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杰 路桂錦 劉全德 楊艷梅
楊樹食葉害蟲繁殖快、潛伏性強、傳播范圍廣、危害性大,很難控制,一旦蔓延極易造成大面積災(zāi)害,將嚴重影響楊樹的正常生長。本文對楊尺蛾、舟蛾類、刺蛾類等主要葉部害蟲的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措施進行了闡述,僅供參考。
1 楊尺蛾
1.1 發(fā)生規(guī)律
楊尺蛾幼蟲體不大,長2.2-4厘米。隨蟲齡增大漸為灰褐色,蟲體腹部第2節(jié)兩側(cè)各有1個瘤狀突起,腹線白色,氣門線一般為淡黃色,背弓起后可緩慢行走?;旧弦荒臧l(fā)生一代,幼蟲化蛹后會鉆入樹冠下土中越夏或越冬,第二年3月初,當10cm深處土壤溫度達到0℃以上時,成蟲開始羽化破土而出,兩星期后就能產(chǎn)卵,到4月中旬幼蟲開始孵化,5月上旬、中旬老熟幼蟲入土化蛹,一般預(yù)蛹期4-7天,蛹期達9個月之久。
1.2 防治措施
1.2.1 滅蛹。抓住蛹越夏、越冬的時機,先深翻林地,將蟲蛹翻到地面上來,再集中滅殺。
1.2.2 燈光誘殺雄成蟲。雄成蟲有很強的趨光性,可放置黑光燈誘殺雄蛾。
1.2.3 阻殺無翅雌成蟲。 撒毒土:在樹干周圍挖環(huán)形溝,溝壁光滑堅直,深、寬各約10厘米,溝內(nèi)撒細土和殺螟松1:1的混合毒土。涂扎阻隔毒環(huán):用柴油把20%殺滅菊酯乳油稀釋成50倍液或2.5%溴氰菊酯稀釋成33.3倍液,環(huán)涂在干高1米處;或把柴油與20%殺滅菊酯或2.5%溴氰菊酯按20:1稀釋,浸泡寬約5厘米的牛皮紙,取出晾干后,圍在干高1米處;或在干高1米處圍寬膠帶環(huán),環(huán)上、下噴綠色威雷100-200倍液。
1.2.4 藥劑防治。幼蟲大面積發(fā)生時,對低干幼樹可噴菊酯類殺蟲劑2000-3000倍液。對一些高干大樹(樹高超過10米)要用打孔注藥法:先用打孔機在楊樹胸徑處打孔,每孔注藥40%久效磷可溶性液劑或2%定蟲脒1倍液,用藥量按每厘米胸徑1毫升。
2 舟蛾類
2.1 發(fā)生規(guī)律
舟蛾類主要有楊扇舟蛾、楊小舟蛾、分月扇舟蛾、楊二尾舟蛾、楊毒蛾、柳毒蛾等。楊扇舟蛾成蟲灰褐色,前翅頂角有褐色扇形大斑;雌蟲腹部粗大,腹末有毛束。卵圓型,橙紅色,近孵化時黑褐色。幼蟲初孵時淡綠色,隨蟲齡增大漸為金黃色,頭部黑褐色;成熟幼蟲黑色,每節(jié)環(huán)列著8個橙紅色瘤,上有長毛,幼蟲腹部第1和第8腹節(jié)背中央有較大紅褐色瘤。初孵幼蟲多群集于葉面啃食葉肉,殘留上表皮和葉脈,使葉片成網(wǎng)狀。2齡后吐絲嫩綴葉成餃子狀大蟲包,晝伏其中,夜出取食。幼蟲的食量隨蟲齡的增大而增加,3齡后食量大增,分散取食,吃盡葉片,只剩葉柄。當食料不足時,則吐絲下垂隨風飄遷至別處,再卷葉危害。該蟲繁殖快、數(shù)量多、分布廣,若前期防治不及時,常在短期內(nèi)把樹葉吃光,極易成災(zāi)。
楊小舟蛾成蟲灰褐色,頭胸部背面有一條暗褐色縱帶;前翅有三條淡色橫紋,翅中央有一條灰白色線。卵淡綠色。成熟幼蟲近紡錘形,背面黑褐色,兩邊黃色;背面有紅色瘤和白色小圓點;腹部第4節(jié)和第11節(jié)背面各有一個大肉瘤,上生短細毛。幼蟲4齡后開始分散活動,食量最大,危害最嚴重。
2.2 防治措施
2.2.1 人工殺滅越冬蛹。切實做好蟲情監(jiān)測,準確掌握第5代幼蟲發(fā)生地點、面積及越冬前后蛹的密度,冬春季進行人工滅蛹,減少蟲蛹基數(shù),減輕發(fā)生程度。
2.2.2 藥物防治。藥物防治要治早、治小,對越冬蛹密度大有可能成災(zāi)的林分,應(yīng)在幼蟲3齡以前進行防治。對3-4年生幼樹,可噴阿維菌素或25%滅幼脲2000-2500倍液,40%氧化樂果乳油1500-2000倍液,或4.5%氯氰菊酯2000-3000倍液等胃毒觸殺藥劑。對一些高干大樹要用打孔注藥法,先用打孔機在楊樹胸徑處打孔,然后用20%的氧化樂果、甲胺磷等內(nèi)吸劑1倍液,用藥量按每厘米胸徑1毫升。此法殺蟲效果好、安全,對天敵、環(huán)境副作用小,并可兼治其它刺吸類害蟲。
2.2.3 生物防治。在幼蟲3齡前藥防的同時進行下一代卵期生物防治。主要靠釋放舟蛾赤眼蜂、松毛蟲赤眼蜂、黑卵蜂等楊樹舟蛾的卵寄生蜂進行防治。一般在第1代卵盛期放1-2次,第2代卵初見期到盛期放3次。釋放量按低蟲口下每畝放3-5萬頭,蟲口較高的每畝放5-10萬頭,每次放蜂時間間隔4-5天。每次釋放比例為卵發(fā)生初期放總量的20%左右、卵盛期放總量的70%、卵末期放總量的10%左右。
3 刺蛾類
3.1 發(fā)生規(guī)律
危害楊樹的刺蛾種類主要有黃刺蛾、褐刺蛾、扁刺蛾和褐邊綠刺蛾等。是林帶、行道樹、庭園樹木及果樹等多種闊葉喬灌木常見的一類害蟲。其小幼蟲常群集取食,食盡樹葉下表皮和葉肉,只留上表皮,食斑圓形透明;隨蟲齡增大,3齡后,則開始分散取食,危害全葉,只剩葉脈和葉柄,這對林木正常生長和果實產(chǎn)量影響很大,嚴重時致樹枯死。刺蛾類胸足小,腹足退化。幼蟲身上有毒刺,觸及皮膚,會引起紅腫和灼痛。成蟲體型粗而短,翅上著生有鱗毛,而且比較厚;幼蟲體型短粗肥,但頭較小,且能縮到前胸下面。
3.2 防治措施
3.2.1 消滅越冬蟲繭。為有效減少蟲口密度,防治大面積發(fā)生,要根據(jù)不同種類刺蛾的結(jié)繭地點,采取采摘、敲擊、挖掘等方式收集蟲繭,挖坑埋殺。
3.2.2 殺滅初齡幼蟲。刺蛾小幼蟲有群集特點,在一片葉子上就會聚集很多,可以摘掉葉片集中消滅。
3.2.3 殺治成熟幼蟲。老熟幼蟲要入土結(jié)繭,就必須要慢慢爬行后才進入土壤中,可在早上對樹下進行檢查,發(fā)現(xiàn)幼蟲即殺滅。
3.2.4 燈光誘殺成蟲。大多數(shù)刺蛾類成蟲有趨光性,可放置黑光燈,成蟲羽化后,看到燈光會集中飛向光源處,然后進行集中捕殺。
3.2.5 藥劑防治。刺蛾幼蟲對藥劑抵抗力弱,可噴80%敵敵畏乳油或90%晶體敵百蟲1000-1500倍液,12.5%溴菊酯乳油或20%殺滅菊酯1500-2000倍液,效果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