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敬華
肥城市中醫(yī)醫(yī)院CT室,山東泰安 271600
糖尿病足病下肢血管病變(DF)為糖尿病嚴重并發(fā)癥之一,可使患者出現(xiàn)跛行、下肢疼痛、壞疽等臨床癥狀,對其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1]。對于該疾病實施早期診斷有著重要意義,血管數(shù)字減影術(DSA)為血管病變疾病的診斷“金標準”,但該方法容易引發(fā)血管損傷等情況,同時費用較高,因而使大部分患者難以接受。近年來,螺旋CT血管造影術(CTA)在血管疾病診斷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且已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2-3]。2016年3月—2017年9月該研究對50例DF患者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64排CT血管造影在該疾病中的診斷價值。具體信息如下。
回顧性分析該院收治的50例糖尿病足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病例資料。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齡25~79歲,平均(54.17±3.69)歲;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間歇性跛行、下肢發(fā)涼、靜息痛、不愈潰瘍等癥狀;50例患者行DSA檢查時,8例行雙側檢查,42例行單側檢查,共有58條下肢血管。
使用美國GE64排128層CT機對所有患者行血管造影檢查,將其取仰臥位足先進體位,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 120 kV,管電流 300 mA,螺距 1.375:1,層厚 5 mm,圖像重建層厚1.25 mm,床速為27.5 mm/圈,重建間隔為0.625 mm。選擇非離子型對比劑作為增強對比劑,使用高壓注射器在肘前靜脈注射濃度為350 mgI/mL碘佛醇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43027)130 mL,并使注射速率維持在5.0 mL/s,隨后以相同速率注射30 mL氯化鈉注射液(國藥準字H37020460)。將獲得的圖像傳到adw4.6影像工作站并進行圖像處理、分析,圖像由2名資深從業(yè)者進行分析,且分析結果需保持一致。
①分析CTA影像學表現(xiàn);②比較CTA與DSA對血管狹窄程度檢查結果,其中狹窄程度包括正常、輕度狹窄<50%、中度狹窄50%~74%、重度狹窄75%~99%、完全閉塞5個等級。
50例患者均獲得較為清晰圖像、血管能夠完整顯示,可對各血管階段進行影像學評估;其中9例患者的88段血管表現(xiàn)正常,其余41例患者的376段血管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狹窄、閉塞情況;病變血管呈階段性閉塞或不規(guī)則狹窄,有26例患者閉塞段周圍伴行迂曲、分支細小的側支循環(huán)血管等;行CTA檢查時對于血管狹窄、閉塞程度等情況均可清晰顯示,但在檢查側支循環(huán)方面不如DSA清晰。
CTA檢查正常88段,與DSA檢查符合率為100%;CTA檢查輕度狹窄84段,與DSA檢查符合率為100%;CTA檢查中度狹窄140段,較DSA檢查少7段;CTA檢查重度狹窄102段,較較DSA檢查多4段;CTA檢查閉塞50段,較DSA檢查多3段;在464段血管中CTA檢查與DSA檢查結果相符450例,符合率為96.98%(450/464)。
DF以起病早、發(fā)展迅速為主要病變特點,可隨病情發(fā)展進一步引發(fā)血管閉塞及腔內(nèi)血管等,需及時采取防控措施以抑制病情發(fā)展[4]。目前,臨床對于DF疾病常采用下肢動脈球囊擴張及支架植入術治療,該術式屬于較為成熟的介入治療技術,因此快速與低成本的評價DF患者下肢動脈血管病變程度,成為術前病情診斷與術后評估的迫切要求[5]。
該研究結果顯示,在50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的88段血管表現(xiàn)正常,其余41例患者的376段血管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狹窄、閉塞情況,CTA與DSA檢查符合率較高,表明CTA對DF患者下肢血管病變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DSA雖為診斷血管性病變的金標準,但因屬于創(chuàng)傷性檢查、價格昂貴,且在觀察雙側下肢血管時造影需做逆行穿刺,而治療通常選擇順行穿刺,操作過程較為繁瑣。同時DF下肢動脈病變多為雙下肢對稱病變,而使用DSA檢查只能針對一側下肢血管情況進行探查,因而難以普及[6]。隨著CT技術的逐步成熟,CTA在下肢動脈病變診斷中的應用越來越多,尤其以
16排以上螺旋CT居多,在下肢動脈成像中具有越來越明顯優(yōu)勢,其掃描速度與空間分辨率使圖像質(zhì)量得到顯著提高,且可通過追蹤較強高峰來完成掃描,并顯示出細小血管。此外,結合多種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能夠從多方位、多角度顯示病變程度、位置及側支循環(huán)情況[7]。與DSA檢查技術相比,CTA血管分析軟件在顯示動脈腔內(nèi)外病變、測量血管相關數(shù)據(jù)等方面更具優(yōu)勢;且該檢查方式一次成像可對腹主動脈到足底動脈血管樹的全貌進行充分顯示,并進而發(fā)現(xiàn)與判斷病變部位,有助于術前、術后更好的觀察病變血管,為手術入路選擇與方案制定提供有價值參考依據(jù)[8]。
綜上所述,64排CT能夠為DF下肢血管病變提供快速、準確且無創(chuàng)的檢查,且可在術后對血管內(nèi)有無血栓形成進行監(jiān)測,是術前診斷與術后隨診DF疾病的一種有效應用手段。
[參考文獻]
[1]柳治,周靜,陳偉斌.糖尿病與非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256層CT血管造影對比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雜志,2016,14(3):281-283.
[2]王莉,楊彩哲,關小宏,等.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橫斷面研究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4,33(7):760-763.
[3]王小靜,吳翔,李英莎,等.糖尿病足患者細菌感染特征及其與下肢血管病變程度的關系[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6,38(9):982-986.
[4]柳治,周靜,薛連彬,等.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256層CTA成像特點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6,19(5):687-690.
[5]黃強,王劍鋒,翟仁友,等.無創(chuàng)影像檢查方法診斷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價值[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5,49(1):20-24.
[6]劉曉蓉,朱德發(fā).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診斷與治療[J].國際內(nèi)分泌代謝雜志,2015,35(5):327-331.
[7]柳治,周靜,劉水澎,等.應用256-CT血管造影與多普勒超聲評估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比較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16,14(6):125-127.
[8]王莉,楊彩哲,王良宸,等.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相關因素分析[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14,39(6):507-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