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明
(太湖縣水庫移民管理局 安徽 太湖 246400)
為全面落實科學發(fā)展觀,隨著農村城鎮(zhèn)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建設,太湖縣的土地流轉情況總量得到不斷提高。2014年,安徽省農村土地流轉面積已經達到195.4萬hm2,而太湖縣作為全國的重點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業(yè)產業(yè)化示范區(qū),在其中占很大的比例。太湖縣的土地利用現狀如下:2005年農用地171 861.61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84.77%,其中耕地34 595 hm2,園地4 856 hm2。其次,太湖縣城鎮(zhèn)化正在不斷建設中,隨著城鎮(zhèn)化水平的提高,對農村土地資源的浪費也進一步加深,就農民分散的居民點而言,已經無法充分利用土地資源,而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也并沒有改善農村居民點分散的狀況。另外,太湖縣所處的地理位置并不完美,無法避免山體滑坡等自然現象帶來的影響,所以太湖縣的土地流失問題嚴重,甚至水土流失面積高達土地總面積的40%以上。
農民大多文化水平低,一部分是依靠自身的農活技能通過在家鄉(xiāng)務農得以生存,盡管存在高齡農民放在土地上的精力達不到預期的情況,農民也寧愿繼續(xù)自己經營土地。而一部分外出打工人員,也將家鄉(xiāng)擁有的土地作為自己最終的保障,以防萬一自己在外工作不順利或者發(fā)生變故。
一方面,農村保障措施并不完善,農民養(yǎng)老生活的保障來源于子女和經營土地的收入,農民不能將土地拋棄,否則他們將無法獲得自己的生存保障。另一方面,農民獲取的信息有限,雖然《農村土地承包法》已經出臺,但在傳導過程中可謂是發(fā)生了夭折,農民對相關政策了解不深、了解渠道有限、宣傳不足也是直接導致農民不信任、不愿意的關鍵點。
作為負責一個地區(qū)的村干部而言,其有更多分配的權力,而農民則是被分配、被管理的對象。為了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必然是零和博弈,自己的利益得到滿足,農民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失。不少農民會向村干部行賄,盡管這種尋租行為會給農民帶來損失,但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說是更少的損失,仍然會縱容這種不良現象。但是,事實上村干部不僅是農民的集權者,更應該是農民的服務者。
為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法律要不斷完善,尤其是在流轉合同上的規(guī)范化和合法化,在農民對于土地產權方面的權衡有很大的參考作用
我國曾經有過規(guī)定:“土地承包經營權三十年不變”,但實際上,農村仍然會每隔一段時間重新分配一次土地,所以農民無法長期擁有一塊穩(wěn)定的土地。而在農村土地流轉中,其實重要的應該是把土地的交易決定權交給農民,才能實現農民所追求和權衡的利益最大化。
首先要加大和完善對農民生活保障機制和養(yǎng)老機制,實實在在的保障農民,讓那些將土地作為自己唯一保障的農民獲得安全感、信任感,轉變農村土地流轉的態(tài)度。
要注重各個部門之間的協(xié)調與配合,形成從頭至尾的保障體系,不在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問題。
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宣傳力度,需要在根本上解決雙方信息不對稱、不充分的問題。
可以通過提供信息交流和發(fā)布平臺來降低雙方的交易成本,提高市場效率,有利于農民整體把握市場信息,更好的將市場需求與農民本身的供給進行有效整合。另外,需要培養(yǎng)農民的現代農業(yè)意識,如今的農業(yè)已經不再是以前的模式,當今農民應該了解和明白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好處。
如何高效完成農村土地流轉成為改善農民生活和經濟狀況的一個重大議題。通過國家制定和頒布正確的政策,采取有效而不是所謂“假大空”的措施,并將之與我國法律、金融、行政等方面有機結合,形成良好的體系和監(jiān)督機制,那么如今出現在我國農村土地流轉中的問題和阻礙我國土地流轉進行的各個方面就能夠得到有效解決,也能夠達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