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這份1915年創(chuàng)刊于上海、1917年遷至北京的雜志,曾風靡全國,其影響力所及,延續(xù)了一個世紀,成為一座文化坐標。
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雜志所涉主題廣泛,有論述民本主義,推崇達爾文的進化論,明確其批判的鋒芒直指儒家的“三綱”及封建的倫理道德,認為這些說教“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為以己屬人之奴隸道德也”。
1915年9月17日,留美的胡適提出“文學革命”的口號,引發(fā)了陳獨秀的強烈共鳴,他認為:“文學者,國民最高精神之表現(xiàn)也?!庇幸飧牧嘉膶W或曰文學革命。
《青年雜志》出版第一卷后,因故???個月。1916年9月復刊后更名為《新青年》,封面開始醒目地印有“陳獨秀主撰”。1917年1月,陳獨秀就任北大文科學長,《新青年》隨之遷至北京。
1917年9月,胡適回國就任北京大學文科教授,時年26歲。次年1月,在陳獨秀、胡適、錢玄同和劉半農(nóng)的努力下,《新青年》從四卷一號開始改為北大同事輪流編輯的同人刊物,輪值編輯有陳獨秀、錢玄同、劉半農(nóng)、陶孟和、沈尹默、胡適等人。
五四運動爆發(fā)后,陳獨秀因散發(fā)《北京市民宣言》傳單而被捕。98天后獲釋,陳獨秀收回《新青年》編輯權(quán)。1920年1月,被北大排擠出校的陳獨秀回到上海,《新青年》也隨之遷回上海。此時,陳獨秀正在籌組共產(chǎn)黨,《新青年》也因之而染有黨派政治色彩。
1920年12月,陳獨秀去廣州前,又先后給北京同人李大釗、錢玄同、胡適、陶孟和、高一涵、張慰慈、魯迅、周作人、王星拱等人去信。前封信告知《新青年》“編輯事務已請陳望道先生辦理,另外新加入編輯部者,為沈雁冰、李達、李漢俊3人?!边@4人都是中共上海發(fā)起組成員。在后一封信里,陳獨秀也說:“《新青年》色彩過于鮮明,弟近亦不以為然,陳望道君亦主張稍改內(nèi)容,以后趨重哲學文學為是?!?/p>
前封信在9人中傳閱后,陶孟和建議《新青年》就此停版。胡適當然清楚,《新青年》“色彩過于鮮明”已是既成事實,他即致信陳獨秀,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要么聽任《新青年》流為一種有特別色彩之雜志,另創(chuàng)一個哲學文學的雜志。要么發(fā)表一個宣言,“不談政治”;或者干脆暫時停辦。陳獨秀回信答復:不贊成《新青年》停刊,也不贊成宣言不談政治,仍然表示:“弟甚希望諸君中仍有幾位能繼續(xù)為《新青年》做點文章?!?/p>
陳獨秀太天真,已經(jīng)成為中共上海發(fā)起組機關(guān)報的《新青年》,怎么可能會得到信奉自由主義的北京同人的支持。正在組黨的陳獨秀自然也不會放棄《新青年》,在得知北京同人的意見后,自知難以再說服北京同人,故在致胡適信中說:“你們另外辦一個報,我十分贊成,因為中國好報太少,你們做出來的東西總不差,但我卻沒有工夫幫助文章。”至此,同人編輯已成明日黃花。1922年7月,《新青年》出版完九卷六號后休刊。1923年6月,《新青年》復刊,改為季刊,成為中共中央的理論性機關(guān)刊物,由瞿秋白主編。1925年4月,又改為不定期刊,直至1926年7月終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