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走了。2018年3月19日,獸醫(yī)在肯尼亞的自然保護區(qū)為它實施安樂死。
2014年秋冬時節(jié),跟它做伴的兄弟死了。那以后,蘇丹一直是地球上最后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孤單地活著。
嚴格說來,蘇丹之死標志著這個亞物種距離滅絕僅一步之遙。它的女兒和孫女還活著,但沒有生育能力;家族里所有的公牛都已死絕。
野生物種保護機構把這種情況叫做"功能性絕種"。蘇丹生前所屬的北方白犀牛亞種群是延續(xù)香火的唯一希望,現在只能依靠IVF人工受精;而且只能從另一個相近物種,南方百犀牛群里找代孕母親。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觀察,北方白犀牛絕種之后,下一個很可能是小頭鼠海豚和小獨角犀牛(爪哇犀牛,Javan rhino)。
它們都屬于“極?!蔽锓N。
蘇丹是在肯尼亞的保護區(qū)里被獸醫(yī)實施安樂死的。
它生前舉世聞名,因為它獨一無二,種群的獨根。2009年前它一度移居捷克,在德武爾克拉洛維野生動物園做客。之后回歸非洲故鄉(xiāng),在肯尼亞的奧·佩杰塔自然保護區(qū)定居。
犀牛的45歲,相當于人類的90歲。
蘇丹近些年體弱多病,健康狀況逐日惡化,肌肉和骨骼退化,皮膚大面積受傷。雖然看護團隊盡力護理,療傷,治病,仍舊回天乏術。
它生前的最后24小時已經無法站立。
北方白犀牛怎么了?
北方白犀和南方白犀是白犀牛的兩個亞種。白犀又名方吻犀,是現存五種犀牛中個頭最大的,僅次于大象。
蘇丹和它的北方白犀族群主要在非洲東部和中部的烏干達和尼羅河上游徜徉,南方白犀牛的地盤在南部非洲。
它們生性溫和,食草。每天的日常包括覓食進食,占半天時間;休息,占1/3時間;其他時間用來閑逛、發(fā)呆、玩,或者到泥漿里泡著。
其實白犀的顏色并不比黑犀白多少,但體態(tài)龐大,出生時體重40~65公斤,成年時可長到3000多公斤;另外,它們的嘴也寬大。
從社會關系來看,白犀牛群居,一群可以有十幾頭犀牛,主要是母牛和每頭母白犀帶著的未成年公白犀。成年公白犀基本是獨居。交配時公、母白犀牛會在一起二三天或幾周。
母白犀懷孕16~18周后產子,每胎一子;寶寶斷奶的時間從兩個月到一年不等。
偷獵是北方白犀牛滅絕的主要原因之一。
它們被偷獵者盯上,是因為頭上的角;據信犀牛角是一種中醫(yī)藥成分,在也門被用來做匕首手柄。
蘇丹的兄弟姐妹們曾經分布在烏干達、中非共和國、蘇丹和乍得,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偷獵狂潮中被斬盡殺絕。
進入21世紀,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幸存的幾十頭北方白犀牛遭獵殺,無一幸免。
2008年,世界野生基金會宣布北方白犀牛在野外已經滅絕。
目前世界上有5583個物種或亞種被列入極危"紅色名錄",即瀕臨絕種的危急程度極嚴峻,包括蘇門答臘犀牛、黑犀牛、婆羅洲猩猩、阿穆爾豹(遠東豹)。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皮書"1963年開始編制,把植物、哺乳動物、禽鳥、兩棲動物和海洋生物按照生存風險程度分成七等:滅絕、極危 、瀕危、易危、無危。
2016年11月,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估計地球上僅存大約30只小頭鼠海豚,10年之內很可能絕種。
雖然向IUCN提供數據的機構采用多種收集、計算、分析方式來獲得盡可能準確地數字,關于瀕危物種的估計數據始終不乏爭議。
在估算陸地哺乳動物數量時,野生動物保護機構通常采用多種數據收集方式,包括用衛(wèi)星定位跟蹤(GPS)儀和偽裝的特制相機,記錄動物殺戮痕跡、糞便、足印、樹干上的擦痕等。
這些信息和其他因素,包括獵物數量、特定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對特定物種的承受力等,綜合起來分析,然后得出估計數值。
這些數字是不斷變化的。不光是動物的數量,物種數量也在逐年變化,有新的物種被發(fā)現,也有現存物種消失。
由此可見“紅皮書”編制和更新之艱巨。甚至有人說,一些物種可能在被發(fā)現之前就滅絕了。
在對野生動物的瀕危程度分類排序時,還需考慮若干其他因素。
比如種群的棲息地是局限在一個地區(qū)還是地域分布較廣、生殖繁衍周期長短、受到哪些天敵和大自然的威脅、棲息地受到的威脅程度,以及遺傳基因的多樣性。
一個物種只在一個地區(qū)生活,繁殖周期較長,即使還剩500頭,它的瀕危程度也高于分布地區(qū)更廣、繁殖周期較短的另一個只剩300頭動物的物種。
熱帶雨林里的物種可能在世界其他地方找不到,因此面臨的絕種威脅就可能大于其他生存范圍更廣的物種。
(摘自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編輯/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