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波
1 大豆蚜的識別及防治措施
大豆蚜是大豆的重要危害之一。
1.1 為害特點:大豆蚜是刺吸式口器,以成蟲和若蟲集中在豆株的頂葉、嫩葉、嫩莖上刺吸汁液,被害處形成枯黃斑,嚴重時葉片卷縮,葉片早落,分枝、結莢數(shù)減少,百粒重下降,更有甚者造成大豆光桿。
1.2 形態(tài)特征:大豆蚜屬同翅目,蚜科。有翅胎生雌蚜體長卵形,黃色或黃綠色,體長0.96~1.52mm,復眼紅褐色,頭黑。無翅胎生雌蚜體卵圓形,黃色或黃綠色,體長0.95~1.29mm。若蟲與成蟲相似。
1.3 生活習性及消長規(guī)律。
1.3.1 大豆蚜一年發(fā)生十幾代,主要營弧雌生殖,以卵在鼠李的芽腋或枝條的縫隙里越冬,第二年5月上旬產(chǎn)生有翅遷移蚜,5月末開始飛遷到大豆地,9月上中旬后產(chǎn)生人量有翅蚜,遷飛回越冬寄主,以兩性生殖產(chǎn)生越冬卵。
1.3.2 大豆蚜屬甲食性僑遷性害蟲,以有翅蚜在田間擴散危害,產(chǎn)生明顯的消長規(guī)律,即早期點片發(fā)生→全田漫延→最后蚜量消退。
①早期點片發(fā)生:大豆蚜從鼠李上向豆田遷飛,一般年份遷飛株率僅1%.從而形成
了早期點片發(fā)生特點。
②遷飛到豆田大豆蚜,經(jīng)孤雌生殖后產(chǎn)生有翅蚜。由于有翅蚜具有趨嫩性、群集性,且繁殖力高,因此很快漫延全田,群集于植株頂葉及分枝的嫩莖葉上危害。
③7月末由于大豆生長點停止生長和不適應的高溫,使大豆蚜在大豆的寄主部位由集中在上部轉為分散在植株的中下部,逐漸出現(xiàn)體色淡,體型小的蚜蟲,并且發(fā)育延緩,繁殖力j顯著下降,且天敵數(shù)量增加,形成田間蚜量消退現(xiàn)象。
1.4 發(fā)生因素。
1.4.1 在鼠李上的越冬卵量。
1.4.2 氣候因素:4月下午旬至5月中旬,雨水充足,鼠李生長旺盛,有利于蚜蟲發(fā)生。6月下旬至7月上旬正是大豆蚜盛發(fā)前期,如旬平均氣溫20一24℃,相對濕度低于78%時,則蚜量增長快,花期危害重,而98年我市6月下旬至8月上旬旬平均氣溫分別為21.23℃、20.91℃、22.85℃、22.50℃、21.67℃,旬降雨量分別為9.2mm、73.4mm、0.8mm、0mm、9.1mm,致使相對濕度低于往年同期水平。這種有利于蚜量增長的。氣候條件,導致大豆蚜蟲大量繁殖、擴散,并且持續(xù)時間長。
1.4.3 天敵因素:大豆蚜蟲有多種天敵,象食蚜瓢蟲、寄生蜂、草蛉、食蚜蠅、步甲、蚜褥菌等,對蚜量有抑制作用。但是,由于躍期大量地使用剎蟲劑,特別是擬除蟲菌脂類剎蟲劑的廣泛使用,使大量量天敵同時被殺死,是導致大豆蚜發(fā)生、持續(xù)時間長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1.5 防治措施:要求合理使用農(nóng)藥,保護天敵,盡量保持田間有優(yōu)勢的天敵種群,早期點片發(fā)生只需點片施藥,控制擴散蔓延為害。
①選用抗蚜品種。
②消滅越冬寄生,有條件地區(qū)可灌溉。
③藥劑防治。當田間有5~l0%植株卷葉,或有蚜株牢超過50%,百株蚜量達1500頭以上,應立即進行防治,每公頃用40%樂果1500m1或30%桃小靈450ml,或40%樂果750~1000ml加2.5%敵殺死乳油150~225ml,或大功臣300g,正反面葉用藥,防效達90%以上,同時可視田間大豆生長情況每公頃可加磷酸腫二氧鉀2250~3000g加米醋1500ml。可一次做到防蟲與施肥的效果。
2 水稻稻曲病及防治
2.1 稻曲病的危害
水稻稻曲病又名為黑穗病,綠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及豐收病,是水稻的穗部病害,為害單個谷粒,水稻感染上稻曲病菌后,造成的病穗率為0.6%~56%,一般單穗病粒為1~10粒,多者達30粒以上,同時,病穗上的千粒重下降空秕率增加,草穗重下降,造成稻米品質(zhì)嚴重下降。稻曲病菌產(chǎn)生的毒素污染稻米人畜食用后,可造成中毒現(xiàn)象,嚴重危害人畜健康。
2.2 稻曲病的癥狀及流行
水稻稻曲病病原菌為了襄菌,麥角科,擬黑粉菌屬,病菌在穎殼內(nèi)生長,自內(nèi)外穎合縫處外露,并逐漸向兩側膨大,形成直徑1厘米左右近圓形的“稻曲球”,顏色由橙黃、轉為黃綠,最后呈黑綠 色,外殼龜裂,最外面覆蓋一層墨綠色的粉狀物,并帶有粘性,有的“稻曲球”上能形成1~4個菌 核,菌核成熟后,脫離“稻曲球”,落入田間。
水稻稻曲病以菌核落入田間和附著在種子上的厚坦孢子越冬,翌年,存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下,菌核萌發(fā)產(chǎn)生的了襄孢予或附著在種子上的厚坦孢了成為病害的初侵染源。不同品種之間稻曲病抗感反應差異明顯,一股來說,散穗型,早熟品種發(fā)病較輕:密穗型,晚熟品種發(fā)病較重。N肥施用過多,水稻抽穗后生長過于繁茂嫩綠,稻曲病加重。水稻抽穗期間日雨量多,光照不足,氣候溫暖,晝夜溫差小,稻曲病發(fā)生嚴重,反之,發(fā)病較輕。
2.3 稻曲病的防治措施
2.3.1 選用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的抗病,耐病新品種;加強田間管理,發(fā)病的田塊,在水稻收獲后深翻,以便菌核和曲球在土中腐爛,春季播種前,清理田間雜物,以減少菌源:合理施用氮肥,做到氮、磷、鉀配合施用,氮肥的施用最好采取皋、蘗、穗肥各1/3,不要過多施用穗肥。
2.3.2 用生石灰或消石灰0.5公斤加水50公斤,浸種30~35公斤(可與惡苗病防治相結合),浸種時間一般為15~20°C條件下4~5天,石灰水應高于稻種,使稻種始終淹在水層下。
2.3.3 用50%多菌靈1∶1000倍液浸種,也可以消滅種了表面的厚垣孢子。
2.3.4 藥劑防治:防治稻曲癇的主要藥劑有多菌銅,DT殺菌劑,絡氨銅、井崗霉素,曲紋靈等。一般在預計有可能發(fā)病的年份或上一年發(fā)病較重的田塊,用10%絡氨銅水劑每畝350~500克兌水50公斤,6%多菌釧可濕性粉劑600克兌水60公斤,或30%DT町濕性粉劑100克兌水50公斤,在水稻孕穗初期開始噴施1次,然后,隔7天防治1次,即可有效地防治此病,一般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
(作者單位:152400 黑龍江省慶安縣歡勝鄉(xiāng)農(nóng)牧業(yè)技術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