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是學生接受知識、提高自我適應社會能力的場所,也是教師引導學生提高自身素養(yǎng)的場所。而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學生知識獲得的多與少、能力的高與低。地理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地理學科以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規(guī)律及其自身以及和人類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其學習的主要內容,涵蓋了與人類關系密切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是與人類日常生活聯系最緊密的學科之一。高中地理教學要將教育觀念進行轉變,教師要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將現代教學手段進行充分的利用,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中;地理;興趣;主體;策略
一、 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
傳統教學課堂中,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被動地聽,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新課改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即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轉變教育觀念是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果的根本。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師摒棄傳統的教育觀念,真正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激發(fā)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不能只注重傳授給學生知識,而更應該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知識,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地理,把教地理學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鼓勵學生進行思維創(chuàng)新,并留給學生一定時間去思考、分析與探索,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通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來提高地理教學的效果,實現教學的目標。
二、 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高中階段的學生對地理課大多沒有什么興趣,造成這種情況的重要原因,要么是學生感覺地理知識過于淺顯,很多知識通過自學便可以從書本上理解掌握,課堂教學對學生失去吸引力;要么是學生覺得知識過于抽象、空洞,難以理解,沒有學習意義,從而失去學習興趣。高中學生普遍有著挑戰(zhàn)欲望強烈、逆反心理強烈的特點,抓住這一心理特征,教師可以在地理課堂上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刺激他們征服困難、解決問題的決心,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從而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效果。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搜集一些趣味性的地理事件與地理故事,或者是精心設計一些有趣的課堂情景,引導學生參與進來等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地理教師還可以通過建立一種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通過教師的人格魅力來吸引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總之,高中地理教師要針對學生實際,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與手段來激發(fā)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通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提高學生地理學習的效率,從而實現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三、 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要提高高中地理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就要給學生以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教學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使學生由原本被動、機械性地接受知識變?yōu)榉e極靈活地探索和應用知識信息。教師可以將地理課堂的內容可以轉化成若干個小問題,讓學生通過看書、思考解答。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討論中找到答案。為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教師可采用靈活多變的啟發(fā)誘導方法。這樣做比教師單純講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師則在退居次席的同時,又充分發(fā)揮出“主導”的作用,推動學生的主體活動正常有序、高效地進行。學生主動學習有激情,地理教學效果自然會較好。
四、 地理課本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
高中地理課本世界是語言符號的世界,是以一種冰冷冷的形勢和姿態(tài)呈現出來的,缺少變化,而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鮮活的事實和生動直觀的感受構建來的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斕。對學生來說,這兩個世界并不見得是統一的、相互佐證的。書本世界與現實生活實際的割裂使得學生覺得地理學習是一種負擔,導致地理課堂缺乏生機與活力?,F代教育媒體具有形聲性、再現性和先進性的特點。如錄音、錄像、幻燈、投影等,它們主要以圖像和聲音的形式傳遞信息,可使學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視聽并用,使知識傳遞、接受、記憶變得比較容易,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使課堂生動、形象地再現生活,使地理課本內容與現實有機結合。例如,通過電腦動畫可以模擬板塊運動過程,以及演示板塊運移過程,解釋構造地震的成因、板塊構造學說等,將要表現的地理事物由小變大、化遠為近,使事物的運動變化過程由快變慢或由慢變快,將事物的本質要素突出地展現于學生面前。這將大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地理教學效果。
五、 巧用多媒體技術解決重難點
在傳統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對于重點、難點的地理知識,教師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為學生講解,但由于部分知識過于抽象,即便教師再怎么努力講解,學生也不能有很深的理解,容易讓學生產生疲勞感。而采用多媒體技術,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這些重點知識。多媒體技術具有圖文并茂、動靜結合、形象具體等特點,將其應用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能將復雜的地理知識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達到突出重點、突出難點的目的。例如教師在講解“地球公轉”的相關內容時,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會感到很困難,因為學生無法從模型、掛圖、教材的插圖等中積極地進行空間想象,這些圖形中缺乏立體感,無法讓學生進行完整的認識。而采用多媒體技術,能形象的將地球繞日公轉過程、太陽直射點、晝夜周期變化等展示出來,這樣學生能在思考地球公轉的過程中,對太陽直射點、晝夜周期變化規(guī)律等進行分析,并且能在腦中構建地球公轉的動態(tài)三維立體圖,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學生生活中的實例引入課堂中,如根據地面影子的變化分析季節(jié)變化等,這樣能為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讓學生全面地掌握地球公轉的知識。
綜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師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一定要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征,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重視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運用科學的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現代化的手段來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
參考文獻:
[1]邢廣艷,張家璽.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效率的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45):86-87.
[2]郭立強.探索高中地理的高效率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3,(02):123.
作者簡介:
陳浩,安徽省六安市,安徽省六安市第二中學河西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