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是一種最好的狀態(tài),不悲不喜,沒有高興過后的寂寥,沒有悲傷過后的疼痛。高興或悲傷,一高一低,都是非正常態(tài),只有平靜沒有波瀾的心境,才是一種正常狀態(tài),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甘美。
老子言:“夫物蕓蕓,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币馑际钦f,根是萬物生命的來源,回歸根才是靜,能靜才回歸生命。信仰宗教,人跪在那里禱告一番,心里就寧靜,煩惱就會漸漸散去。
以前有一個軍官帶兵,他有三個處罰辦法:第一個辦法,不是罵人也不是打人,只是讓他兩手各拿一張報紙,手平伸起來立正,站一個小時。那可真叫痛苦?。∧銈兛梢栽囋嚳?。第二個辦法,三天不準說一句話。也很痛苦。還有一個辦法可怕,把他丟到一個非??諘绲纳揭埃裁礀|西都沒有,那更痛苦??墒?,理解了靜的道理以后,這三個痛苦就會變成最大的享受?!皩庵氯幔苋鐙雰汉?。”讓自己安靜下來,完全恢復到嬰兒的狀態(tài),那種狀態(tài)是很舒服的。
古典小說《鏡花緣》第九十回載:“道姑說……人生在世,千謀萬慮,賭勝爭強,奇奇幻幻,死死生生,無非一局棋。只因參不透這座迷魂陣,所以為他所誤……”其中蘊含著一種養(yǎng)生處世的觀點,凡事不必太計較,“千謀萬慮”地去勾心斗角,未免活得太累,要學會參透人生“迷魂陣”,淡然恬靜,做個古人所說的“沒事漢,清閑人”。
明代朱權(quán)在《活人心法》里說得好:“蓋心如水之不擾,久而澄清,洞見其底,是謂靈明。宜乎靜可以固元氣,則萬病不生,故能長久?!惫γ撊绺≡?,埋首耕耘,不問收獲,把小我融入大我,達到忘我之境,為的是一顆寧靜的心,寧靜,是養(yǎng)生之道。
《菜根譚》云:“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一個人平心靜氣地生活,這就是一種智慧。如果一個人心浮氣躁,就很難達到成功的境界,要成功先要讓“心”靜下來。中國古代圣賢,大都體現(xiàn)著這種至高無上的寧靜。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水滋養(yǎng)著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擁有這種寧靜,才能真正感悟人生的真諦,在動靜中達到人生的和諧。
現(xiàn)代人總過于注重物質(zhì)生活,而忽視心靈的寧靜,急功近利使人們變得愈來愈浮躁,生命流于淺薄。靈魂前所未有的慌亂和空虛,生活的加速度,拼命地忙碌,以致被累垮,或被焦慮擊垮。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經(jīng)說過,“寧靜是一種靈魂的香味”。保持內(nèi)心的安寧,是人類永恒的追求,圣哲們無論是孔子,還是蘇格拉底等,他們的思想都表現(xiàn)出一種崇高的胸懷,那就是人類心靈的寧靜。在寧靜中,可領(lǐng)略到自然的奧妙,生命的意義。一朵花,一片綠地,一聲清脆的鳥聲,都能讓靈魂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清代大文人李漁在家鄉(xiāng)修建亭子,取名為“且停亭”,并附對聯(lián):“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睄魃降廊诵凶友裕骸梆B(yǎng)生之旨,以養(yǎng)心為本”;老子說的“致虛極,守靜篤”指的就是靜養(yǎng)生;《黃帝內(nèi)經(jīng)》講“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心靈寧靜了,心胸就開闊了,遇事不怒,想得開,放得下,始終保持心情的平和,對延年益壽是至關(guān)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