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陸昱文
摘 要:自北美英屬殖民地時期到美國建國以來,種族主義思想就長久存在于北美社會之中,一直持續(xù)至今日,種族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本文旨在運用年鑒學派的長時段理論對探究美國種族主義思想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進行研究分析,解析其思想結構,對其發(fā)展趨勢進行反思。種族主義的孕育階段經濟和宗教文化因素是種族主義思想形成的主要推力。美國內戰(zhàn)和重建促成種族主義思想的第一次轉型,“吉姆·克勞法”使種族主義走向社會化。民權運動促成了種族主義思想的二次轉型,同時開始走向衰落,形成現代美國種族主義思想。隨著社會進步,如今種族主義已被國際社會廣泛認為是不正確、非正義的思想,隨著社會發(fā)展,種族主義將走向沒落直至衰亡。
關鍵詞:長時段 種族主義 種族平等
年鑒學派于20世紀20年代誕生于法國,其“總體史”“長時段”理論是當代“新史學”的重要基石。年鑒學派于20世紀70年代走向鼎盛時期,年鑒學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布羅代爾發(fā)展了前一代學者的總體史觀,繼而提出享譽世界的“時段理論”,布羅代爾首先在其《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及地中海世界》提出了地理時間、社會時間、個體時間三個概念,而在這以后,繼而提出對應歷史則以“結構”(structures)、“局勢”(conjunctures)和“事件”(events)呈現[1]。在布羅代爾的理論之中,“短時段”是最變化莫測的、最有欺騙性的,[2]歷史學家應該超越“短時段”,他認為短時段的歷史只有在長時段的基礎上才有意義,突破了短時段的局限性,拓寬了研究的視野,在一個長時段的視野之下可以更好評價分析中短時段的歷史作用。布羅代爾認為,決定歷史走向的是長時段歷史[3],即結構。其中包含地理結構、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思想文化結構,有效把握長時段理論可以解釋其中存在的歷史現象。需要指出,長時段理論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忽略重大歷史事件對歷史的影響等。但本文將立足于長時段理論對美國種族主義進行觀察分析,因為美國種族主義思想自北美殖民地時期就一直存在與白人與有色人種之間,美國種族主義隨著歷史過程,其內涵是不斷變化的,直至今日,通過觀察比較長時段理論可以更有效對種族主義思想結構進行理解分析,本文觀點大致如下:
美國社會中長久以來存在的種族主義思想是美國當今不可回避的重要社會問題之一,種族主義思潮一直以來都是美國社會尤其是黑人進步的絆腳石。近期由于特朗普政府上臺執(zhí)政,美國社會中種族主義勢力又再次抬頭,直至2017年8月12日在美國南方夏洛茨維爾爆發(fā)了近些年最大的一次種族沖突,極端種族主義者手持納粹旗幟和臭名昭著的“3K黨”黨徽,走上街頭宣揚“白人優(yōu)越論”等種族主義理論,與反種族主義者爆發(fā)了激烈的沖突。在反種族主義者中,有為數眾多的白人也參加了游行和沖突,為了捍衛(wèi)有色人種的權力而斗爭?,F如今,大部分美國人已經接受并認同種族平等的思想,種族主義思想已經開始被大多數人反對,因此,筆者認為種族主義思想已漸漸進入衰亡期。
本文以種族主義思想為線索,筆者認為種族主義思想的發(fā)展在美國歷史上可以區(qū)分為四個中時段(即呈現了四次局勢性特征),第一個中時段為美國建國至內戰(zhàn)時期(1776—1860年),是種族主義思潮的基礎形成階段,以南方種植園為基礎的經濟制度成為種族主義的溫床,構成種族主義思想的基本內涵即“白人優(yōu)越論”。第二個中時段為內戰(zhàn)重建時期至種族隔離法普遍實行時期(1866—1896年),是種族主義思想的徘徊階段,在內戰(zhàn)后,一部分白人逐步認同并接受黑人是其社會的一部分,種族主義的影響力受內戰(zhàn)與廢奴主義的影響而得到控制。但其中一小部分種族主義者走向極端化。第三個中時段為普遍種族隔離實施到民權法案廢除種族隔離時期(1896—1964年),是種族主義思想轉變階段,種族主義在這一時期走向社會化,即多數白人默認黑人為“二等公民”,而黑人也對自身的二等公民身份表示認同,社會普遍認為“種族隔離”制度是處理種族問題的最優(yōu)方案。但同時是種族主義思想的衰落階段,一部分以杜波依斯、布克·華盛頓、馬丁·路德·金為代表的黑人領袖積極爭取種族平等的權利,改變了傳統白人對黑人的刻板印象,種族平等的思想在普通美國人心中傳播開來。第四個中時段為民權運動至今,種族主義在民權運動后涌入到“溫和的暗流”中,表面上美國社會雖然實現了黑人白人以及有色人種的權力平等,但是種族主義仍暗流涌動。美國社會中存在的種族主義,是由歷史、宗教、地理環(huán)境、經濟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下而形成的,基于長時段理論,本文將采用盡可能全面的敘事方式,對長時間存在的美國種族主義思想進行梳理探究。
1? ? 種族主義的孕育
討論美國的種族主義思想的起源,該問題是本文的重點,也是國內外學術界討論的重要話題。筆者認為應該重視形成種族主義的這幾十年。這個時段不僅僅是了解美國奴隸制和種族主義的形成中心時段,更重要的是,在這之后的每一個時段都需要根據這一種族主義的形成時期來定義和指導其思想。在本節(jié)中,筆者將主要梳理美國1776年建國至美國內戰(zhàn)種族主義思想形成過程中的兩個重要影響因素:經濟因素和宗教文化因素。
筆者認為經濟因素是導致種族主義的主要因素,即南方種植園奴隸制經濟的興起,導致了對有色人種制度化的奴隸制和種族主義。要了解美國建國后南方的種植園經濟需要追溯至其北美殖民地時期。事實上,在1619年第一批黑人到達弗吉尼亞直至整個17世紀,黑人移民勞工的社會地位與白人勞工的地位并無明顯差別,都作為種植園的附屬所存在,黑人和白人一樣與種植園主簽訂契約,成為“契約奴”,在完成勞動之后得以釋放。但不論早期黑人地位如何,美國歷史上,黑人的歷史大部分都是以仇恨和暴力,奴隸制和種族主義為特征的。[4]而在17世紀之后,北美殖民地廉價勞動力稀缺,土地豐富,非洲人處于無助狀態(tài)的客觀條件,成為種族主義形成的重要背景。殖民地統治者積極尋求通過減少契約期限和改善白人勞動的總體狀況來鼓勵歐洲移民。但隨著白人情況的改善,使用白人的成本開始增加,而黑人仍屬于廉價勞動力群體。20世紀中葉,歷史學家奧斯卡和瑪麗·漢達林發(fā)表的“南方勞工制度的起源”一文,認為奴隸制在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出現,是適應殖民地時期經濟現況的及時調整。[5]殖民者很快意識到自己與非洲黑人移民之間的差別[6],意識到非洲黑人移民這一廉價勞動力群體對于種植園的利用價值,在此時期白人由于在殖民地時期經濟地位的提升導致其種族優(yōu)越感開始萌發(fā),開始在各殖民地推行強迫黑人勞動的奴隸制并制訂奴隸制法典。隨著美國經歷獨立戰(zhàn)爭建國以后,北方各州奴隸制雖得到廢除,但是國家層面仍舊承認南方各州奴隸制的存在并合法化,以奴隸制為基礎的南方種植園經濟就開始固化并規(guī)模開始擴大。歷史學家加里·納什在其《美國人民——創(chuàng)造一個國家和一種社會》一書中說過:“在南方,棉花種植面積的擴大是建立在奴隸勞動力價值基礎上的?!盵7]在這一南方種植園經濟模式之下,黑人長時間被白人所奴役剝削,“黑人劣等”“白人至上”等思想也因此在美國白人社會中成為一種固定思維。
對宗教文化因素對種族主義形成的影響進行考察,需要了解當時北美社會的宗教文化結構。從1607年第一個北美殖民地詹姆斯敦建立,大量來自歐洲的清教徒即盎格魯-撒克遜族人移民北美大陸,歐洲的移民陸續(xù)建立了十三州殖民地,“他們不自覺地把舊世界的火炬帶到了新世界?!盵8]來自歐洲的清教徒在北美形成了“盎格魯-撒克遜新教文化”,該文化在美國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他們帶來的新教文化中還包含了傳統歐洲基督教文化對于非洲人的種族主義?;浇涛幕蟹N族主義開始形成于15、16世紀地理大發(fā)現之后,隨著西歐國家對于美洲和非洲的殖民統治和奴隸貿易的興起,歐洲宗教人士開始尋找為這些非正義行為的合理性理由,通過《圣經》解釋奴隸制和種族主義的“正當性”,河南大學的梅祖蓉博士提出:“奴隸貿易的需要,使人們從最具普遍權威的經典——《圣經》中尋得使種族主義‘合理的依據,并將種族主義奴隸制固化為一種社會與文化傳統?!盵9]在美國1776年建國后,以自由、平等、民主等幾項基本的原則為立國基礎。但是奴隸制顯然不符合其原則,于是則采用了一套被“盎格魯-撒克遜人”普遍認可的基督教種族主義理論來解釋其種族歧視的合理性。美國學者盧瑟·利德基指出,“在美國文化當中最為持久的矛盾,也許就是個人自由、平等、機會和正義的官方信條,與事實上而非法律上對黑人的種族歧視,二者同時并存”[10]。美國將基督教種族主義文化固化為一種社會傳統,這也構成了美國白人對于黑人的偏見以及對種族主義“正當性”的認同。
正是這兩大重要影響因素,在美國種族主義的形成時期構建了美國當代種族主義的基本內涵,“種族優(yōu)越論”在19世紀初美國白人社會中成為思維定式。但隨著時代進步,受到18世紀人道主義理論的影響,世界各地反奴隸制情緒逐步高漲[11]。到了19世紀30年代,國際上從歐洲開始譴責并逐步廢除奴隸制和奴隸貿易,英國1807年禁止奴隸貿易,于1833年廢除英屬殖民地奴隸制,隨之南美各國包括智利、海地、哥倫比亞、烏拉圭等國相繼廢除奴隸制,美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奴隸制規(guī)模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開始受到外部政治因素的沖擊和影響,一部分北方白人受到當時先進思想的影響,開始反對奴隸制并為種族平等而斗爭,1833年美國反奴隸制協會成立,各地廢奴運動(主要集中在北方)以及廢奴思想開始大規(guī)模興起,直到內戰(zhàn)爆發(fā)廢除奴隸制,美國建國早期以奴隸制為標志的種族主義思想開始發(fā)生轉型。
2? ? 種族主義的轉型
根據年鑒學派長時段理論,一定時段內某一主體變化而形成的結構,美國社會中的種族主義思想在經歷南北戰(zhàn)爭之后,所形成的另一種發(fā)展趨勢,即南方重建時期到“種族隔離時期”種族主義思潮的轉型符合長時段理論中“局勢”這一概念。
在經過殘酷的內戰(zhàn)之后,美國社會中以奴隸制為標志的種族主義遭到重創(chuàng)。南北雙方在內戰(zhàn)后重建問題上矛盾重重,而正是雙方對于種族問題的激烈對峙,促進了美國社會中種族主義的轉型,是種族主義走上另一種發(fā)展道路的核心推力。本節(jié)將敘述在重建時期南北雙方對于種族問題的對峙,以分析種族主義的轉型的基本過程。
內戰(zhàn)后由于南方的對抗,致使重建時期出現了“溫和重建”(1865—1867年)和“激進重建”(1867—1877年)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中,聯邦政府在共和黨領導下于1863年頒布《解放奴隸宣言》,而之后通過憲法第十三修正案正式在憲法層面上廢除了奴隸制,之后國會通過1866年《民權法案》,該法案首次提出:“在美利堅合眾國出生的都是美國公民,任何州和任何地區(qū)的所有公民,不論種族膚色,也不論之前是奴隸還是非自愿仆役,都和白人享有同樣的公民權利和財產權利,任何以種族和膚色為由剝奪他人上述權利的人都將以觸犯聯邦法律的罪名受到懲罰?!盵12]以及之后國會試圖通過憲法第十四修正案,都表明了大部分以共和黨為代表的北方白人以及小部分南方白人,試圖給予剛獲得自由的黑人們廣泛的公民權利,都認可黑人和白人平等的法律地位[13]。
而與此同時,因為林肯在任期中被刺身亡,南方“白人至上主義者”副總統約翰遜上臺,在約翰遜總統的支持下,南方白人企圖盡快結束南方重建,使得南方白人重新確立白人種族的統治地位。并在1866年南方各州首先從密西西比州開始紛紛頒布《黑人法(the Black Code)》,雖然給予了黑人一些之前未擁有的部分權利,包括個人財產、婚姻、司法權。但是對其重要的公民權以及選舉權都尚未提及。[14]《黑人法典》的實際目的是讓黑人重新被統治在種植園經濟制度之下,是南方各種植園主為了恢復自己種族統治地位而頒布的法律。在溫和重建時期,由于約翰遜總統對于南方種族主義者的支持,在1866年田納西州孟菲斯,由于白人不滿一部分非裔聯邦士兵接管城市,南方白人種族主義者爆發(fā)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種族沖突,造成了48名黑人死亡,上百名黑人受傷,大量黑人被捕或者逃亡的后果[15]。另外在南方還出現大量針對黑人的私刑以及迫害,其中以3K黨為代表的極端種族主義者開始在南方出現,3K黨成員無視聯邦法律,攻擊黑人平民,威脅黑人回到種植園。黑人領袖布克·T·華盛頓曾在其代表作《超越奴役》中說道:“3K黨被取締前是南方重建時最黑暗的時期?!盵16]正是這一系列的活動,北方共和黨對南部重建的進程以及種族主義的逆行倒施表達了強烈不滿,并提出了更為激進的重建政策。在1866年,反對約翰遜的北方共和黨人獲得大選,格蘭特總統上臺,并在國會兩院贏得多數席位。1867年3月,國會通過《重建法案》,開始了激進重建時期。
激進重建時期則是南方白人種族主義思想重要轉變時期。國會在南方進行軍事管制,規(guī)定各州在賦予黑人選舉權的前提下建立州政府,即要求各州除非通過第十四條憲法修正案,否則不會解除對南部各州的軍事管制,不會恢復該州在國會中的議席。而之后又在國會通過了憲法第十五修正案,第十五修正案規(guī)定:“合眾國公民的選舉權不得因種族、膚色、或過去的勞役狀況而被合眾國或任何一州否認或剝奪。國會有權以適當立法實施本條規(guī)定?!盵17]之后國會針對迫害黑人的3K黨又頒布了《強制法案》,從法律上取締了3K黨組織,宣布其組織違憲,并抓捕部分南方極端種族主義者。由于北方對于南方重建的強硬態(tài)度,以及憲法以及賦予黑人公民身份和選舉權的既定事實,種族主義思想開始走向另一道路,南方白人不再要求奴役黑人,而是開始轉而宣傳“社會達爾文主義”等理論,形成了一種對種族歧視合理的“科學”的解釋。他們利用書籍報刊等傳播手段,把黑人描寫成愚昧無知的劣等民族,讓黑人處于低人一等的狀態(tài)下,由于黑人公民普遍經濟條件惡劣而且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不具有與白人競爭的基礎,所以他們只有做“二等公民”。這些白人不斷通過這些所謂的“科學真理”,試圖向黑人傳播這種變相奴役的思想,使得黑人內心之中漸漸對自己卑劣性形成自我認可,從而達到“心悅誠服地任由白人歧視與欺凌”。[18]此時種族主義思想已經從奴役為主轉變?yōu)閴浩群推缫暈橹?。由?873年爆發(fā)了經濟危機,北方共和黨對于南方的控制開始放松。而且在重建時,北方經濟滲透到南方,南方則成為北方工業(yè)制成品的消費市場,在1877年雙方達成“海斯-蒂爾登妥協”后,南方民主黨重新掌握了南方的控制權。由于南北雙方有著共同經濟利益,雙方開始走向和解。美國內戰(zhàn)史專家埃里克·方納曾道:“隨著北部和南部的白人在19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走向和解,美國付出的代價之一就是放棄了產生于內戰(zhàn)時期,并在重建時期被寫入聯邦法律和憲法的種族平等的夢想?!盵19]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白人社會開始接納黑人為美國社會的一部分,但是黑人與白人在社會中地位并不平等,是美國社會的“二等公民”。種族主義思想融入一部分相對溫和的部分,種族主義思想的影響力在經歷這一時段之后得到控制,部分白人特別是北方白人廣泛接受了種族平等的基本原則,這是美國社會的一大進步。但是同時該時期一部分極端種族主義者的產生,直到現在都是美國社會中種族關系的定時炸彈。在重建之后,美國白人社會為了適應這種新種族關系,種族隔離制度開始產生,種族主義思想進入新的階段。
3? ? 種族主義思想社會化
根據長時段理論,對于思想結構的認識,從“種族隔離制度”形成到結束,是美國種族主義思想固化的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段之中,美國社會中的以種族隔離為主的種族主義思想開始呈現社會化趨勢,即美國社會開始普遍接受“種族隔離”制度,認為種族隔離是黑人與白人相處的最優(yōu)方案。與此同時,美國社會對于黑人的接納度也在提升,開始把黑人看作“二等公民”,從殘酷的種族奴役轉變成相對溫和的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美國此時段以“種族隔離”為基礎的種族主義思想基本成形。
在南部白人重新掌握南方之后,開始通過一系列種族隔離的法案,統稱為“吉姆·克勞法”。以1881年田納西州州政府制定法律設置“黑人專用車廂”開始,這是重建后種族隔離思想第一次在法律上得到實踐[20]。在南部,人頭稅、文化讀寫測試、祖父法案等種族歧視措施處處限制黑人的權利。種族隔離思想的走向頂峰則是1896年最高法院對于普萊西訴弗格森一案的判決,在該案判決中,宣布“如果雙方都能達到‘平等但隔離,那么黑人和白人之間的種族隔離就是合法的”[21]。該案的宣判使得種族隔離思想合法化,種族主義思想開始社會化,把“種族隔離制度”推向了全國,包括支持維護黑人權利的北方各州。種族隔離制度開始普及到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學校、餐廳、劇院、公共汽車、火車車廂、醫(yī)院、公園公共設施甚至是電話亭。“種族隔離時期”正值美國發(fā)展的“黃金時期”,此間經歷兩次世界大戰(zhàn),黑人民眾在種族隔離制度下無法完全融入美國社會中,主要在社會中從事一些農業(yè)和低技術的工作。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以“種族隔離”為基礎的種族主義思想深入白人社會,黑人群體遠離主流社會,形成了“另一個美國”的論調。
在此期間,黑人群體也一直為黑人權利而斗爭。20世紀初,黑人領袖布克·T·華盛頓認為白人和黑人可以和諧相處,妥協地提出:“黑人應該通過教育提高自身的經濟地位,從而擺脫困境獲得政治地位。而不是激進的去爭取權利。”[22]他這種思想雖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華盛頓的思想指導下,大部分黑人開始接受教育,黑人文盲率大幅度下降,黑人群體的經濟地位也相應上升,提高了黑人群體的影響力,為日后爭取黑人權利奠定了經濟基礎。在華盛頓之后,民權運動的先驅杜波依斯開始領導黑人進行權力斗爭,在他的領導下,在1909年美國成立了“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主張用法律手段爭取黑人權利。該協會不斷通過雜志《危機(Crisis)》宣傳種族平等,反對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敦促各州各界解決民權問題。通過宣傳,該協會影響力逐步擴大,到1949 年已經擁有45萬成員[23]。種族平等和反種族歧視的思想開始逐漸進入美國社會思想之中。
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黑人在聯邦軍隊之中的卓越表現也使得美國主流社會對黑人的形象也有所改觀,戰(zhàn)后,杜魯門總統于1946年12月成立了“民權委員會”,專門用來調查種族暴力事件。1948年杜魯門總統向國會提交民權咨文,要求聯邦政府應該保護黑人公民的各種權利。隨后杜魯門總統下達了政府和軍隊中禁止種族歧視的總統行政命令[24],因此獲得了大量黑人選票,贏得了1948年總統大選。不論出于什么目的,他的一系列反種族歧視和反種族主義的行為讓更多民眾了解民權問題的存在對于美國國家安全的危害,此舉對美國民權運動的影響是巨大的。而杜魯門總統成功贏得1948年大選也表明了美國主流社會開始關注并主動尋求解決民權問題的方法,標志者以“種族隔離”為基礎的種族主義思想開始衰落。
1954年最高法院對“布朗訴教育委員會”一案的宣判,宣布了“種族隔離制度”是不公平的,并且不適用于公共教育事業(yè)[25]。至此,反種族隔離的民權運動開始大規(guī)模興起。例如,1955年,亞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黑人為反對公共汽車上的種族隔離制度,之后美國最高法院判決公共汽車上的種族隔離違憲。一系列民權運動的持續(xù)發(fā)展,到1964年國會通過《民權法案》,正式宣布種族隔離制度非法,即廢除種族隔離主動,與此同時宣布種族歧視政策違憲。到此,美國黑人在法律上對于公民平等權利的斗爭告一段落。在這一時段中,黑人領袖領導的權利斗爭以及美國主流社會主動解決民權問題的一系列行為,迫使以“種族隔離”為基礎的種族主義思想的二次轉型,現代美國社會種族主義思想開始形成。
4? ? 現代美國種族主義思想反思
在民權運動之后,美國進入了“后民權時代”,在這個時期黑人群體以及逐步融入美國主流社會。在中央民族大學王晴鋒老師的《后民權時代的美國族群關系:經驗與反思》一文中,簡述了該時期種族問題的復雜性,文中說道:“與此同時,自1965年以來,由于國際移民的加入、族際通婚的增多、白人危機感的加深、黑人中產階級的崛起以及亞裔經濟實力政治權利的反差等各種因素, 美國后種族主義時代的族群關系和族群問題變得更加錯綜復雜?!盵26]
該時期以種群利益為基礎的多元文化主義開始興起,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現代美國種族主義走進了“溫和的暗流”,即制度化的種族歧視已在法律層面廢止,但是社會從各個方面仍存在隱性的種族歧視,種族主義的暗流仍在美國社會涌動。在此時,我們值得反思的是,現代美國種族主義思想已經呈現出一種衰亡趨勢。有學者提出“在決定美國黑人經濟生活的機會方面, 過去的種族障礙所發(fā)揮的影響遠遠比不上現在的社會階級屬性”[27]?,F階段,事實上影響黑人社會地位的是社會階級,而種族主義思想的影響已經開始下降,美國種族主義思想在多元文化主義的影響之下,在美國主流社會思想中已經趨于沉寂。但最近爆發(fā)的夏洛茨維爾騷亂事件,表明了種族主義暗流依舊涌動在美國社會之中,想要徹底在美國社會之中去除種族主義還需要社會各階層長時間的融合發(fā)展和繼續(xù)抗爭,“去種族主義”的目標任重而道遠。但最終種族主義思想將在多元文化發(fā)展的現代社會中衰落直至消亡。
參考文獻:
[1]張芝聯.費爾南·布羅代爾的史學方法[J].歷史研究,1986(2).
[2]〔法〕費爾南·布羅代爾.論歷史[M].劉北成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31.
[3]張正明.年鑒學派史學范式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69.
[4]Wood, Betty.The Origins of American Slavery:Freedom and Bondage in the English Colonies[M]. New York:Hill & Wang,1997.
[5]Handlin, Oscar and Handlin, Mary.“Origins of the southern labor system,” 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 3rd ser.,[M].1950:211.
[6]Handlin, Oscar and Handlin, Mary. “Origins of the southern labor system,” 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 3rd ser., [M].1950:208.
[7]〔美〕加里·納什.美國人民——創(chuàng)造一個國家和一種社會(上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94.
[8]鄧蜀生.美國與移民:歷史·現實·未來[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39.
[9]梅祖蓉.美國種族主義“正當性”的來源與建立[J].世界民族,2015(4):11.
[10]盧瑟·利德基.美國特性探索[M].龍治芳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26 .
[11]〔美〕約翰·霍普·富蘭克林.美國黑人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180.
[12]石毅.從家長制到放任自由:美國政府種族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81.
[13]Rabinowitz, Howard N. Race Relations in the Urban South, 1865—1890[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Camejo,Peter.Racism, Revolution , Reaction 1865 —1877[M].New York :Monad Perss,1976 .
[14]〔美〕喬安妮·格蘭特.美國黑人斗爭史[M].郭瀛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161-164.
[15]Jessie Carney Smith&Linda T.Wynn. Freedom Facts and Firsts:400 years of the African Americans Rights Experience[M].Michigan: Visible Ink Press,2009:49.
[16]Booker T.Washington, Up From Slavery,A Signet Classic,2000.
[17]朱曾汶譯.美國憲法及其修正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18]John Dollard. Caste and Class in a Southern Town[M].New York:Yale University press,1937:62-63
[19]埃里克·方納.給我自由!一部美國的歷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832.
[20]Litwack, Leon. Trouble in Mind: Black Southerners in the Age of Jim Crow[M]. New York:Vintage,1998. “Jim Crow Blues,”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ians[J].Magazine of History,2004(18):7–12.
[21]美國國家檔案館:https://www.archives.gov/ Plessy V Ferguson (1896)
[22]BookerT. Washington. The Future of the American Negro[M]. re-published by Project Gutenberg,2008.
[23]謝國榮.民權運動之前奏:杜魯門當政時期的黑人民權問題[J].歷史研究,2005(2):158.轉引自:Steven F.Lawson. Running f or Freedom:Civil Rights and B lack Politics in America since 1941[M]. New York:The McGram Hill Company Inc,1997:9.
[24]謝國榮.民權運動之前奏:杜魯門當政時期的黑人民權問題[J].歷史研究,2005(2):167.轉引自:Merrill (ed.), 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Truman Presidency , vol.11, p.741.
[25]美國國家檔案館:https://www.archives.gov/ 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1954)
[26]王晴鋒.后民權時代的美國族群關系:經驗與反思[J].世界民族,2015(1):15.
[27]胡錦山.美國白人種族主義與“逆向歧視”[J].世界民族,2008(3):14.轉引自:William J.Wilson. The Declining Significance of Race:Black sand Changing American Institutions[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
責任編輯 晏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