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思璟(云南大學外國語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歧義現(xiàn)象普遍而客觀存在于每一種自然語言中。由于語言符號系統(tǒng)的有限性,一種語言單位,主要是一個詞,往往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屬于同質(zhì)(homogeneity)的相關(guān)而又有細微區(qū)別的意義,這些意義交織在一起,從而難以判斷其準確的界定。加之語言交流過程中,發(fā)話人習慣性地遵循“語言經(jīng)濟原則”進行言語的編碼,使得受話人的解碼過程因缺乏必要的語境而產(chǎn)生歧義。歧義現(xiàn)象貫穿語言及語言使用的方方面面,從語言本體來看,歧義可發(fā)生在語音、詞匯、語法、語用等多個層次;從語言載體來看,一個語言單位(包括詞、短語、小句等)或一個語篇、一首詩、一段敘事、一則廣告,都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含義;從語言活動來看,會話、寫作、閱讀、英語教學、翻譯等過程不可避免地受到歧義的影響。歧義通常使信息的傳達模棱兩可、混淆不清,阻礙人們對語言的準確理解。因此或?qū)ζ缌x現(xiàn)象進行探討,并引導(dǎo)人們在語言學習和交流過程中注意發(fā)現(xiàn)歧義、理解歧義并排除歧義,具有重要的意義。
歧義是語義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語義學將英語的歧義劃分為三類:語音歧義(phonological ambiguity)、詞匯歧義(lexical ambiguity)和語法歧義(grammatical ambiguity)。語音歧義指的是由同音異義詞、連讀、不完全爆破、停頓、重音、語調(diào)變化等引起的語義不確定性。詞匯歧義包括實詞歧義和虛詞歧義兩個方面。語法歧義即為時態(tài)、語氣、語態(tài)、非謂語動詞、句子成分、并列結(jié)構(gòu)、主從結(jié)構(gòu)等產(chǎn)生的語義模糊。歧義涉及的面十分,已有研究多注重歧義類型的全面介紹,概括性雖強,不免缺乏對某種歧義小類的深入探討。英語介詞是邏輯銜接中的重要“關(guān)節(jié)”,使用頻率高、范圍廣,含義表達靈活而多變,經(jīng)常導(dǎo)致歧義的發(fā)生。本文針對英語虛詞中的介詞,通過對英語五大介詞: on,with,of,by,after的詳細分析,旨在探究英語介詞歧義產(chǎn)生的過程,以及運用同義表達、結(jié)構(gòu)倒裝和語境增補的方式來消除介詞的歧義。
國外語言學家基于歧義的類別,對歧義作出了以下的定義。如:亨頓(Herndon,1976)指出歧義是“具有相似表層結(jié)構(gòu)的句子在深層結(jié)構(gòu)上的差別”。萊昂斯(Lyons,1977)對語法歧義的定義是:“任一(按生成語法)可作一種以上語法分析的句子”。利奇(Leech,1981)給出了歧義的語義學定義:“具有兩個或更多命題的句子”。經(jīng)過二十多年的發(fā)展,國外語言學界在19世紀末已形成了成熟的歧義研究體系,包含對歧義的各種類型的探究。近年來,研究呈現(xiàn)出運用語義學新生理論分析歧義現(xiàn)象的趨勢。比如:Alyson Pitts(2011)以霍恩 Horn(1985,1989)對普通的“描述性”否定與標記為“元語言”的否定的劃分為基礎(chǔ),探討了英語否定的語用歧義。Dorota Klimek-Jankowska(2012)在Bouma(2008)的雙向最優(yōu)性理論(bi-directional Optimality Theory)框架下,從波蘭語純習慣性陳述的表達和解釋中觀察到變體和歧義的模式。Jordi Fortuny 和Bernat Corominas-Murtra(2013)從邏輯不可逆性的概念出發(fā),在Shannon的信息理論的框架下研究了交際中產(chǎn)生的歧義,這些歧義在溝通中產(chǎn)生了不可避免的邏輯不確定性。
國內(nèi)對英語歧義的研究,從19世紀八九十年代起,至今已取得頗為豐富的成果。學者們從多角度對歧義現(xiàn)象進行分析,涵蓋語音、詞匯、語法、語用方面的各種歧義類型,包括小說、詩歌、廣告、委婉語、雙關(guān)語、英語幽默等多種歧義表達形式。如:秦洪林和賈德霖的專著《英語歧義研究》(1991),張克禮的《英語歧義結(jié)構(gòu)》(1993),邱述德的《英語歧義》(1998)等。探討英語歧義的學術(shù)論文也已有300多篇,近年來,如呂文靜(2016)從語義學的角度對英語中的歧義現(xiàn)象進行分析,表明歧義是由語言結(jié)構(gòu)形式與意義之間的特殊關(guān)系造成的,解析如何減少歧義現(xiàn)象。文艷玲(2017)指出在交際過程中產(chǎn)生歧義的現(xiàn)象的原因包括:英語詞匯豐富、同義詞眾多、句法復(fù)雜、表達方式多樣等,并從詞匯歧義和句法歧義兩大類分析英語歧義。徐譯瑛(2018)闡述了英語歧義現(xiàn)象的原因及分類,介紹了合作原則與廣告語篇的歧義現(xiàn)象,探討了如何避免英語歧義和積極利用英語歧義進行廣告宣傳的方法。綜上,國內(nèi)研究數(shù)量上已經(jīng)十分可觀了,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對英語歧義的研究停留在語言層面,很少與其他學科或領(lǐng)域相結(jié)合;另一方面,從查閱過的幾十篇論文來看,大部分研究大同小異, 大多關(guān)于歧義的多種類型、歧義產(chǎn)生的多方原因、歧義消除的諸多策略和歧義的積極作用。比如大多數(shù)文章力求全面、泛而不精,雖涵蓋歧義的四大類型,但各類僅分析一二個例子。就第二個方面而言,國內(nèi)已有成果都注重了歧義研究的廣度,但仍需促進研究的深度。因此,僅就英語歧義的某一個細小的方面,進行深入剖析,挖掘補充,或?qū)⑹墙窈笱芯康闹匾较?。本文旨在詳細分析英語的五個常用介詞產(chǎn)生的歧義。
英語介詞通常具有兩種以上含義和詞性,一詞多義現(xiàn)象明顯,在使用的過程中極易產(chǎn)生歧義,而造成表意模糊。文章以英語中的五個常用介詞為研究對象,以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的內(nèi)容為參考標準,觀察分析這些介詞的多重含義、詞性和用法,挖掘歸納出五個介詞潛在的歧義使用,然后運用內(nèi)省法(introspection)寫出相應(yīng)例句,再通過改變選詞、調(diào)整詞序和添加詞匯的策略,消除介詞的歧義,使句子語義變得清晰準確。改變選詞指的是把介詞替換為它的同義詞,該同義詞在句中的語義一目了然,不會造成歧義。調(diào)整語序一般用在介詞引導(dǎo)的內(nèi)容的修飾對象不明的情況,存在兩種可能,作整個句子的狀語或者做謂語動詞的狀語。適當?shù)念嵉乖~序,可以排除句子的歧義。添加詞匯能夠補充出句子的具體語境,一般來說,歧義在一定的語境里即可自行消除,因為歧義是把一個語言形式孤立起來看時才會產(chǎn)生。
第一,介詞on作“在……之上”講時,空間理解上存在兩種可能,“在垂直表面上”或“在水平表面上”。這兩種不同的含義,有時可能造成歧義。例:The snail is crawling on the wall.a.蝸牛正在墻壁上爬。b.蝸牛正在墻頭上爬。在這個例子中,on相當于on the surface of或on the top of,所以相應(yīng)地,“on the wall”既可以指“在墻面或墻壁上”,也可以指“在墻頭或墻頂上”。為了使語義變得清晰具體,可以采用添加詞匯的方法來作修改,補充出必要信息。a.The snail is crawling on the surface of the wall.b.The snail is crawling on the top of wall.
第二,介詞on本身的字面意思除了“在……之上”,還有“關(guān)于,就……”的意思。例:They come to an agreement on the street.a.他們在街上達成協(xié)議。b.他們就這條街達成協(xié)議。要消除以上兩種歧義,可以分別運用a.顛倒語序和b.同義替換的方法,來明確界定on在句子中的含義。作“在街上”講時,可以把on引導(dǎo)的地點狀語置于句首。作“就這條街”講時,可以用同義詞about替換on。a.On the street, they come to an agreement.b.They come to an agreement about the street.
第三,選擇不同的詞性,也可能造成的on的歧義。on作為介詞,有“在……時候”的意思,可以接表“星期”的詞,表示“在星期……”。而on作為副詞,有“繼續(xù)地”之意。例:I will go on Monday.a.我將在星期一去。b.我將在星期一繼續(xù)。例句中,如果把on當作介詞,那么它引導(dǎo)時間狀語,表示“在星期一”。如果把on當作副詞,它和前面的動詞go合成固定詞組go on,表示“繼續(xù)”。為避免歧義,通過a.調(diào)整詞序和b.改變選詞的手段,突出句子的準確含義。如下,可以把時間狀語“on Monday”單獨提前或者改動詞go為continue。
a.On Monday, I will go.b.I will continue on Monday.
首先,介詞with具有“和……在一起”和“同意、支持”的意思。在詞組“be with someone”中,如果句子缺乏必要的信息,with就將導(dǎo)致歧義的發(fā)生。
例:Rose is with Jack.a.露絲和杰克在一起。b.露絲贊同杰克。a情況可以通過增加語境,如補充出問句,來限定答句的含義。b情況則可以把be with
替換為同義詞組agree with,準確表達出“同意某人”的意思。a.—— Where is Rose? —— Rose is with Jack.b.Rose agrees with Jack.
其次,with可以接表示工具的詞,意思為“用……工具”,相當于by means of。還可以表示“帶著(carrying)……”或“擁有(having)……”。這兩層含義所產(chǎn)生的詞匯歧義能夠?qū)е抡Z法不確定性。例:John pleased the girl with a rose.a.約翰用一朵玫瑰取悅那個女孩。b.約翰取悅那個拿著玫瑰的女孩。該句中,with取第一種含義時,“with a rose”作謂語動詞pleased的狀語。with取第二種含義時,根據(jù)“就近原則”,“with a rose”作girl的后置定語。為消除介詞with的兩層意思所造成的語法歧義,可以分別采用顛倒詞序和添加詞匯的方法來避免句意模棱兩可。a句將方式狀語提到句首,b句把短語定語擴充為定語從句。a.With a rose, John pleased the girl.b.John pleased the girl who held a rose.
最后,with可引導(dǎo)時間狀語,有“隨著……”的意思;也可以引導(dǎo)原因狀語,有“因為……”的意思,相當于because of。因此,with存在兩種類型狀語的歧義性。例:Students quite down with the teacher's approaching to the classroom.a.隨著老師走近教室,學生們安靜下來。b.因為老師走近教室,學生們安靜下來。因為能夠引導(dǎo)時間狀語和原因狀語的詞比較多,所以用同義詞代替with,如“while”和“because of”,不失為例句語義消歧的有效方式。a.Students quite down while the teacher is approaching to the classroom.b.Students quite down because of the teacher's approaching to the classroom.
介詞of含義豐富,其中的三層意思:“屬于……的”、“(表示作者)由……所作的”、“關(guān)于”,在某些特定句子中,通常會造成語義不清。例:The book of Mike is instructive.a.(屬于)邁克的這本書是有教育意義的。b.邁克寫的這本書是有教育意義的。c.關(guān)于邁克的這本書是有教育意義的。要表達三個中文句子的意思,不一定要使用介詞of。通過改變選詞,a句改用belonging to,b句改用by,c句改用about或concerning,可以使語義精確和清晰。a.The book belonging to Mike is instructive.b.The book (written) by Mike is instructive.c.The book about Mike is instructive.
歸納得出,介詞of的三層含義的歧義現(xiàn)象一般發(fā)生在“某人的某文藝類作品”這樣的短語結(jié)構(gòu)中,即“the picture/ photo/ poem/song...of somebody”。
再舉一例:The picture of Mary is beautiful.a.(屬于)瑪麗的這幅畫真美。
b.瑪麗畫的這幅畫真美。c.畫有瑪麗的這幅畫真美。(畫上可能還有別人)/瑪麗的(個人)肖像畫真美。因此,在使用“某人的某文藝類作品”時,為避免歧義,最好將of替換為三層意義所對應(yīng)的近義詞。
介詞by在被動語態(tài)的句子里,可以引導(dǎo)施事者,表示“由……,為……”;也可以用來引導(dǎo)地點狀語,意思是“在……旁邊”,相當于beside。by的這種詞匯歧義,容易使句子表意模糊。例:The disaster was done by the sea.
a.這災(zāi)難是海水造成的b.這災(zāi)難是在海邊造成的。在a句中,by是施事者的標志詞,而sea作為施事者,指由海水造成了損失。因此在這里by可以理解為引導(dǎo)原因狀語,相當于because of。而在b句中,by引導(dǎo)地點狀語,sea作為地點,實際上指的是“濱海的地方”。要區(qū)分以上兩種含義,可以利用改變選詞和添加詞匯的策略,改寫完善句子。將表意寬泛的done改為caused,點明其后的by取“由……”的意思。第二句可以補充出提示by的含義的詞匯,擴展為“by the side of”。a.The disaster was caused by the sea.b.The disaster was done by the side of the sea.
再如:The man was hit by the car.a.這個人被汽車撞倒。b.這個人在汽車旁邊被打。通過同義替換的途徑改寫為:a.The man was knocked down by the car.b.The man was hit beside the car.
和介詞before一樣,after也包括時間層面和空間層面的雙重含義,這正是導(dǎo)致歧義發(fā)生的原因。after的意思為“在……后面”,即“在……結(jié)束之后”和“在……后方”。例:Tom enters the classroom after his classmates.
a.湯姆在他同學們之后進入教室。b.湯姆從他同學們的身后進入教室。第一種釋義體現(xiàn)的是動作的先后順序,據(jù)此添加詞匯,可使語義明了。第二種釋義體現(xiàn)的是人物的位置關(guān)系,可以補充一定的語境信息,傳達準確的句子意思。a.Tom enters the classroom after his classmates did.b.Tom enters the classroom after where his classmates sit.a句補充的“did”照應(yīng)動詞enters,使after的含義具有針對性,即表明“湯姆進入教室”晚于“他同學們進入教室”。b句提供的地點狀語從句直接指出了after空間上的含義,即湯姆是從他同學們的背后(教室座位后方)進入的。
歧義(ambiguity)普遍存在于語言的各個層面,是一種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英語介詞的多詞性和多義性常使句子產(chǎn)生至少兩種歧義。本文重點關(guān)注五個介詞on,with,of,by,after,詳細舉例分析這些介詞的歧義性,并提出了消除和避免歧義的具體方法,包括補充必要詞匯、選取同義詞替換和顛倒句子語序。這些策略能夠提供具體語境、避開歧義詞源、利用詞序調(diào)整幫助理解句意。改寫后的句子效果顯著,表意清晰準確。研究將引導(dǎo)學習者在使用英語介詞的過程中注意發(fā)現(xiàn)歧義、理解歧義并排除歧義,文章以五個常用介詞為例,為人們學習和分析其他介詞潛在的歧義性提供了思路和啟發(fā),進而加深人們對語言歧義現(xiàn)象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