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廣
在烏干達卡津加河岸生活著許多野生大象。這些大象無論是攝食量,還是破壞力,都達到了十分驚人的地步。大象所到之處,不僅樹葉遭到洗劫,樹枝遭到折毀,一些樹木甚至還會被連根拔起。
然而,正是因為大象對樹木的吞食和破壞,這里的樹木才不至于長得過于茂密,才能留出一定的空地來長草。這樣一來,河馬、水牛等以草為食的動物才能在這里生存和繁衍。而且大象的糞便富含纖維,除了是植物生長很好的養(yǎng)料以外,還為蝴蝶等昆蟲提供了重要的營養(yǎng)物質(zhì)。
此外,對于樹木本身而言,大象的破壞行為也不無益處。在這里,不少樹木的種子種皮堅厚,必須經(jīng)過大象的消化道才能生根發(fā)芽,特別是金合歡樹。金合歡樹種莢是大象的最愛,而一種可以鉆入種莢中的小甲蟲卻對種子構(gòu)成了致命威脅,好在大象的消化液是極好的殺蟲劑,可以將其殺死。于是,遭到吞食的金合歡樹種子不僅遠離了蟲害,還被帶到了幾千米外的空曠地帶,由此開辟出了新的生存空間。
以破壞者身份出現(xiàn)的大象也是生物鏈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如果它們消失,卡津加河岸大概就要變成另外一番景象了。破壞者與貢獻者的身份疊加在一起,這的確是一種值得人們深思的自然現(xiàn)象。
適合話題:辯證;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