的文化信息,使其更好地了解源語的文化特色(竇衛(wèi)霖,溫建平,2015)。”
1.2 案例分析
例1:原文:閻王叫你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
(曹雪芹,2017)
譯文:If the King of Hell summons you at the third watch, who dares keep you till the fifth?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1994)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者神仙也,“三界”指天、地、人三界。中國人民自古以來信奉道教,堅信天上有神仙,地獄有鬼神,人間有凡人,且天、地、人三界都有各自的統(tǒng)治者,分別是玉皇大帝、閻王和君王。閻王作為地獄的統(tǒng)治者,手持生死簿,掌握著人間的生殺大權(quán),凡人的生死時間都取決于閻王。西方文化同樣富有神話色彩,從宗教角度講,西方人尊崇上帝,認為他至高無上。他教化人們懺悔自己的罪行,進行靈魂贖罪,從而獲得更美好的生活。上帝雖然在西方人的觀念和生活中發(fā)揮著引導作用,但他并不掌管人的生死。因此,在西方文化中,并沒有一位神能和中國文化中的閻王發(fā)揮同樣的作用,即“閻王”一詞在西方文化中找不到完全對等詞,在此情況下,譯文采用直譯法,保留“閻王”這個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意象,將中國宗教文化傳播到西方世界,加深譯文讀者對該文化的了解。
例2:原文: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曹雪芹,2017)
譯文: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1994)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反映了佛教文化對中國普通民眾的影響。原文中有“人”和“天”兩個名詞,譯文分別采用了“man”和“heaven”與之對應(yīng)?!癶eaven”即上天,對其信奉者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在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中,上天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天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富有哲學色彩。中國帝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他自稱為“天子”,意為“天之子”,他堅信君權(quán)神授,即皇帝的權(quán)力是上天賦予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而且皇帝代表神在人間行使權(quán)力。此外,上天是人類命運的主宰,是法律與規(guī)則的普遍概念,他統(tǒng)治并監(jiān)督著人們的行為。譯文采用直譯法,貼切地傳達了原文的含義,揭示了中華文化中上天與人之間的特殊關(guān)系,有利于目的語讀者將中國的上天和西方的上帝進行比較,促進東西方兩種文化的交融。
例3:原文: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曹雪芹,2017)
譯文:As long as the mountains there we shant lack fuel.(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1994)
原文中有“青山”和“柴”兩個名詞,即譯文中的“mountains”和“fuel”。該句的字面意思為“只要山上林木繁茂,就不必擔心找不到木柴”,其引申意義為“只要事物的根本還在,暫時遭受損失并不會產(chǎn)生太大的負面影響”。青山是木柴的根基,可看作是一個整體,木柴則是青山的一部分,二者之間是整體與部分的關(guān)系,即只要樹林還在,木柴的供給就很充足。該俗語淺顯易懂,目的語讀者僅從字面意思便能理解整句話的內(nèi)涵,因此,譯者采用直譯法,保留了原文中的“青山”和“柴”,用簡潔直接的方式揭示了青山與木柴的關(guān)系。
綜上所述,可將直譯法在《紅樓夢》民俗話語英譯中加以運用??蓪ⅰ爸酥娌恢模ú苎┣郏?017)”譯為“You can know a mans appearance but not his nature. ”,將“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曹雪芹,2017)”譯為“A camel dies of starvation is bigger than a horse.”
2、意譯法在《紅樓夢》民俗話語英譯中的運用
2.1意譯法概述
意譯是“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chǔ)上, 使用能被目的語讀者理解的表達方式來翻譯源語, 但并不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思和結(jié)構(gòu)(姚麗文,2009)?!本涂缥幕Z言交際而言,意譯強調(diào)的是目的語文化體系與源語文化體系的相對獨立性。意譯不僅能體現(xiàn)不同語言民族在語言文化、宗教文化和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性,而且能體現(xiàn)本民族的語言特征。
漢英兩種文化間的差異性有時會成為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將民俗話語英譯時會出現(xiàn)形式和意義不可兼得或能直譯但會使譯文讀者不知所云的情況,此時譯者應(yīng)靈活變通,對原文進行意譯,確保準確傳達出原文的含義。在翻譯俗語時,當不能用直譯法解釋其含義, 又無法找到與之匹配的表達時,譯者應(yīng)以上下文語境為依托,采用意譯的翻譯策略來表達原文的含義,從而使譯文通俗易懂。
2.2 案例分析
例4:原文:情人眼里出西施。(曹雪芹,2017)
譯文:Beauty is 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1994)
西施是越國美女,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huán)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中的“沉魚”講的便是西施?!扒槿搜劾锍鑫魇碧N含著濃濃的愛意,比喻由于男女之間互相愛慕,不論對方如何都覺得對方無處不美?!拔魇边@個詞富有濃厚的中國文化色彩,但她對于西方讀者而言卻是一個陌生的人物形象,如果將“西施”直接譯為“XiShi”,西方讀者恐怕無法理解其作為美的化身的文化內(nèi)涵,甚至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惑:情人和西施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眼睛和西施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為了讓西方讀者對該俗語有更準確、更深刻的了解,譯文采用了意譯法,舍棄了“西施”作為人名的含義,將“西施”譯為“beauty”,直接體現(xiàn)其作為美的象征的文化內(nèi)涵。
例5:原文:幸而平姐姐在這里,沒的臊一鼻子灰。
(曹雪芹,2017)
譯文:Youve saved me from a snubbing.(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1994)
“臊一鼻子灰”比喻遭到拒絕或斥責,落得沒趣。原文中出現(xiàn)了“鼻子”和“灰”,如果對其進行直譯,則譯文會出現(xiàn)“nose”和“dust”,導致譯文讀者產(chǎn)生錯誤聯(lián)想,認為“臊一鼻子灰”就是“一個人的鼻子上沾了灰塵”。將“nose”和“dust”代入譯文中,不難發(fā)現(xiàn),鼻子、灰和平姐姐三者之間毫無關(guān)聯(lián),導致語句不通,對句意的理解也會有分歧,對原文感情色彩的表達也不到位,因此直譯法在該句中行不通,需要譯者靈活變通。譯文采用意譯法,深入分析了“臊一鼻子灰”的引申意義,將其譯為“a snubbing”,突顯了“遭到拒絕、遭受斥責”的含義。
例6:原文:世人都曉神仙好。(曹雪芹,2017)
譯文: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1994)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神仙”象征著法力無邊和長生不老,一直深受凡夫俗子的仰慕。修道成仙也是道教信徒的終極追求,他們認為只要畢生恪守道教信仰,死后必能得道成仙。該俗語意為“世人都知道當神仙是件極好的事情”,透露了凡人對神仙的向往之情。譯文采用意譯法,將“曉”字譯為“l(fā)ong to”,將“神仙”譯為“to be immortals”,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人們對得道成仙、獲得永生的追求與渴望,也傳達了道教文化對中國民眾的深刻影響。如果譯文采用直譯法,將原文譯為“All men know that being immortals is the best thing.”,雖然不影響原文基本含義的表達,但不能精準地傳達原文所蘊含的感情色彩。目的語讀者在閱讀直譯的譯文時,無法體會人們對神仙的向往以及對人生現(xiàn)實生活的慨嘆,也無法領(lǐng)悟道教文化在中國古代民眾心中的地位。
《紅樓夢》中有多個民俗話語可運用意譯法進行英譯,直接傳達俗語的實質(zhì)內(nèi)涵??蓪ⅰ安唤?jīng)一事,不長一智(曹雪芹,2017)”譯為 “One becomes more intelligent after experiencing the failure.”,將“生米做成熟飯”(曹雪芹,2017)”譯為 “Thing can not be changed after it have happened.”
3、直譯加注法在《紅樓夢》民俗話語英譯中的運用
3.1 直譯加注法概述
“兩種文化在認識世界的方式等諸多方面存在的差異致使單純的直譯常常令讀者產(chǎn)生困惑,譯者有必要對一些概念作進一步的意義解釋。因此為了滿足特定讀者群體的認知需要,譯者有必要使用注釋這種解釋說明性的文字作為直譯的補充(許敏,王軍平,2016)?!?/p>
民俗話語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內(nèi)涵極為豐富。源語讀者之間有著相同的文化傳統(tǒng)、民族思維方式及語言使用習慣,因而很容易理解俗語中的文化內(nèi)涵。但對目的語讀者而言,這是一個聞所未聞、完全陌生的世界,他們很難單純地通過字面意思了解俗語的真正內(nèi)涵,對于那些含有歷史事件、神話故事、典故等具有中國特色元素的俗語,理解起來更是難上加難。因此,譯者在對民俗話語進行英譯時,可采用直譯加注法,即先直譯,再對其加以補充說明,直譯部分保留原文的形式和意象,注解部分解釋俗語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從而使譯文在通俗易懂的基礎(chǔ)上傳達民族文化。
3.2 案例分析
例7:原文: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曹雪芹,2017)
譯文: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Bi Gan (a prince noted for his intelligence at the end of the Shang Dynasty), more delicate than XiShi (A famous beauty of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1994)
該句意為“比七竅玲瓏的比干還要聰慧,比捧心的西施還要嬌美”,其引申意義是“形容林黛玉聰穎、嬌美,也暗指她多愁善感且命運多舛?!痹撍渍Z包含了“比干”和“西子”兩個人物形象,二者都蘊含著濃厚的中華文化色彩。比干是商紂王的叔父,有“七竅玲瓏心”,是智慧的象征,該詞在此句中形容林黛玉聰明穎悟?!拔髯印奔创呵锬┢谠絿琅魇?,,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該詞在此句中形容林黛玉病弱嬌美。
目的語讀者并不了解“比干”和“西子”的文化背景,如果只是單純地將這兩個人物形象譯為“Bi Gan”和“XiShi”,讀者將無法領(lǐng)悟比干的聰慧和西施的嬌美,原文隱含的文化信息也會大打折扣。該譯文運用直譯加注法,解釋了比干和西子的人物身份和背景信息,使目的語讀者在正確理解原文含義的基礎(chǔ)上,加深了對中國人物典故及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與認知。
例8:原文: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ú苎┣?,2017)
譯文:Like the dog that bit Lü Dongbin—you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1994)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是一句喻義型俗語,比喻人不識好歹。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呂洞賓被尊為劍祖劍仙,是神話故事“八仙過海”中的一位仙人。他樂善好施,扶危濟貧,得道成仙后,為百姓解除疾病卻不計報酬,深得百姓敬仰?!肮芬味促e”源自民間傳說,二郎神的哮天犬禍害人間,呂洞賓被其收入法寶后,因擔心哮天犬被化成灰而將其放生,結(jié)果被反咬一口。
漢語讀者對“狗咬呂洞賓”的故事耳熟能祥,而呂洞賓的仙人形象也是家喻戶曉。與之相反,呂洞賓對目的語讀者而言只是一個普通的男性形象,并無任何深意。如果譯文不對其加以解釋,讀者將無法正確理解“狗”與“呂洞賓”之間的關(guān)系,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讀者對原文理解的難度。譯文采用直譯加注法,先直譯“狗咬呂洞賓”,后對該行為所代表的文化意義加以解釋,不僅準確傳達了原文的實質(zhì)內(nèi)涵和感情色彩,也使目的語讀者通過加注部分毫不費力地理解了“狗”與“呂洞賓”之間的文化關(guān)系以及“不識好歹”的文化寓意。
譯者在翻譯《紅樓夢》中蘊含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的民俗話語時,可采用直譯加注法??蓪ⅰ白怨沛隙饜凵倌辏ú苎┣郏?017)”譯為“Since ancient times, pretty girls like Chang'e (the goodness of Chinese folktale living in the moon ) prefer the young to the old.”,對嫦娥這一神話人物加以解釋。
4、結(jié)語
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翻譯不僅是目的語與源語之間詞與詞、句與句的轉(zhuǎn)換, 更是思想精髓的交流與傳播?!都t樓夢》中的民俗話語生動形象且寓意深刻,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皩τ谡嬲晒Φ姆g而言, 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 因為詞語只有在其語言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吳叢明,2011)?!?“在翻譯過程中,具備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的能力對譯者而言是很有必要的(Intan Safinaz Zainudin, Norsimah Mat Awal.,2012)?!薄都t樓夢》中民俗話語的英譯并沒有一個標準化的公式,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就要求譯者不僅要有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還應(yīng)具備靈活運用翻譯策略的能力,進而提供更易于譯文讀者接受的英譯文本。
參考文獻:
[1]劉澤權(quán)(Liu,ZQ),張丹丹(Zhang,DD)(2015). 假如林語堂翻譯《紅樓夢》——基于互文的文化翻譯實證探索. 中國翻譯,36(02),90-95.
[2]王文彥(Wang,WY)(2014). 文化視域中的漢語習語英譯策略研究.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8(06),151-153.
[3]周佶(Zhou,J),周玉梅(Zhou,YM)(2014). 直譯、意譯、音意譯結(jié)合還是音譯加注?——淺析《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中養(yǎng)生術(shù)語的翻譯技巧.醫(yī)學爭鳴,5(05),47-50.
[4]竇衛(wèi)霖(Dou,WL),溫建平(Wen,JP)(2015). 習近平國際演講親民話語特征及其英譯特色研究.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04),15-20+92.
[5]曹雪芹(Cao,Xq)(2017). 《紅樓夢》(圖文繡像本). 線裝書局
[6]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1994).A Dream of Red mansions.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in Beijing.
[7]姚麗文(Yao,LW)(2009). 直譯與意譯策略在英文歌曲漢譯中的應(yīng)用. 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05),364-365.
[8]許敏(Xu,M),王軍平(Wang,JP).(2016). 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文化概念的英譯研究.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4(02),108-112.
[9]吳叢明(Wu,CM)(2011). 《鹿鼎記》中粗俗語的可譯性限度. 遼寧工程技術(sh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3(02),175-178.
[10]Intan Safinaz Zainudin, Norsimah Mat Awal.(2012).Translation Technique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