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韌彥
有的明星很酷,但未必會駕駛,有的只是他們表演的角色很酷,但在真實生活中未必如此。對于車迷而言,在銀幕上酷,在現(xiàn)實中也酷的,大概只有史蒂夫·麥奎因(Steve McQueen)。對于如今的年輕人而言,會崇拜像是保羅·沃克(Paul Walker)這樣的車技出眾的明星,但史蒂夫·麥奎因依然略勝一籌。畢竟史蒂夫·麥奎因有 “酷王”(King of Cool)之稱,想當(dāng)年他在40歲時出演《警網(wǎng)鐵金剛》(Bullitt),影片上映后,已是大叔年紀(jì)的他,依然被廣大青少年尊為最酷的明星。最近福特在《警網(wǎng)鐵金剛》上映50周年之際推出新款Bullitt,這讓史蒂夫·麥奎因又再度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之中。
史蒂夫·麥奎因的父親是個特技飛行員,不過在認(rèn)識他母親6個月時,他就拋棄了她。史蒂夫·麥奎因從小是外祖父母帶大,青少年期因為行為失當(dāng)而進(jìn)過工讀學(xué)校。據(jù)他回憶,4歲時,他所崇拜的舅舅送給他一輛三輪車,由此激發(fā)了他對賽車的興趣。17歲他參加了海軍陸戰(zhàn)隊,職務(wù)是坦克駕駛員以及機械師。退伍后他開始學(xué)習(xí)表演,在舞臺劇里有些零星的小角色。那時他已經(jīng)是個出色的摩托車賽手,每周都可以靠參加比賽贏錢。在25歲時,他去加利福尼亞找表演機會,不久就受到賞識,從電視劇轉(zhuǎn)戰(zhàn)電影。他是六七十年代著名的好萊塢硬漢派影星,出演的角色大都是比較邊緣的“英雄人物”,在美國影壇占有重要地位。
史蒂夫·麥奎因癡迷于摩托車和賽車,他一旦有機會在電影中駕車,就會親自表演特技,比如載入史冊的《警網(wǎng)鐵金剛》中福特和道奇的那場追車戲以及 《勝利大逃亡》(The Great Escape)中的摩托車追車戲。他也努力成為一名專業(yè)的賽車手,他曾在1970年的賽百靈12小時耐力賽(12 Hours of Sebring)上,駕駛一輛保時捷 908獲得了3升組的第一、總成績第二。
此外,他還踴躍參加越野摩托賽事。他設(shè)計了一款摩托車桶型座椅,并申請到了專利。他在去世后才進(jìn)了摩托車名人堂,一是因為他資助了摩托車電影 《每個星期天》(On Any Sunday)的拍攝,二是因為他資助了一批越野賽手,提升了摩托車界的整體形象。
他也收藏汽車,藏車包括了電影《勒芒》中的保時捷 917、保時捷908、法拉利 512 以及1963 法拉利 250 Lusso Berlinetta、捷豹 D-Type XKSS、保時捷 356 Speedster、福特GT40 Gulf/Mirage等。不過他最中意的一輛車是在《警網(wǎng)鐵金剛》里開過的 福特Mustang GT 390,那輛車經(jīng)過改裝,和他的駕駛風(fēng)格很搭,他試過幾次想買下它,但都未果。
他主演的很多電影中都可以看到他駕駛著經(jīng)典的車款以及讓人心跳加速的追車戲。他對于自己參演電影中使用的汽車也非常較真。他經(jīng)常會在電影拍攝完成之后,買下電影中他開過的車輛。為了有權(quán)利選擇在電影中使用什么車輛,他自己開了Solar Productions制作公司。不知是不是巧合,他開過或者有過的每一款車,都會再度投產(chǎn),不會停產(chǎn),或是以更新?lián)Q代的方式繼續(xù)存在。
雖然他曾是世上片酬最高的演員,但他只得過奧斯卡和金球獎的提名,去世后才上了好萊塢星光大道。在他看來,演員就是木偶,被很多人操縱著。賽車更有尊嚴(yán)。不過兩者都需要極高的專注力,都需要拼命向自己的內(nèi)在索求,掏出一把又一把“碎玻璃”。只有在賽車時他才能真正的放松,尤其是在高速駕駛時。從始至終他都在匆忙追趕著什么,他都在讓自己處在不安定之中。
他在50歲時因肺癌去世,他對賽車的熱愛持續(xù)了一生?!百愂录瓷?,比賽前和比賽后的一切,不過是為了等待賽事的到來”,是他的名言,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1968年的《警網(wǎng)鐵金剛》(Bullitt)是“酷王”史蒂夫·麥奎因電影生涯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影片中的一場追車戲最為出名——史蒂夫·麥奎因扮演的探員駕著1968年款的綠色福特野馬在舊金山的街道上飛速追趕駕著1968年款的黑色道奇Charger的壞蛋。這場戲即便今天看來依然讓人血脈賁張,拍攝時還首創(chuàng)了從車內(nèi)拍攝追車場景,讓人有在開仿真模擬器的驚險刺激感。電影中用到的這輛車搭載的是最大功率為390馬力的V8發(fā)動機,百公里加速時間為7.8秒,速度被調(diào)高到了177公里/小時(110MPH)。這輛車是極簡風(fēng),車身上沒有條紋、擾流板和銘牌。劇組花了整整11個星期的時間,就為了拍這段11分鐘的追車戲。據(jù)說史蒂夫·麥奎因為這段戲貢獻(xiàn)了大部分細(xì)節(jié)設(shè)計。為了有更好的戲劇效果,電影中的這段追車戲,沒有用音樂來襯托,而是用駕駛時的原聲。不過如此煞費苦心是值得的,這段戲讓這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剪輯獎,很多人也因為這段追車戲而記住了這部電影。拍攝電影用到的兩輛道具車,拍完后一輛車被送去了廢品回收站,另一輛車被私人買走,并從此銷聲匿跡,直到最近兩輛車才不約而同地再度現(xiàn)身。這輛車與蝙蝠俠座駕和邦德座駕具有同等的地位,目前的估價大約為400萬美金。
這輛摩托車應(yīng)該是史蒂夫·麥奎因在電影中最具代表性的一輛座駕,出現(xiàn)在1963年的電影《勝利大逃亡》(The Great Escape)中。影片講述的是德軍集中營里的英美俘虜挖地道集體逃亡。遺憾的是,麥奎因扮演的角色搶劫德軍摩托車逃亡后,最后飛不過邊界鐵絲網(wǎng),還是遭到逮捕。盡管這次逃亡籌備周密,但逃出的戰(zhàn)俘大部分被抓回去,并被殺害。這部電影沒有將普通人追求自由的故事理想化和浪漫化,讓人感嘆人的毅力和對自由的渴望,是身處逆境里最有力的武器。片中的這輛1961 Triumph TR6 Trophy摩托車,由改裝大師Von Dutch負(fù)責(zé)改裝。為了貼合劇情所處的年代,它被偽裝成德國寶馬 R75摩托車。TR6 Trophy于1956年至1973年生產(chǎn),在美國尤為成功,它的賽事版有“沙漠雪橇”之稱,在五六十年代的賽事上所向披靡。麥奎因和巴德·艾爾金斯(Bud Ekins)從20世紀(jì)50年代起就因為對摩托車的熱愛,而結(jié)成好友。最初的相識是麥奎因到艾爾金斯的店鋪里買 Triumph 摩托車。艾爾金斯是麥奎因越野摩托車的教練。他也順理成章地成了麥奎因在《勝利大逃亡》中的特技替身。《勝利大逃亡》中大部分摩托車駕駛由麥奎因親自完成,當(dāng)中有一段最為驚險的駕車跳躍由艾爾金斯代為完成。麥奎因是 Triumph的忠實粉絲,經(jīng)常駕著Triumph參賽。這輛車在拍完電影后,被一個農(nóng)民用來放牛,并在農(nóng)場里閑置多年。后來被 Triumph廠商找到并按原來的規(guī)格修復(fù)如新。Triumph在2012年還推出過 Triumph Bonneville T100史蒂夫·麥奎因特別版。
Meyers Manx是款休閑小車,原本是為沙漠賽事而設(shè)計,設(shè)計者是加利福尼亞的工程師布魯斯·梅耶斯(Bruce Meyers)。它采用了玻璃纖維的車身以及大眾甲殼蟲的車架和發(fā)動機。它非常輕盈,一般人也可以抬起它。它于1964年到1971年作為大眾甲殼蟲的改裝套件發(fā)售。它在賽事上戰(zhàn)績不俗,一出賽即打破紀(jì)錄。從這款車開始,興起了一股沙灘車熱潮。興許史蒂夫·麥奎因想知道 Myers Manx在沙灘上的表現(xiàn)到底有多好,為此他決定在電影《龍鳳斗智》(The Thomas Crown Affair,1968)中驗證一下,在一幕海灘飆車戲中他替換了劇本中原先指定的Jeep,而改用了這輛車。這款車也因為這部電影而大熱。不得不說雖然史蒂夫·麥奎因出演的大多是帶有反叛精神的角色,但只要是他用過的東西基本都會流行開來。史蒂夫·麥奎因參與了這輛車的改裝,并親自出演了所有海灘駕駛的鏡頭,其中還有車尾飛起的驚險鏡頭,讓人不由得為女主角費·唐納薇 (Faye Dunaway)捏把汗。這輛車采用了大眾底盤、Corvette Corvair六缸發(fā)動機。它換上了賽事規(guī)格的輪胎,更高檔次的內(nèi)飾、座椅??赡苁浅鲇诎踩紤],它還裝了跟船舶相似的風(fēng)擋和扶手,側(cè)身面板還進(jìn)行了加長。它的車重僅為450千克,功率為230馬力,對于一輛休閑車款來說,算是強勁的。史蒂夫·麥奎因在拍完電影后,買下了它。
《勒芒》(Le Mans)是一部關(guān)于24小時勒芒大賽的電影,由史蒂夫·麥奎因主演,也是他的制作公司Solar Productions 制作的電影。這部電影因它的真實感而被譽為史上最佳的賽車電影,但在當(dāng)年卻因為制作費高昂、事故不斷、不按好萊塢的套路、敘事性弱等原因,而遭到慘敗。其中大部分?jǐn)z于勒芒大賽的賽場,并穿插了1970年勒芒大賽的現(xiàn)場片段。也有人將之視作寫給勒芒大賽的一封情書,沒有對該賽事的萬分熱愛,拍不成這部電影。這部電影忠實記錄了耐力賽的風(fēng)險以及魅力。影片講述了主人公在發(fā)生嚴(yán)重事故之后重回賽場的故事。他的對手在那場事故中喪生,他不僅是他的對手也是他的朋友,為此他遭到了朋友妻子的質(zhì)問,真有必要在賽事中那么拼么?在巨大的壓力和劇烈的掙扎之下,他依然選擇在新的一場比賽中拼盡全力。片中用的都是勒芒大賽規(guī)格的汽車。除了史蒂夫·麥奎因的部分他親自上陣外,其他賽車部分由專業(yè)賽車手完成。保時捷 917在1970-1971年為保時捷在勒芒大賽上贏來了全面的勝利。保時捷 917K是改良版,尾翼更上翹,空氣動力學(xué)表現(xiàn)更佳。影片中這輛車搭載的是4.5升發(fā)動機,最大功率為580馬力,僅生產(chǎn)了25臺,采用了名為Gulf Livery的橘色和藍(lán)色涂裝。這輛車的車主是保時捷車手喬·斯特費特(Jo Siffert),他將這輛車租給了劇組,此前這輛車還曾是保時捷的測試車。喬·斯特費特去世后,這輛車在倉庫里閑置了20多年,2001年才重見天日。修復(fù)后這輛車在2017年的拍賣上賣出了1408萬美金,是拍賣價最高的一輛保時捷。
1969年的電影《華麗冒險》(The Reivers)是根據(jù)威廉·??思{的最后一部小說改編而成。小說在福克納去世后,于1962年出版,更于1963年獲得普利策小說獎。跟史蒂夫·麥奎因慣常的戲路不同,這部電影并不是動作片,更像是兒童教育片。片中他還慫恿孩子偷車,全片就是他們開著這輛偷來的車,從杰斐遜到孟菲斯一路上發(fā)生的趣事。這部片也被視作他演過的電影中最搞笑的一部。片中這輛黃色的Winton Flyer,由史蒂夫·麥奎因的制作公司Solar Productions打造,在20世紀(jì)60年代很難再找到一輛這車,因為這家車廠于1927年倒閉,而且每輛Winton Flyer為手工制作,非常之稀有。Winton Flyer是最早造車的美國公司之一,1899年,他們的銷量達(dá)到了一百多輛,成了美國最大的汽油車制造商。這輛車由改裝大師Von Dutch重起爐灶,除了動力系統(tǒng),其他部分都忠于原車。原先Winton Flyer搭載的是18馬力的發(fā)動機,Von Dutch給這輛車換上了BMC直四發(fā)動機。跟一般電影車不同的是,這輛車在片中有不少近景以及細(xì)部的特寫,為此必須是精工細(xì)作才能擔(dān)此“重任”。為了拍攝這部電影,一共只造了這一輛車,沒有副本,所有的激烈駕駛,它都耐受了下來,它的可靠性由此可見一斑。這輛車是整部電影的明星,在有些國家這部電影干脆將片名定為《黃色的Winton Flyer》,可見這輛車的戲份之重。這部電影拍攝完后,史蒂夫·麥奎因保留了這輛車,直到他去世。
這輛車出現(xiàn)在史蒂夫·麥奎因出演的最后一部電影——1980年的《亡命大捕頭》(The Hunter)中。這部電影根據(jù)賞金獵人雷夫·托森(Ralf Thorson)的真實故事改編,據(jù)說他總共將5000多個逃犯繩之以法。盡管這部電影并沒有票房大賣,但是其中的一些汽車場景讓人印象深刻。出鏡車輛中最酷的就是這輛淡黃色的雪佛蘭。這輛搭載92馬力V6發(fā)動機的Styleline相對小眾,但只要是跟史蒂夫·麥奎因相關(guān),就會身價上漲。這輛車采用的是轉(zhuǎn)向柱式變速箱,史蒂夫·麥奎因在片中為了要正確駕駛它,也是笑料百出。之所以做這樣的安排,是因為在《警網(wǎng)鐵金剛》這樣的片子中,史蒂夫·麥奎因的車技實在太出眾,這已經(jīng)成了人們對他的定見了,為此他就突發(fā)奇想,讓自己的車技在《亡命大捕頭》中變得“蹩腳”些,也算是對銀幕形象的一種“突破”。整部片子里他都在千方百計地不要讓這輛車撞東撞西,對這輛車他也是又愛又恨,停起車來粗枝大葉,一旦車上有什么東西彈出來,就會被他硬拍回去。盡管在拍該片時他的身體狀況相當(dāng)糟糕,但他還是堅持完成了大部分特技動作。這部片上映后三個月,史蒂夫·麥奎因就離開了人世。在2013年的一場拍賣會上它賣出了8.4萬美金。拍賣前這輛車的車主是瑞克·哈里森(Rick Harrison),為此這輛車還出現(xiàn)在他參演的真人秀節(jié)目《典當(dāng)之星》(Pawn Stars)中。
《亡命大煞星》(The Getaway,1972)盡管在口碑上褒貶不一,但在票房上大獲成功,是史蒂夫·麥奎因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片中夫妻倆搶劫了銀行,進(jìn)進(jìn)出出不同的車,不停地?fù)Q車逃命。里面出現(xiàn)的車太多,甚至有些像是20世紀(jì)50~70年代美國車的大型走秀。該片對女主演艾爾麗·麥古奧(Ali MacGraw)而言是轉(zhuǎn)型之作,也是她人生的轉(zhuǎn)折點。她在片中學(xué)會了開槍和駕駛,與史蒂夫·麥奎因墜入愛河,拍完該片后她跟丈夫離婚,并嫁給了史蒂夫·麥奎因。這輛車是夫妻倆用得最多的一輛。在史蒂夫·麥奎因被保釋出來的時候,艾爾麗·麥古奧開這輛車去接他。作為保釋的交換條件,史蒂夫·麥奎因必須搶劫銀行。在搶劫后,他倆出逃時,用的也是這輛車。在逃命時,史蒂夫·麥奎因?qū)⑦@輛車飆到了極限,又是躲爆炸又是躲卡車,還撞壞了一處門廊,總之是歷劫無數(shù),依舊生猛。這款車在那個年代風(fēng)靡一時,1963年的Galaxie是第二代Galaxie(1961~1964),它摒棄了50年代的浮夸裝飾,造型優(yōu)美,更具未來感,還消除了50年代“航空熱”的影響,取而代之的是向“太空競賽”看齊,設(shè)計主題改成了太空與科幻,該風(fēng)格的Galaxie被視為經(jīng)典之作。此外,性能也是Galaxie的賣點之一,到了1963年,它可以選配福特的賽事發(fā)動機,即7升的427發(fā)動機,最大功率為425馬力。第二代的Galaxie,尤其是搭載427發(fā)動機的Galaxie,是最為珍貴的一批Galaxie。
這輛車是《龍鳳斗智》(The Thomas Crown Affair,1968)中的用車。這部電影成功塑造了一個百無聊賴的商業(yè)大亨如何靠搶劫銀行找尋樂子,被視作最能詮釋他的“酷王”稱號的一部電影。片中史蒂夫·麥奎因是個法拉利車主,有輛飛機,穿的是手工縫制的西裝,抽的是手卷的雪茄,有此身份、地位的人,但凡要出席重要場合,除了勞斯萊斯,還有比這更合適的么?史蒂夫·麥奎因開的這輛勞斯萊斯,自然不會是一般的勞斯萊斯,而是更為專屬、限量生產(chǎn)的兩門轎車。這輛車在電影中的一些重要場景都有出鏡,有兩處是用來運錢,還有一處是在雨中行駛,男女主角都在車?yán)?。在訂購這輛車之時,英國車廠已經(jīng)開始放棄車身、底盤單獨打造的傳統(tǒng)做法,改為一體式車身結(jié)構(gòu)。戰(zhàn)前曾有幾百家車身制造商,但到了此時只剩下兩家可以滿足勞斯萊斯定制車身的需要。合并后的Mulliner-Park Ward便是其中一家。此時勞斯萊斯僅余兩款定制車型,一款是雙門硬頂跑車,一款是敞篷版。這兩款車仍舊嚴(yán)格按照英國車身制造的傳統(tǒng),采用最好的材料手工打造,光是車身就需要整整20周的時間。定制版的價格比量產(chǎn)版高出50%,盡管如此,定制版的需求量依舊很大,一共大約有606輛Silver Shadow為定制版。這輛車當(dāng)年是《龍鳳斗智》的制片人杰瑞·布雷斯勒(Jerry Bresler)的私人座駕。
1971年的《每個星期天》(On Any Sunday)一直被認(rèn)為是最成功的摩托車紀(jì)錄片。這部片由史蒂夫·麥奎因贊助拍攝,他也在其中友情客串了一把。片中有一處日落海灘駕駛的場景,攝于海軍基地,也是托了史蒂夫·麥奎因開了后門,才得以拍攝。片中出現(xiàn)了很多二十世紀(jì)六七十年代的摩托車賽手,記錄了摩托車賽手和賽車迷們的生活。很多孩子很喜歡這部影片,電影散場后會躲在影院的洗手間,就為了可以多看上幾遍,還有很多孩子開始存錢、打工,就為了早日擁有自己的摩托車。
在60年代,受巴德·艾爾金斯(Bud Ekins)的影響,史蒂夫·麥奎因經(jīng)常駕駛的是Triumph摩托車,但當(dāng)瑞典的Husqvarna引入美國時,史蒂夫·麥奎因又有了新寵。在《每個星期天》片尾處中他和越野賽車傳奇人物馬爾科姆·史密斯(Malcolm Smith) 在沙灘上駕駛的就是這款車。他們駕駛時的歡樂也讓許多美國人認(rèn)識到這項運動是多么的富有樂趣。這款車不僅漂亮,而且在越野賽事上也是匹黑馬。在六七十年代它總共贏過14 個世界越野摩托車賽和24個世界摩托車耐力賽的冠軍。它因動力強勁、操控靈敏而聞名。盡管在《每個星期天》中它并沒有以競技的方式出境,只是較為隨性地秀了下身段,卻讓它迅速躥紅,不但銷量大漲,而且街知巷聞。
相比汽車,史蒂夫·麥奎因更愛的還是摩托車。在拍攝《勒芒》之后,史蒂夫·麥奎因出現(xiàn)了財務(wù)困難,為此在1973年他接拍了一支日本本田CR250M Elsinore摩托車的廣告片。這是本田推出的第一款越野摩托車,車名中的Elsinore取自 Elsinore Grand Prix越野摩托車大賽。史蒂夫·麥奎因于1970年參加過這項比賽,在500個選手中,闖入前十。當(dāng)時史蒂夫·麥奎因在日本相當(dāng)受歡迎。廣告片旁白里,可以聽到他表達(dá)駕駛摩托車的喜悅,囑咐安全駕駛的必要,要佩戴防護(hù)用品,不要開得太快,有些老生常談,但偶像說來,格外有說服力。在片中他輕松駕馭各種不同的越野地形,在沙漠里暢快駕駛了5分鐘,應(yīng)該算是最為全方位展現(xiàn)他摩托車車技的一支廣告了。最重要的是當(dāng)時本田的廣告語是“For a Man's Ride”(男子漢的座駕),除了史蒂夫·麥奎因,還真是想不出更適合的人選了。出演這支廣告,他的片酬是100萬美金,相比300萬美金一部電影,是相當(dāng)劃算的一筆買賣。當(dāng)時本田在越野摩托界是新面孔,市場已被Triumph、 Husqvarna所瓜分,下重金請史蒂夫·麥奎因做廣告也是明智之舉。這款車成功地打開了市場,因為它的輕質(zhì)、快速、可靠、用戶友好而被追捧。此外,本田還送了史蒂夫·麥奎因一輛CB450摩托車,希望他能多騎騎,反正只要是他用的東西,都會好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