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市長寧區(qū)愚園路第一小學三(8)班 吳昊霖
《小主人報》上海市長寧區(qū)小記者站 供稿
“第三屆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日前在上海世博展覽館舉辦。近萬平米的展區(qū)內,游人如織,這里是全國手工行業(yè)和手工愛好者的大聚會。《小主人報》的小記者們在此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現(xiàn)場體驗課。
身為小記者的我,與伙伴們一起來到手造博覽會現(xiàn)場。進入展館后,我首先來到了“當代竹編”區(qū),看見工匠阿姨正在編織竹籃。我一邊觀察著阿姨的編織手法,一邊想:原來我們平日里看到的那些精致的竹籃、竹椅和竹框等手工藝品,是用那些纖細的竹絲編織而成的啊!
突然,一連串問題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中,促使我鼓起勇氣走上前去,詢問阿姨道:“您好,我是《小主人報》的小記者,請問您做這份工作幾年了?”
“六七年了吧?!卑⒁涛⑿Φ鼗卮鸬馈?/p>
我想:這么枯燥的工作,能夠堅持下來,真不容易!于是,我接著又問:“您喜歡這份工作嗎?”
阿姨點頭回答:“非常喜歡,對于我來說這已經(jīng)不是一份單純的工作了,竹編已經(jīng)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每次看著自己親手編織的作品得到別人贊賞,我就會覺得非常有成就感!”我發(fā)現(xiàn),阿姨在接受采訪時,停下了她手上的工作,專心配合我的采訪。
我又繼續(xù)問道:“那么,請問到目前為止您最滿意的作品是什么?”
“瓷胎竹編。”阿姨答道。
雖然我不知道什么是“瓷胎竹編”,但由于不想再打擾阿姨的工作,我只是默默地把這四個字寫在了采訪本上。等回到家后,我讓爸爸幫我上網(wǎng)查了一下什么是“瓷胎竹編”。原來這是成都地區(qū)獨有的傳統(tǒng)手藝,起源于清代,當時是獻給皇帝的貢品。2008年,瓷胎竹編被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瓷胎竹編產品技藝獨特,以精細見長,具有“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圖”的技藝特色。
雖然,我只問了三個問題,阿姨的回答也非常簡練,但是從她的話語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工匠的精神。我覺得:工匠精神是值得我們發(fā)揚和學習的,無論什么事情,只有用心去做,才會有所收獲;遇到困難,就要去克服,想方設法去解決,只有這樣,才會成功。
接下來,我來到了徐匯“非遺”體驗區(qū)學習剪紙。剪紙是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項民間藝術,創(chuàng)作時需要有想法,這樣才能創(chuàng)作出富有美感的作品。剪紙時花紋越多、越復雜,就越美。在老師耐心的指導下,我剪了一只小蝴蝶,剪紙老師夸我學得認真。老師還當場表演,剪了一頭老黃牛,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了我。
短短半天的現(xiàn)場體驗課就這樣結束了。一路上,我和爸爸媽媽講述著館內發(fā)生的點點滴滴。我想:如果光憑一時興趣,手造藝術就只能是曇花一現(xiàn);我們只有時刻抱著一份對“工匠精神”的敬畏,才能將手造藝術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