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米
眼珠外鼓,耳朵外張,鼻子寬大無比,鼻翼側面像是勾起的云朵,嘴角彎到耳根,顯出恐怖猙獰的神色——有人說,這樣奇異的青銅器是外星人的遺物。
一般來說,想要解開歷史的謎團,為傳說找到物證,依靠遺址考古最為靠譜。遺址就像是鑰匙,能打開一把把生銹的巨鎖。但四川廣漢的三星堆遺址卻完全不同,它倒像是上天拋到世人面前的一把鎖,而鑰匙,卻不見蹤影。
這是距今大約5000年的文明,和中原的商代文明在時間上平行,但它的形態(tài)不僅與商代文明毫無相似之處,也很難與同時期的其他文明找到共同點。不僅如此,在后世的文物中,似乎也看不到一點兒它殘留的痕跡。它來得突然,去得決絕,不知來自何方,去向何處。
三星堆博物館的銅人面具在陜西西安大明宮遺址博物館展出
好在有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人們能夠接近這個秘密。
1929年,四川廣漢縣鴨子河畔的一個農民和平常一樣鋤地,不料一鋤頭下去,攪動了歷史的塵埃,揭開了一個注定震驚世人的秘密。
他先是發(fā)現了為數不少的玉器,大約300多件——這已經是了不起的發(fā)現了。消息不脛而走,1931年,英國傳教士聯合當地駐軍保護調查,收集了一些玉器,并送到當時美國人開辦的華西大學博物館保管。
到了1934年,華西大學博物館成立考古隊,由廣漢縣縣長主持考古,這一次又發(fā)掘出土600余件玉器等文物。不過,隨著日寇侵華,考古工作陷于停滯。那些深埋了幾千年、稍稍看到一線天光的秘密,又這樣被匆匆掩進了黑暗之中。
這一等就到了抗日戰(zhàn)爭結束。直到上世紀50年代,這里才又迎來新的考古隊。謎底似乎在一點點揭開,這里的發(fā)現越來越多,考古工作一直持續(xù)到上世紀80年代初。大家逐漸認定,這里可能是傳說中商周時期古蜀國的都城。
不過,因為沒有找到商周時期最有代表性的青銅器,而且沒有文字記載,謎團仍未解開。時間一晃又過了數年,這里被夷為了平地,后又建了磚廠。
1986年,又是一鋤頭。這次,一個工人燒磚取土,竟一下挖出了玉器,地下的寶庫終于等到了面見世人的機會。
重器先后面世,先是一個木芯包黃金的手杖,然后是金、銅、玉、象牙等材質的文物400多件,數天之后,考古人員終于看到了青銅器。滿坑滿谷的青銅器,形狀怪異、前所未見的青銅器!
商周時代以青銅器名世,人們早已對各種酒器、水器、兵器、樂器格外熟悉,但這一次,人們沒有找到那些熟悉的器型,而是被碩大的青銅面具、青銅人像、青銅獸面和青銅樹所震驚。這是一個全然陌生的文明,一個全然陌生的世界。
三星堆出土的最大的一件人像高262厘米,重逾180公斤,被稱為銅像之王。他頭戴蓮花狀的高冠,冠上還有獸面的裝飾,威嚴的樣子表明,他應該是當年地位極高的首領或祭司。他的雙手呈管狀環(huán)抱,據考證,他的手上當時握著的就是象牙,這都是表現祭祀的場景。
立人像的造型已經夠奇特了,他的臉則更引人探究。這張臉與真實的人臉相去甚遠,菱形的雙目幾乎一直開到了太陽穴;他的嘴緊閉著,唇線一直開到兩腮邊,顯現出一種威嚴,或者說陰沉的怪異。而這種怪異的相貌,成了整個三星堆的“標準像”。
除了銅立人,這里出土更多的是大小不一的頭像和面具,有些面具體量碩大,形象更為怪誕。許多面具有一個格外可怕的特點,即眼珠向外鼓突,高高地從眼眶里迸出來,讓人想起神話里的“千里眼”;耳朵的形狀很夸張,向外張得平平的,或許是“順風耳”;鼻子寬大無比,鼻翼向內卷,側面看來有點像是勾起的云朵。有的面具更加特別,鼻子像是豎起來的古代兵器勾鐮。
所有的面具嘴角都向上彎著,一直彎到耳朵根,顯露出恐怖猙獰的神色。
這些面具顯然不是給人戴的,太大太重,沒人能戴得動。從它們的細節(jié)設計上看,要么是在祭祀的儀式中擺在祭臺上,要么便是插在木樁上,之所以造型如此怪異夸張,為的是盡力渲染神異的氣氛。
他們是誰?是人?是妖?還是神?
據考證,這里是古蜀國的領地,它開始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傳說中,這里曾出現過幾個特別著名的部落首領,其中包括“教民養(yǎng)蠶”的蠶叢、“教民捕魚”的魚鳧等,而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據推測恰好與傳說中蠶叢領導的時代相吻合。所以,考古研究界認為,這面具大約刻畫的是蠶叢的樣貌。
根據古書的記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這個“目縱”,顯然就成了這個鼓突的圓柱形眼珠的最好解釋。甚至還有人考證后稱,因為此地長期缺碘,蠶叢患有甲亢——眼睛外鼓正是甲亢病人的外貌特點。但當時的人并不知道蠶叢患有此病,以為這是不同常人的帝王之相,所以格外記載了一筆,并且在做面具的時候有意夸大了這個特點。
聽來似乎很有根據,不過筆者始終不太相信這是真的。筆者倒更愿意從另一個更加美好的角度來猜測這種奇怪相貌的緣由:這面具是否寄托著古蜀國人們的祈愿?
古蜀國位于現在的四川盆地,因為地形封閉,當地人很難與外界溝通,所以會對外面的世界更為向往。無奈山高路遠蜀道艱險,他們只能寄希望于有一雙千里眼、一對順風耳、一個極為靈敏的大鼻子和一張寬闊的嘴巴,用這靈異的感官,來捕捉外面世界的微弱氣息。
從出土的器物也可看出,古蜀國的人們格外喜歡鳥的形態(tài)??梢栽O想,這是因為鳥兒能夠飛越群山。
如今,蜀道早已不再艱難,蜀人無需千里眼和順風耳,便能輕松來到外面的世界,甚至連這些面具,都可以遠離四川廣漢三星堆的家鄉(xiāng),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所到之處,無不引起世人的矚目和贊嘆。
(作者系北京大學藝術學博士,藝術推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