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廣
1998年3月27日,南方基金的開元基金和國泰基金的金泰基金兩只封閉式公募基金同時成立,拉開了基金的序幕,也開啟了中國股市機構化投資的歷程。適逢20年,諸多的文章評述著這個行業(yè)重要時刻的歷史意義,筆者這里就不贅述了,只是以幾個不同的想法淺評一下。
首先,很多文章講公募基金20年,筆者認為,從更廣義角度來說是基金20年。公募可以看做是基金最初的探索,原因是當時國民收入還不高,絕大多數家庭沒有自己名下的住房和汽車,銀行剛剛開始摸索房貸。因此,門檻較低的公募基金,從封閉式基金開始試水。私募基金從2006年前后,也就是公募出現不到10年就開始活躍,因為經歷第一輪資產價格上漲,相當多的家庭已經在2003-2004年積累了財富,形成了有別于中低收入者的投資需求。到今天,公募基金從40億發(fā)展到12萬億(當然其中有規(guī)模巨大的各類貨幣“寶寶”),私募證券類2.6萬億,私募股權類也同樣規(guī)模龐大。所以,基金始自20年前那群披荊斬棘的先行者開拓的公募,之后開枝散葉,形成今天多元化的投資品種。
其次,這20年不是或者不全是價值投資發(fā)展的20年。有人認為,公募基金逐步引入并實踐了價值投資的理念,使得中國股市投資才更科學、更與國際接軌。對此,筆者認為,先不論價值投資的定義和標準,看看公募基金在歷次牛市和熊市的表現,就知道大部分基金經理都是嘴上說說罷了。否則,那些最高位接盤中國石油、樂視網的,豈不要被吊打?另一個特征是,市場一旦好起來,大批的基金經理就會跳槽奔私。且問,如果價格遠遠偏離了價值,市場大跌近在眼前,為啥要跳出來折騰自己的私募,很多人搞得步履維艱?中國的投資者也是同樣,追漲殺跌,虧損者眾,盈利者少,大賺者鮮有。私募更是沒法說價值投資,魚龍混雜、參差不齊。
第三,機構化投資,也不必然是價值投資、科學投資,更多的意味著,不同理念的相互碰撞。20年前的基金開啟了機構投資,但今天序幕才剛剛拉開。當年的莊家銷聲匿跡了,要不就變成了民間派的私募精英。這主要歸功于越來越嚴格的監(jiān)管,而非基金經理的理念升級。如果放開監(jiān)管,可以想象,有些機構會跟散戶一樣,追求短期收益、過高的收益,博取交易機會。其實,在美國這樣的成熟市場和投資者之中,也是各種投資方法并存,互相促進的,這種競爭與促進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機構化投資。
第四,老問題沒有解決,新挑戰(zhàn)已經迫近。老問題還是這個市場,只就今年來看,監(jiān)管政策的變化,例如IPO,迫使基金經理不得不采取防守策略應對夕改的“朝令”。指數基金的完善與發(fā)展,將對現有股票多頭策略的基金形成壓力。較低的費用,明確的投資組、快速切入或者退出市場,這些優(yōu)點未來一定會不斷壯大指數基金規(guī)模。人工智能在可預期的未來,將是股票多頭策略基金的最強挑戰(zhàn)者。純粹的人工智能基金,估計這兩三年一定會初具規(guī)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