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美鳳
(福建教育學院,福建 福州 350025)
“家長接孩子難、課后輔導難”是近些年社會持續(xù)關注的話題,并已多次成為“兩會”關注的熱點。為積極回應群眾訴求,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各地要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各省的相關政策措施也已相繼出臺,不少地方已開始了相應的試點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1]
《意見》明確了學校在課后服務中的主渠道作用,確定了服務的原則、內容與形式,強調學生安全與政府的職責。家有學童,筆者與廣大家長一樣拍手叫好。
《意見》的出臺,確定了“課后服務”這一概念,對以往社會上存在的各類“輔導班”“托管班”“補習班”“小飯桌”及“安親班”等諸多叫法給予統(tǒng)一的命名,厘清了“學校服務”與“社會服務”界限;由教育主管部門牽頭,財政、總工會、綜治、人社、民政、公安、工商、衛(wèi)生、消防、食藥監(jiān)督等有關部門都要協同支持。明確的概念界定,加上政府多部門聯合參與,有利于推進課后服務的規(guī)范管理。
有關課后托管的系列舉措,均強調了政府落實經費保障的職責。目前已出臺的各省指導意見,包括已開展和正在進行的試點工作,均以財政投入為主。校內托管服務遵循自愿性、公益性、非營利性原則,“優(yōu)先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單親家庭子女、留守兒童等亟需服務群體需要”。[2]這充分體現了新政的人文性,也意味著政府必須有大投入。
以福建省出臺的政策為例,教師參與課后服務1天可以拿到4個課時的津貼補助:“對完成規(guī)定教學和管理任務后額外承擔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教職工發(fā)放勞務費(不納入績效工資總量),勞務費標準可參考當地編外合同制教師課時補助標準發(fā)放?!保?]教職工參與課后服務不是義務勞動,可取得相應的勞務報酬,這將更好地保證課后托管的服務質量與可持續(xù)性。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fā)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要建立健全課后服務制度,鼓勵各地各校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和家長需求,探索實行彈性離校時間,提供豐富多樣的課后服務??梢哉f是在政策層面鼓勵各地區(qū)進行資源整合、多管齊下,可以“各走各的路,各出各的招”。
強調了在政府的引導下,社會多方力量參與。在場所保障方面,組織協調當地的公益機構,比如青少年校外活動基地、社區(qū)活動場所等參與服務;同時鼓勵有資質的社會機構提供服務,充分發(fā)揮第三方社會機構的專業(yè)優(yōu)勢及靈活機制。在人力保障方面,支持離退休干部與教師、在校大學生、社區(qū)工作者、專業(yè)志愿者、學生家長等力量,參與課后服務工作,充實“看護員”隊伍。
在筆者所在的家長群里,家長們對新政的出臺歡欣鼓舞,同時也有不少的疑慮:學校及老師愿意承擔嗎?如果是免費或家長只承擔很少的費用,服務質量有保證嗎?能滿足不同家長及孩子的需求嗎?這些問題正是課后服務的難點所在。
《意見》明確指出,學校要承擔起課后服務的“主渠道”作用。但是廣大中小學校是否已做好準備,愉快地接受這一擔子并能順利完成任務,這是一個問題。
從便利和信任的角度看,家長和孩子在選擇托管服務時,學校的免費托管無疑是其中最優(yōu)的一個選項。不過,站在學校的角度看,校內托管在一定程度上說就是一種負擔。最大的擔憂仍然是安全問題,這是不少校長、教師不愿孩子留校的一個關鍵因素。即使有了意外保險的保障,一旦學生在校發(fā)生安全事件,在當下這種家校關系脆弱的大環(huán)境下,學校無論如何都無法置身事外?;诖耍瑢τ谒姓=虒W工作范圍以外的事情,學校是心有疑懼的。
課后服務的組織實施,也必然會增加學校管理的難度與管理工作量。課后服務需要人力與物力的付出,會涉及一些補償問題;同時,如何統(tǒng)籌安排所需師資、場所,如何設計、安排服務的形式與內容,這些問題將困擾著學校,增加學校的管理工作量。尤其不能忽視的是,教師在放學后還得“加班”看管學生,這對他們的體力、精力乃至心理的承受力都是一種考驗。畢竟對于多數教師而言,本身工作量就已接近飽和了,再說他們也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需要照顧。此外,校內課后服務與規(guī)范辦學的邊界如何把握,這也是擺在執(zhí)行課后新政面前的問題。
家長和學生的需求是多元的,除了滿足最基本的接送等服務外,不少家庭希望能給孩子在學習上補缺補漏,或者是發(fā)展特長;有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夠更好地午休、可以吃點間食;還有的需要托管的時間更長以及周末托管等等。校內托管并不能完全滿足家長們的多樣化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必然還有一部分孩子會流向社會上的托管班。這就帶來校外托管的準入與監(jiān)管問題。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校外托管班沒有主管部門,管理權責不明晰;沒有明確的準入標準、收費標準等,基本上處于野蠻生長的狀態(tài)。事實上,當前包圍著各中小學校的校外托管,大多數屬于無證經營,或者是打著培訓、家政的旗號超范圍經營。對于目前需求龐大而又魚龍混雜的學生托管現狀,簡單地取締、打擊顯然并不能解決問題。那么,哪些托管班是符合資質的?托管班的收費、安全、衛(wèi)生等等運行的標準又是什么?這些問題都還有待進一步解決。
《意見》提出了課后托管服務的“三個嚴禁”:嚴禁作為學校教學的延伸,進行變相集體補課、上課;嚴禁學?;虻谌缴鐣C構以課后服務名義亂收費;嚴禁有不良記錄人員參與課后服務。這些“嚴禁”能否得到嚴格的落實,關鍵還在于監(jiān)管。比如,在補課方面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以及校外機構都是有沖動的,一旦沒有監(jiān)管或監(jiān)管不嚴,“課后服務”將有可能演變成規(guī)模化的“課后補習”。那么,誰來監(jiān)管?怎么監(jiān)管?
課后服務新政提供了推進校內托管的基本思路。筆者認為,校內托管新政無疑是得民心的好事。好事要辦好,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孩子放學去哪兒”的困擾早已不再是家庭私事,而是一個關系到我國千家萬戶的社會公共問題。各級政府、學校要充分認識做好課后服務工作的意義,將其擺在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位置——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將其當成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和安全成長、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來做。
政府要發(fā)揮積極的引導作用。在一時還未找到一種比較切實可行的服務模式時,要花大力氣開展大量的調研、討論和論證工作,制定新政的實施細則,明確適合當地實際的運行模式。2018年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開幕后的“部長通道”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已經摸索出了四種比較可行的模式解決小學生“三點半”難題:一是上海百分之百全覆蓋服務,參與的教師在效益工資方面給予傾斜;二是北京市財政給予補貼,每生每年補助700~900元;三是南京的彈性離校,留校的學生學校做出安排進行托管;四是廣西利用社區(qū)資源解決托管問題。各地可以根據調查結果,選擇或創(chuàng)新適合當地的模式。
學校要勇于擔當。充分利用校內豐富資源,較強的師資力量,確實發(fā)揮起“主渠道”的作用。實行“彈性離?!?,學生延長了在校時間,這其實是為以往學校無法充分開展的文藝、體育活動、研究性學習以及個性化的培養(yǎng)和教育提供了可能。學校的場地、設施、設備等都是現成的,學校可以進行合理的資源分配與整合,將學科之間、課堂內外、校內外資源的有效整合,給有需求的學生提供學習成長的機會,給有才能的教師提供施展的舞臺;將課后服務時間打造成學生提升文化素養(yǎng)、能力素養(yǎng)和道德素養(yǎng)的樂園,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延伸和家庭教育的有益補充。
課后服務不單是學校的問題,需要社會各界攜手努力。中小學生的教育,要實現學校與家庭的無縫對接,中小學校是重要的一個方面,家庭、街道社區(qū)、青少年宮、圖書館、運動場、社會專業(yè)教育機構是另一方面。只有雙方傾力合作,各方資源的有效整合,才能真正形成合力。這就需要一個全盤的考慮,系統(tǒng)的規(guī)劃。
《意見》是一種綱要性的要求,各省級政府出臺的也只是一種工作指導性意見,而不是實施細則。課后服務的實施需要更具體化的操作辦法和政策支持。政府出面統(tǒng)籌規(guī)劃是非常必要也是必須的。課后服務工作開展涉及到的眾多部門,各自責任的劃分要清晰;相關工作如業(yè)務指導、審批考核、投訴舉報、檢查評估和社會監(jiān)督等,責任主體是誰、哪些部門協助應該明確,同時要明確各自的責任范圍和工作流程。
課后服務新政的落實千頭萬緒,做好扎實的基本功才是王道。首先是要制定服務方案,通盤考慮學生從上學到放學、從校內到校外的所有環(huán)節(jié),形成全流程鏈條服務,建立常態(tài)化的運作機制。其次是盡快出臺政策規(guī)范服務人員、服務內容形式、場地設施、收費標準等,明確社會托管班的資質,引導建立校外托管行業(yè)的準入標準。在此基礎上,探索形成第三方社會機構目錄管理機制,供學校和家長自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