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撤離運動不僅避免了國家誕生期的危機,而且其中妥協(xié)的原則派生出千年帝國長盛不衰的基礎,那就是法治、公平、合理的社會基礎
倪樂雄
公元前494年的一天,臺伯河畔的羅馬城市國家廣場上,一位鞭痕累累的白發(fā)老兵向人們訴說著悲慘的晚年,他因家園被侵略者燒毀而無力繳納國家賦稅,借了貴族的錢后利滾利難以償還,兩個兒子已經抵押給債主當了奴隸,他也因無力償還一再遭受債主鞭打。人們認出老翁是曾經舉國皆知、為國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英雄,人們憤怒了。
當時許多羅馬平民類似這位老兵的困境,還有大量的羅馬平民處于破產邊緣,即將淪為債務奴隸,而貴族階層享有政治、經濟、軍事上的特權,且以權謀私不顧平民死活。此刻正值外敵即將入侵,作為羅馬軍隊的組成部分的平民們拒絕出戰(zhàn),攜帶武器撤離羅馬城,聚集在城外“圣山”上,揚言另起爐灶、獨立建邦。最終政府派出代表同平民談判,接受了平民的要求:一、債主放棄無力償還者的債務;二、原來的債務奴隸恢復自由人身份;三、選舉代表平民利益、擁有否決權的保民官。危機解除后的羅馬城邦內部團結一致,接連打敗周邊強鄰入侵。
羅馬歷史上共發(fā)生五次平民撤離運動,都以貴族的讓步而告終。公元前449年,第三次平民撤離運動導致了“十二銅表法”的誕生,它對羅馬的崛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可以想象,在周邊群雄虎視的情形下,如果平民們采取暴力革命手段,如果羅馬貴族只顧眼前利益,互不妥協(xié),后果是嚴重的。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爭殺人一萬,自損八千,無論平民階層還是貴族階層獲勝,都無法抵御強大的外部入侵。歷史不乏其例,如李自成的大順軍在內戰(zhàn)中獲勝,卻被關外小邦滿清一擊即垮、撿了桃子。
“平民撤離運動”避免了血流成河的內戰(zhàn),體現的是和平非暴力的妥協(xié)原則,是一種社會成本消耗最低的解決國家內部階層沖突的途徑。必須承認:早期羅馬民族智慧而理性,不管是貴族還是平民。
平民撤離運動不僅避免了國家誕生期的危機,而且其中妥協(xié)的原則派生出千年帝國長盛不衰的基礎,那就是法治、公平、合理的社會基礎(除奴隸階層的歷史局限外),誠如蔣百里先生指出的那樣:羅馬人的精神即“公平合作”。羅馬公民社會結構不是壓迫性的,而是平等性的,這樣的民族不僅可治理同種同族,亦可治理異種異族。歷史上許多通過內戰(zhàn)或征服建立的帝國和朝代之所以短命,就在于社會結構是壓迫性的,是一部分人統(tǒng)制、征服另一部分人,這種社會始終處于持續(xù)的沖突和內耗狀態(tài),因而根本上是脆弱的。
同古希臘的“梭倫改革”一樣,羅馬人化內戰(zhàn)為一致對外、變崩潰危機為崛起機遇,深化完善了國家治理,為未來的富強夯實了基礎,從而使“平民撤離運動”成為歷史上“梭倫改革”后又一個典范。
比較而言,同是解決權力財富分配問題、土地問題,有的民族用暴力革命來解決,有的民族用非暴力妥協(xié)來解決。西方是從古希臘梭倫改革到羅馬平民撤離運動,再到英國大憲章運動,走的是后一種路徑。
后期羅馬帝國衰落正好是前期崛起的反例,當羅馬滅了迦太基后,天下已無對手,顧盼自雄之際,先后出現凱撒、龐培、克拉蘇前三巨頭和安東尼、屋大維、雷必達后三巨頭,他們爭權奪利引發(fā)的持續(xù)內戰(zhàn)極大消耗了羅馬帝國的元氣,導致帝國無可挽回地走向衰弱,一個偉大的民族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黑洞里。
羅馬盛衰榮辱的歷史令人掩卷唏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崛起和衰敗雖然有著諸多的原因,但根本上取決于內部沖突的解決方式。這可能是極重要的歷史經驗之一,也是羅馬帝國留給我們當代人的政治遺產。(作者系國際關系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