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十四年(1834年),河水泛濫,漫至河北冀州,楊家日子難熬,年僅15歲的楊全仁即北上京都。先在郊區(qū)受雇于人,放養(yǎng)鴨子兩年,他學得了一手填鴨和屠宰雞鴨的技術。道光十七年(1837年),他又與別人合伙在正陽橋頭石板道旁擺了個攤子,賣生雞鴨,積攢了一些資金,便買下了鄰近肉市的井兒胡同14 號的幾間堆房,并將雞鴨攤移到了廣和樓北口。
通過幾年的買賣,楊全仁發(fā)現(xiàn),賣鴨比賣雞賺錢,于是他將經營的重點漸漸轉到以賣鴨為主, 生意越來越紅火, 積蓄自然也越來越多。楊全仁每天到攤上去賣鴨, 都要經過肉市胡同路東的一家名為“德聚全”的干果店, 這個山西人開的干果店初始生意還可以,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竟然一蹶不振,不得已而關張。早有擴大經營打算的楊全仁抓住了這個機會, 用他多年的積蓄買下了德聚全的鋪子,為了給他的烤鴨店起個好名字,楊全仁請來了風水先生。風水先生站在店門口看后建議,如果在新店上起一座樓,就會與旁邊的井兒胡同構成八抬大轎的形狀,楊全仁就可坐上八抬大轎,新店鋪的生意也會越來越好。而后風水先生又圍著新店轉了兩圈說:“這是塊風水寶地,前程不可限量,只是此店以前甚為倒運,要想沖其晦氣,除非將‘德聚全’的舊字號倒過來,稱作‘全聚德’,新字號才能踏上坦途?!?/p>
要坐上“八抬大轎”,以楊全仁當時的財力來說,只能是個夢想。他能做的,就是將德聚全倒過來,立“全聚德”為新字號。而這也正合了他的心意,一來占有新牌匾自己名字中一個“全”字,二來“聚德”意為聚攏德行,可以標榜店鋪做買賣講德行。楊全仁很快將“全聚德”制成金字匾額掛在門楣之上。
全聚德的生意在楊全仁的精心經營下,一天天發(fā)展,伙計也由幾人增至30多人。而當時北京的大小烤鴨鋪多達幾十個,楊全仁雖然很羨慕老便宜坊烤鴨歷史的悠久和生意的興隆,但他察覺出了便宜坊燜爐烤鴨的明顯弱點——煙火氣重,常令食客生厭,他決意另辟蹊徑,單搞掛爐烤鴨。
當時坐落在北京東安門大街路南的金華館內,有一位姓孫的老師傅,專門負責烤豬、烤鴨,技術高超。孫老師傅曾在清宮御膳房包哈局里專管烤豬烤鴨,離開清宮后來到金華館掌爐,楊全仁力邀其加盟全聚德。孫老師傅的到來,為全聚德帶來了清宮掛爐烤鴨的全部技術。一只只肥鴨被烤鴨桿挑起,如飛一般地飄過火苗,鉆進爐膛,穩(wěn)當?shù)貟煸跔t梁之上,出爐的烤鴨顏色呈棗紅色,外皮像綢布一樣光潔漂亮,吃起來皮脆、肉嫩、香酥。
全聚德的生意一天好過一天,此時的楊全仁又想起了那位風水先生的話,為了圓坐上“八抬大轎”的夢,楊全仁開始蓋樓,可惜楊全仁還沒看到那座二層小樓落成便離開了人世。
全聚德的生意由楊全仁的二兒子楊慶茂支撐。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全聚德樓里樓外粉刷一新,大門外掛三塊招牌,中間為金字招牌“全聚德”,左邊為“老爐鋪”,右邊為“雞鴨店”,并在大門旁掛上了兩塊明亮的銅幌子,上寫著:“包辦酒席,內有雅座”“應時小賣,隨意便酌”,同時增添了各式炒菜。至此,全聚德由一個烤爐鋪發(fā)展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飯館了。民國初年,楊慶茂請來了一個“軍師”李子明,這個人精明強干,辦事有主見,又識文斷字。1930年,楊慶茂去世,將全聚德全部交給了李子明掌管。而李子明剛剛上任,討債的便紛紛找上門。當時全聚德的資金卻是捉襟見肘,情急之下,精明的李子明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法子——開始發(fā)行鴨票子抵充債務。
不久,北京城里人們逢年過節(jié)登門拜訪時,便會互相贈送全聚德的鴨票子,這種鴨票子不僅代替了油乎乎的鴨子,又能當作禮物送給親朋好友,非常實惠。自然,這種既方便又體面的鴨票子很快在北京城里流行起來。由于經營有方,三年之后,李子明便還清了全聚德所欠下的全部債務。
除了在經營上動腦筋外,李子明在管理上也別有一套。為了爭取到更多的客源,李子明親自到其他飯館里去物色出色的堂頭(相當于現(xiàn)在的領班)。一個好的堂頭,必須有超強的記憶力,只要客人來過一次就能記住其身份,下次來就能馬上反應過來,客人自然就會非常高興,從此便成為常客。不僅如此,為了讓每一位顧客相信全聚德的貨真價實,李子明還在顧客選鴨時專設一個賣手。賣手把活的鴨子拿給客人看并讓客人親自在鴨身上題字,說明鴨子所屬,這種做法贏得了很多客人的贊賞。
對于店中的伙計們,李子明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曾經有一個伙計,僅僅因為看了場低俗的花鼓戲,便被他開除;而對于那些染上毒癮或抽大煙惡習的人,李子明更是毫不留情地請其走人。對店里其他老實的伙計,他卻通情達理。有要娶親的伙計,李子明則會不惜走上很遠的路,參加他們的婚禮,為他們慶賀,并且還會送上厚厚的紅包。因此,李子明深得人心。
就在李子明準備大干一場時,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爆發(fā),直系軍閥吳佩孚取得勝利。一時間,人們之間流傳著商鋪會被亂兵洗劫的各種消息,前門大街上的商鋪老板個個憂心忡忡。
這一天,全聚德里來了一位軍官,自稱是吳佩孚部隊的軍需官。他對李子明說,吳大帥為犒賞三軍,點名要全聚德準備200桌飯菜,并且每桌必須上一只鴨子。這對于全聚德來說,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令所有人吃驚的是,李子明果斷地接下了這個任務。因為在他看來,如果不接,有可能得罪軍方,從而給全聚德帶來麻煩。而接下來,對于全聚德來說,無疑是一個壯大聲勢、擴大生意的好機會。
隨后,李子明調動全聚德的所有人員,增添廚具,外聘廚師,并親赴養(yǎng)鴨場選擇良種鴨,終于在吳佩孚指定的慶功之日,完成了這個當初大家都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從此,全聚德在北京城聲名大振,顧客盈門。
在李子明的經營管理下,全聚德的生意做得紅紅火火。此時的李子明沒有忘記老掌柜的八抬大轎夢。
這一年的3月,全聚德的二層小樓終于落成。
李子明一直用心經營。為了吸引更多的顧客,他在每天下午的營業(yè)低峰期,推出了面向勞苦大眾的“低價鴨”,全聚德的生意越來越火爆。每到營業(yè)時間,店門口就擠滿了汽車、黃包車,生意十分興隆。到了20世紀30年代后期,人們便公認:全聚德的烤鴨質量堪稱京師第一。
李子明死后,把全聚德交給了堂頭李培蘭,并選楊慶茂長子楊奎耀主持管理。楊奎耀于1948年當了全聚德的掌柜,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聚德的最后一任掌柜。但此時全聚德的生意非常艱難,國民黨軍政官員和美國兵經常光顧,白吃全聚德,致其經濟損失頗為慘重,全聚德大傷元氣,緊接著又遭受國民黨抓壯丁及通貨膨脹等一系列沉重打擊。全聚德瀕臨倒閉。就在此時,北平解放,人民政府向全聚德伸出了援助之手。
1952年6月1日,全聚德公私合營,楊全仁的四世孫楊福來留任副經理,全聚德重新煥發(fā)了青春,生意一年強似一年,營業(yè)額不斷上升。20世紀50年代末,國家新建了王府井全聚德烤鴨店;1979年,又根據(jù)周恩來總理生前的指示在和平門建成了北京全聚德烤鴨店;1993年5月20日,“全聚德”在北京全聚德烤鴨店、前門全聚德烤鴨店、王府井全聚德烤鴨店的基礎上,組成了大型集團企業(yè)——中國北京全聚德烤鴨集團公司。同時,集50余家成員企業(yè)為一體,形成中國北京全聚德集團。其菜品經過150多年不斷創(chuàng)新,亦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以烤鴨為代表、集“全鴨席”及400多道風味名菜于一體的全聚德菜系。
閃光的金匾,豐厚的歷史底蘊,無不提醒著世人——“全聚德”這個響當當?shù)拿謿v經了百年滄桑,記錄著幾代人的努力與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