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悠然
2015年3月28日,中國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面向全國乃至國際社會聯(lián)合發(fā)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該文件在厚重的歷史背景下提出了一個古老而革新的概念:“一帶一路”建設。它要求舉全國之力,積極發(fā)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聯(lián)合沿線國家乃至全球各國共同打造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自此,中國進入了全面與國際共同發(fā)展的歷史性階段。
與之相輔,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從留學數(shù)據(jù)上來說,中國目前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留學輸出國和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統(tǒng)計,2016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shù)為54.45萬人;2016年來華留學生總數(shù)超過44萬人,比2012年增長了35%,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人數(shù)共20.77萬人,同比增幅達13.6%。2017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shù)高達60.84萬人,同比增長11.74%;2017年在我國高等院校學習的外國留學生共有48.92萬人,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人數(shù)增至31.72萬人,增幅達11.58%。另一方面表現(xiàn)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建“教育共同體”這一理念的提出。2016年7月,教育部發(fā)布《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一文,呼吁“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同中國一道加強教育領域的合作,通過擴大開放、互學互鑒等方式不斷構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形成平等、包容、互惠、活躍的教育合作態(tài)勢,促進區(qū)域教育發(fā)展,全面支撐共建“一帶一路”,共同致力于推進民心相通、提供人才支撐和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這一理念的提出意味著中國高等教育要主動尋求轉型,從相對封閉積極調整為開放進取,不僅要“引進來”,更要“走出去”。目前,我國已與24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署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xié)議,共有60所高校在23個沿線國家開展境外辦學。我國高校與國際的聯(lián)系愈發(fā)密切,這也意味著大學生與國際的聯(lián)系愈發(fā)緊密。
步入21世紀,通過快速發(fā)展的經濟全球化與信息網(wǎng)絡化,大學生群體與國際社會的距離越來越近,被潛移默化地卷入世界影響之中。大學生群體從出國留學、與來華留學生交流、國際新聞、國際性網(wǎng)絡社交平臺中獲得的信息越來越多,獲得的態(tài)度和思想也越來越多樣。其中不乏一些不適當、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甚至危害社會安全。大學生在敢于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對我國更加美好未來的期盼的同時,也有可能將這種潛移默化中習得的不良思想傳播出去,從而引起更大的問題。
在與國際社會聯(lián)系更加密切的“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面對這些問題,形勢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緊緊圍繞大學生國際視野教育,不斷做細做強。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明確加強大學生國際視野教育的意義,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際觀,使學生了解在當今國際社會中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有著相同的政治地位,沒有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必然優(yōu)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使學生認識到國際社會中溝通交流的重要性,敦促學生充分利用時代機遇,為“一帶一路”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使學生明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不能一味地附和所謂的“國際化”,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在上述背景下,加強大學生世界視野教育更加具有重要性:通過認識世界局勢和文化,能夠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的中華文化認同感和愛國意識;能夠使大學生更積極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能夠激勵大學生努力肩負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任。
大學生國際視野教育要求教師和學生在歷史敘述和學習中跳出國別史觀的局限,站在宏觀的國際史、全球史角度來重新審視中國歷史和文化。眾所周知,現(xiàn)代意義上的國家基本上是指民族國家,是由一個具有相同文化、地理淵源的民族或多個數(shù)個民族經同一共享的政體構成的國族所構成的獨立自主的政治實體。民族主義理論的代表人物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其專著《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中闡釋了歐洲以外國家民族主義起源的歷程,其中一個因素便是受過西方教育的當?shù)厍嗄晏ど舷蛲丫玫臍W洲世界后,發(fā)現(xiàn)歐洲與當?shù)卮嬖诰薮蟛町悾瑥亩剡^頭來重新審視當?shù)氐莫毺氐奈幕偷匚?,由此推動了當?shù)孛褡逯髁x運動的發(fā)展?,F(xiàn)階段的大學生也是如此,在與國際社會更加密切的現(xiàn)今,大學生們足不出戶便能了解其他國家的歷史文化與現(xiàn)狀,在正確的引導和積極的交流下,大學生能夠通過比較學的研究方法,明確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特殊地位,進一步提升文化自信、增強愛國意識、民族團結意識。另一方面,在學習和了解世界歷史的進程后,結合世界歷史發(fā)展軌跡和規(guī)律,大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我國歷史發(fā)展的趨勢,了解到中國共產黨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從而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只有大學生不斷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愛國意識,才能在“一帶一路”建設的交流溝通中自覺抵御一些境外危險思想的侵蝕,維護國家和社會安全。
對大學生進行世界視野教育,也是引導大學生認清國際形勢,理性面對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的過程。比如在對信息科技類專業(yè)學生的教育中重視對當前國際信息科學發(fā)展的總覽和趨勢進行講解,在對文科類專業(yè)學生的教育中融入當今學科思想的辯證討論等,都有利于大學生看清本專業(yè)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機遇,深刻認識到面向世界求發(fā)展的必要性,為之后的工作打好思想基礎、培養(yǎng)積極的工作態(tài)度。當然,這對大學生國際視野教育者的要求也更加高。
此外,在“一帶一路”建設更加開放的國際背景下,我國社會和大學生群體也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zhàn)和威脅,比如國際恐怖主義、霸權主義、極端主義等。在極端組織、恐怖組織亦靈活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今天,其面向廣泛范圍進行“洗腦”的宣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些高校學生。更有甚者,他們在現(xiàn)實中“兩手抓”,一面在國外對出國旅游、留學的中國高校學生傳播暴恐宗教極端思想,一面通過發(fā)動潛藏于來華留學生、進修人員、務工人員、旅游者等中的組織成員對中國高校學生進行宣傳與蠱惑,使他們“成為恐怖襲擊的發(fā)動者、參與者與實施者,從高校內部生成恐怖襲擊事件發(fā)動的原生群體,從而大其在高校中的有生力量”。我國高校已經出現(xiàn)了數(shù)起事件。例如原中央民族大學教師伊力哈木?吐赫提因與境外“東突”勢力勾結,通過授課活動傳播民族分裂、極端宗教思想,組織、策劃、實施了一系列分裂國家的犯罪活動,于2014年1月15日被捕。有專家分析目前高校面臨的危機主要有:個別學生主動或被動地通過參與宗教極端活動,從事暴恐活動、民族分裂活動,甚至試圖赴敘利亞參加極端組織的“圣戰(zhàn)”;部分高校民族學生群體受境外三股勢力的滲透,大參與暴恐極端活動時有發(fā)生;同時境外恐怖分子向少數(shù)高校學生提供資助,以出境留學為誘餌與借口,慫恿其暗中與境外組織、恐怖分子勾聯(lián)。“一帶一路”建設開始后,暴恐宗教極端組織勢必投入更多精力煽動中國高校學生。加強大學生國際視野教育,就是要通過對國際恐怖主義事件和三股勢力本質的學習,進一步提升高校學生對恐怖主義、霸權主義、極端主義的認識,隨時警惕可能遇到的惡意煽動,進而維護國家安全。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國際外交場合和國內重要會議中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出中國要更好統(tǒng)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開放的發(fā)展、合作的發(fā)展、共贏的發(fā)展,通過爭取和平國際環(huán)境發(fā)展自己,又以自身發(fā)展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耙粠б宦贰苯ㄔO就是中國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個重要步驟。為了實現(xiàn)這一偉大目標,大學生也要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信念,不能只專注于一個人、一個國、一種生物的獨自發(fā)展,更要通過正確的國際觀,著眼于國際視野,從有利于國際社會、人類社會的立場出發(fā)。加強大學生國際視野教育,就是增強大學生信念感、使命感的教育?!耙粠б宦贰苯ㄔO拉近了中國與沿線64國的關系,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zh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抓住大學生國際視野教育這個立足點,通過歷史講述、國際關系詳解、國際熱點分析、國際文化交流等方式,不斷提高學生對國際社會的正確認識,樹立正確的國際觀,才能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的中華文化認同感和愛國意識,使其在受恐怖主義、霸權主義、極端主義等威脅下的國際化浪潮中牢固立場,更好地把握機遇,投身于“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去,并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己任,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