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博物館最近有個鞋子展覽,阿灰約了同學(xué)小可一起去參觀,我們也一起去看看吧!
鞋子在古代被稱為“足衣”,大約在5000年前,中國就出現(xiàn)了最原始的靴子。古人將獸皮切割好包在腳上,用細(xì)皮條綁起來,既可以御寒,又可以保護腳不受傷。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紡織業(yè)的進步,布料、絲綢,皮革、麻草、毛氈等各種材料的鞋子出現(xiàn)了。
到了商朝,鞋的式樣、做工和裝飾已十分考究,鞋的穿搭與主人的身份、所出席的場合都密切相關(guān)。比如漢代官員,祭祀著祭服穿舄(xi),朝堂中著朝服穿靴,出門則穿屐。普通百姓是沒有資格穿靴的。到了唐代,民風(fēng)大開,官民都可穿靴。
阿灰對木屐很感興趣,聽講解員介紹,木屐還有很多典故呢!
木屐在東漢時期出現(xiàn),魏晉南北朝時期十分興盛,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可穿著。東晉文豪謝靈運生平一大樂事就是穿著木屐登高遠(yuǎn)眺,李白在他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提到:“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笨磥砝畎滓蚕矚g謝公的木屐呢。
《世說新語》中有個晉人名王述,他性情急躁,吃飯時用筷子戳雞蛋沒能戳破,就生氣地扔到地上,雞蛋咕嚕咕嚕滾走了,王述便“下地,以屐齒碾之”。
后來,中國古鞋的款式和品種不斷增多,鞋子的實用性也更強,室內(nèi)穿的拖鞋、雨天的水履、冰上用的冰鞋……阿灰看著那沉重的鐵底雨鞋,忍不住感慨,還是現(xiàn)代的雨鞋舒適漂亮!
鞋子在發(fā)展中不僅注重實用,還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比如,在漢族的民俗中,家長會給孩子在周歲或生日的時候做一雙虎頭鞋,因為老虎是“百獸之王”,家長認(rèn)為孩子穿這樣的虎頭鞋可以壯膽、避邪。
看完了中國館,阿灰和小可又被外國館的鞋子吸引住了。聽展館人員講解,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就有牛皮涼鞋和用紙莎草編的鞋,埃及人的神殿里,還有關(guān)于鞋和鞋匠的油畫。
讓阿灰和小可驚訝的是,高跟鞋最初是給男性設(shè)計的。所以,他們特意看了一下高跟鞋的發(fā)展史。
高跟鞋的時尚之路從法國開始,16世紀(jì)巴洛克時代,法國騎兵開始穿一種高跟長靴,上面加了華麗的金屬飾物,鞋跟可以緊緊附著在馬鐙上,方便行軍打仗。男性跳舞靴的鞋跟也加高,并且作為貴族專用品開始在上層社會流行。
高跟鞋的聲望達到頂峰源于法國君主路易十四的極力推崇,他個頭矮小,對高跟鞋情有獨鐘,他用紅色皮料做底,配以名貴的天鵝絨,設(shè)計出了華麗的高跟鞋。
路易十四請畫師為自己創(chuàng)作肖像畫時也穿著漂亮的高跟鞋,他和他的紅色高跟鞋畫像至今還掛在凡爾賽皇宮里。17到18世紀(jì),整個巴黎貴族圈都在瘋狂追逐高跟鞋潮流。
潮流總是變化的,高跟鞋從19世紀(jì)初期開始漸漸退出潮流直到基本消失。此時鞋子的流行款式是帶有系帶的方頭便鞋,它是芭蕾舞鞋的先驅(qū)。據(jù)說拿破侖的第一任妻子約瑟芬皇后擁有三百多雙這樣的鞋子。到19世紀(jì)中后期,高跟潮流開始回升,還出現(xiàn)了第一雙運動鞋。
17世紀(jì)早期,西方男女鞋款式大致相同,鞋帶是鞋子最流行的點綴。不過此后,男人的鞋子傾向于更加實用的款式,而女人的鞋子變得更加華麗,鞋面常常是用絲綢、織錦和絲絨做成的,且大多數(shù)鞋仍由家庭作坊制作,直到18世紀(jì)中期,第一家鞋廠在美國出現(xiàn)。
此后,鞋子由手工制作走向機器制作,鞋子設(shè)計師也慢慢出現(xiàn),中西方的鞋子在世界交往中互相交融,慢慢成為現(xiàn)代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