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曦瑀
摘要:本文將以古希臘著名戲劇《俄狄浦斯王》為例,比較分析古希臘英雄人物受難與約伯受難的異同。經(jīng)過比較發(fā)現(xiàn),二者在文本創(chuàng)作上有著極大的相似性,但同時在表現(xiàn)主題也顯現(xiàn)出極大的不同,展現(xiàn)了不同的價值觀念。
關鍵詞:約伯記;俄狄浦斯王;好人受難;表現(xiàn)主題
古希臘文明和希伯來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兩大源頭。古希臘文明的直接源頭是愛琴文明,而愛琴文明與古代西亞、埃及等古老文明之間不僅存在著物質文化的交流,而且在意識形態(tài)上具有深刻的聯(lián)系。古希臘文明的輝煌與燦爛并不是突然發(fā)生的,而是有著悠遠的歷史發(fā)展過程。相比之下,希伯來文明雖然看似與古希臘文明分屬不同系統(tǒng),但據(jù)其歷史淵源和形成背景,也是與古代西亞、埃及等古老文明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的。因此,二者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也不足為怪。《約伯記》作為圣經(jīng)文學中一部經(jīng)典的作品,其思想的深刻性不言而喻。其“好人受難”的命題與古希臘英雄人物受難的命題有很多相似性的表達,同時也有很多迥異之處。在此,筆者將不揣淺陋,試以《俄狄浦斯王》為例就此問題做一探討。
一、文本創(chuàng)作的相似性
對于悲劇,亞里士多德認為,其最重要的一個要素就是災難。而《俄狄浦斯王》和《約伯記》就是運用了“災難”這樣一個重要的要素,達到了其悲劇效果。
俄狄浦斯作為一個英明的君王,因為一個神諭,最后不得不承擔殺父娶母的罪孽,自戳雙眼,自我放逐。亞里士多德認為,最好的悲劇能帶給人憐憫和恐懼,那么俄狄浦斯的經(jīng)歷給觀眾所帶來的憐憫和恐懼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人們憐憫俄狄浦斯的遭遇,另一方面,人們又因此而恐懼神的莫測。這是這出悲劇所達到的效果?!都s伯記》屬于圣經(jīng)文學中的一則經(jīng)典故事,也深刻表現(xiàn)了它的悲劇性色彩。在《約伯記》中,約伯本是烏斯地大大的義人,“那人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比欢?,一個謹遵上帝之道的“義人”,卻因為神與撒旦的賭約而陷入一場常人難以忍受的災難之中:牛、驢、駱駝被搶走,羊群被火燒掉,房屋被風吹倒,仆人被殺死,十個兒女全被壓死,約伯本人也全身長滿毒瘡,只能坐在爐灰中用瓦片度日,欲生不可,欲死不能,受盡折磨。不僅如此,本身無罪的約伯還因為遭受這樣的災難而被友人指責有罪,他所承受的痛苦就更加難以言喻。而讀者在讀到這樣的約伯時,也會感到深深的恐懼和憐憫。這都是“好人受難”的命題所表現(xiàn)出的悲劇效果。
從藝術創(chuàng)作上來說,“好人受難”的命題確實能夠吸引讀者,它可以引起讀者的共鳴,但同時也可以引起讀者的深思:這樣的一個“好人”究竟為何要受到這樣的災難?
對于古希臘神話來說,雖然神的意旨是高深莫測的,但并不是無緣無故的。就以俄狄浦斯王來說,他并沒有犯罪,但是他的家族他的祖先卻犯下了罪行。這罪最后報應在他的父親拉伊俄斯身上,最后延續(xù)到俄狄浦斯的身上。俄狄浦斯的父親拉伊俄斯當年在伯羅奔尼撒長大,受到國王珀羅普斯的熱情優(yōu)待,但他卻以怨報德,擄走了國王的兒子克律西波斯,最后間接害死了克律西波斯。由此可見,拉伊俄斯的悲劇并非沒有道理,他將死在親生兒子的手上,而他的兒子俄狄浦斯又身負罪孽,延續(xù)著整個家族的悲劇。古希臘的哲人說過,驕縱必會毀滅。俄狄浦斯的悲劇雖然不是由他自身所造成,但是卻是因為人性的自私和驕縱造成這樣的后果。那么約伯從未犯過錯,他的子女也未曾犯錯,又何以要遭受這樣的苦難呢?在《約伯記》中,約伯曾深刻地質疑過:為何萬能的神任由好人受苦,惡人得福?耶和華在結尾部分所言的威力約伯并非不知或者不相信,早在第26章約伯就說過:“神將北極鋪在空中,將大地薰在虛空;將水包在密云中,云卻不破裂?!薄翱茨模∵@不過是神工作的些微,我們所聽于他的是何等細微的聲音,他大能的雷聲誰能明透呢?”但這些并不足以使約伯理解為何好人受苦。雖然在結尾處,他被萬能的上帝折服,并不對此懷疑了,但是作為一個讀者,對于約伯何故受難仍會存在深深的疑問,難道僅僅因為上帝和撒旦隨便打一個賭約就害得許多無辜的人喪失生命嗎?
在此,筆者試通過與古希臘英雄人物受難的對比做出了一些解讀。無論是猶太教還是基督教,“罪”都是其教義中重要的概念之一,“罪”之所以發(fā)生,其根源在于不完美的人性。從《創(chuàng)世紀》篇可以得知,人類的祖先亞當夏娃因為偷吃了智慧果而被從伊甸園放逐,從此以后人便有了罪。雖然在猶太教時還并未有明確的“原罪論”,但是因亞當夏娃還有他們的兒子該隱造成的罪孽是存在的。因此用“原罪論”對約伯的罪進行解讀也并非不可。那么從“原罪論”出發(fā),無論約伯是一個怎樣的義人,他的身上都是有罪的,因此他遭受災難并非無緣無故。再者,約伯在遭受到如此常人無法忍受的災難后,曾咒詛自己的生日:“愿我生的那日和說懷了男胎的那夜,都滅沒……愿那夜沒有生育,其間也沒有歡樂的聲音……我為何不出母胎而死,為何不出母腹絕氣?!痹讵q太人的觀念中,人的生命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放棄自己的生命就意味著對于上帝的否定。盡管他未曾“以口犯罪”,但卻已經(jīng)對于上帝的做法產(chǎn)生了質疑和動搖,那么就意味著他是“有罪”的,而非真正所說的無罪。上帝雖然屢次說過自己對于約伯的信心是堅定無疑的,那么為何還要和撒旦打賭降災給約伯呢?也許無論在上帝還是約伯心里,都或多或少有過一絲動搖吧。
二、主題的迥異性
從《俄狄浦斯王》來看,劇作家更偏向的是表達一種對于命運無法掙脫的宿命感。俄狄浦斯的父親拉伊俄斯得到神諭后就想要躲過這場災難的咒詛,生下兒子,卻把他扔在了山坡上。而俄狄浦斯得到預言后,逃離自己的國家,想要逃避這個災難的命運,卻反而應誓,成為了殺父娶母的罪人。俄狄浦斯承受這樣的苦難,得到了觀眾憐憫的同時,卻也向觀眾們傳遞出一個主旨:命運之神的審判是無法逃脫的。而俄狄浦斯正是因為知道命運的審判必然會降臨,所以他自戳雙眼,自我放逐。在最后,他終于得到了命運女神的啟示,可以期待贖罪的那一天?!都s伯記》雖然從始至終的一個中心就是在質問好人為何受難,但是在結尾上帝只是顯現(xiàn)了約伯本就相信的威力,剛剛還執(zhí)著追問的約伯突然就失去了鋒芒,在耶和華面前說:“我是卑賤的!我用什么回答你呢?只好用手捂口?!薄拔覐那帮L聞你,現(xiàn)在親眼看見你。因此我厭棄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至此,整部作品的核心問題一下逆轉了——過去約伯對好人遭受不公正待遇的疑惑仿佛只是對神是否真實存在的懷疑,而其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一種宗教思想:無論犯下何種罪過,無論遭受怎樣的災難,都會得到上帝的救贖。上帝是全能的,無所不知的,無處不在的。
由此看來,雖然《約伯記》和《俄狄浦斯王》在表現(xiàn)命運無常的方面具有一致性,但是其所探討的問題卻是不同的?!都s伯記》最終想要給出的并不是對于好人為何受難的回答,而是在教化世人,災難來臨時不要抱怨,不要反抗,要相信萬能的上帝。因為人所受的苦都看在上帝的眼中,上帝會讓人得到救贖。而在古希臘人看來,神雖然是存在的,但是罪卻是人自己犯下的,而自己犯下的罪就會有得到報應的一天。神只是審判者,真正的贖罪者是人類自己。這兩種不同的救贖方式源于不同的價值觀。古希臘人認為智慧來源于理性,而希伯來人認為智慧來自于虔誠的信仰。一個偏向唯物主義,一個偏向唯心主義,這也就造成了兩部作品本質上的不同。
三、結語
《俄狄浦斯王》和《約伯記》在表現(xiàn)“好人受難”這一命題中有很多的相似處也有很大的不同點,但是究其根本,都是在探尋人類應該如何面對苦難這一命題。不同的價值文化觀念造成了不同的選擇,也指引人走向了不同的道路。無論最終的道路和結果為何,其主旨都在告訴人們,應當勇于面對苦難,逃避與抱怨永遠不是解決辦法。這對于人類來說是具有普遍意義的。
參考文獻:
[1]饒本忠.論猶太教的“罪”[J].經(jīng)濟社會史評論,2016(2).
[2]康杰.約伯記—關于受難的啟示[J].人文高地,1994-2015.
[3]馬英蓮.《圣經(jīng)·約伯記》與《俄狄浦斯王》的戲劇成分比較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10).
[4]郝嵐.《約伯記》的戲劇敘事[J].外國文學研究,2005(5).
[5]陶濤.評《約伯記》的召喚結構及苦難意識[J].作家雜志,2009(8).
[6]趙世昌.上帝與苦難—《圣經(jīng)·約伯記》之解讀[J].甘肅高師學報,2015(4).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