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紅,田 影
(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四川南充 637002)
在1989年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的《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試行)》中首次明確提出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中,同年頒布的《幼兒園管理條例》同樣提出幼兒園應當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形式。2010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當前發(fā)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結合,寓教于樂。2012年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提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2016年新頒布的《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依舊堅持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從諸多政策文件中不難看出,我國對幼兒園游戲的重視,“幼兒園應把游戲還給幼兒”已經成為教育界的“共識”,但由于教師能力不足和對政策的理解偏頗,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了兩種極端化傾向,一是小學化現(xiàn)象,教師在幼兒園期間采用小學化的教學方式對幼兒開展小學化的教學內容并采用小學化的教學評價規(guī)范幼兒的行為,進而忽視了“游戲”的重要性;二是游戲放任現(xiàn)象,教師任由幼兒自由游戲,對幼兒不干預、不指導,放任自流,完全成為游戲中的“旁觀者”。這兩種傾向均是幼兒園“游戲”與“學習”不平衡現(xiàn)象的縮影。
所以,處理好幼兒“游戲”與“學習”的關系使二者達到平衡狀態(tài)已經成為學前教育界噬待解決的問題,只有解決好這對“矛盾”,才能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才能提高幼兒園的辦學水平,才能從整體上提高我國學前教育質量。
兩點論與重點論是辯證唯物主義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是根據主次矛盾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而提出的。兩點論的意思即為,不僅要看到對事物起主導作用的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點論是在兩點論的基礎上提出的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方法論,因為主要矛盾決定著事物的發(fā)展方向,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內部起主導作用,只有抓住了事物的重點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只看到某一方面的一點論與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均衡論不僅在理論上是站不住腳的,在實踐中也不利于問題的解決。[1]
幼兒的游戲與學習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對“矛盾”,“游戲”是幼兒自主控制、伴隨著快樂體驗、在假想情境中發(fā)生,無外在目的的活動,“學習”是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在特定情境中發(fā)生的活動。[2]雖然兩者在本質上是對立的,但二者在內容上卻是統(tǒng)一的,游戲是幼兒發(fā)展的自然滿足,學習是幼兒發(fā)展的社會性需要,[3]所以幼兒身心要想得以健康發(fā)展就必須堅持游戲與學習的“兩點論”思想。對于幼兒而言,游戲滿足了他們對生活、創(chuàng)造、快樂和探索的需求,使他們的生活回歸了本原面貌,為他們的成長和學習提供了最佳平臺。[4]游戲與學習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不能只看到“游戲”忽視“學習”或只看到“學習”忽視“游戲”。幼兒期的學習不同于其他時期,學前兒童的思維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還未獲得抽象邏輯思維的發(fā)展,學習是不能通過抽象化、概念化的方式,只能以具體性、形象化的方式,而游戲的意向性、行為性、情境性的特征正好滿足了幼兒學習的特點,單純的“學”或單純的“玩”不能最好的促進幼兒身心的發(fā)展,只有二者融合才是幼兒最佳的成長方式。從兒童認識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感覺運動游戲可讓幼兒獲得感官的發(fā)展,象征性游戲可使幼兒獲得認知、身體、語言、社會性的發(fā)展,結構性游戲可促進幼兒動手操作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審美能力的發(fā)展,規(guī)則游戲可促進幼兒的抽象邏輯思維、規(guī)則建構的發(fā)展,[5]可見游戲本身雖無強制性目的,但仍存在自然的目的,幼兒在游戲中潛移默化習得的各項能力其實就是一種“學習”。幼兒時期的學習與游戲不是相對孤立而是相互融合的,游戲中蘊含著學習,學習中包含著游戲,學習與游戲是相互統(tǒng)一、相互滲透、不可分割的整體。
游戲與學習的融合已經成為學者們普遍提倡的觀點,“游戲”與“學習”的融合中孰輕孰重,則是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
1.學習為“重點”,游戲促進學習
在集體教學活動中,以學習為“重點”,用游戲促進學習。集體教學活動是指教師選擇教學內容、制定活動目標、依照教學原則、遵循教學方法對幼兒施行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活動。[6]教學游戲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內容,利用游戲因素和形式所設計與組織的具有游戲性的活動。[7]教學游戲作為集體教學活動的一種方式,是為達到教學目的服務的,是以學習為“重點”的。如在學習認識形狀和顏色時所做的“匹配游戲”中,幼兒能識別出三角形、四邊形、圓形、以及顏色是想要達到的目的,“匹配游戲”是橋梁,也就是說知識以游戲這個載體傳達給幼兒,幼兒在此過程中進行了學習,獲得知識。本次游戲的目的和意義是讓幼兒學會辨別圖形與顏色,若未達成這個目標,單純的游戲也是沒有意義的。
游戲促進學習。例如在“分花籃”的游戲中,教師拿來了兩種顏色、形狀、大小的6朵花,給6位小朋友一人一朵,然后老師讓拿紅色和黃色的小朋友分別站在一起,小朋友根據自己的顏色迅速的組成了一團,老師說:數(shù)一數(shù),和你們組在一起的小朋友有幾個呀?紅色組大聲回答:4個。黃色組也不服輸:2個。老師問:大家發(fā)現(xiàn)了什么秘密嗎?有人嘟囔:我們兩個組,合在一起就是6朵花。老師繼續(xù)引導:剛剛我的6朵花分別分給了有4個人的紅色組與有2個人的黃色組,這說明數(shù)字6可以分解成什么呀?小朋友們大聲答到:6可以分解成4和2。接著老師又讓小朋友們按花的不同形狀站成了兩組,這時圓形組有3人,橢圓形組有3人,孩子又齊聲說到:6還可以分解成3和3。最后老師們又讓孩子們按拿到花的大小站隊,這時大花組有1人,小花組有5人,孩子們又明白了:6還可以分解成1和5。在本次游戲中,目的是讓幼兒學會數(shù)的分解,直接讓幼兒學習數(shù)的分解抽象且晦澀,很難達到教學目的,然而通過游戲的方式不僅使數(shù)的分解更簡單、具體、形象化了,也使其具有了娛樂性,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使知識性的學習也變的饒有趣味,教學目的的達到也變得容易了許多,在此游戲中幼兒不僅獲得了游戲的快樂體驗也學到了知識。
2.游戲為“重點”,學習蘊于游戲
以學習為目的的教學游戲更具嚴肅性和教育性,自主性游戲則是以娛樂性為特點的,自主性游戲是指幼兒在一定的游戲環(huán)境中,根據自己的興趣與需要來自由選擇,以快樂為直接目的。[8]自主性游戲為學前兒童提供了一個極其輕松的環(huán)境,在此環(huán)境中他們不用擔心目標是否完成,可以毫無壓力地在其中探索、嘗試各種行為方式,并將在游戲中嘗試過的行為應用到解決問題的現(xiàn)實中。[9]例如幼兒在玩滑滑梯的游戲中,首要動機是覺得滑梯有趣、喜歡玩滑梯帶來的快感,覺得被這個游戲所吸引才去選擇,而在此過程中的排隊、等待教會了幼兒遵守秩序、懂得要有耐心、也懂得謙讓,但游戲并不是以獲得這些品質為目的的,這些品質蘊于游戲中,幼兒在玩游戲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習得。前文提到在教學游戲中,是以學習為重點的,同時也認為,在教學游戲后期已經轉變?yōu)橐杂螒驗橹攸c,教學游戲本身是一個不斷發(fā)展、持續(xù)更新的“矛盾體”,教學游戲初期,幼兒還未掌握應有的知識,促進幼兒學習是活動的重點,但當幼兒已經習得并能靈活熟練的掌握這些知識時,再玩游戲就變成了以游戲為重點,因為在這個活動中,教學的目的已經達到,幼兒再繼續(xù)游戲時不是為了達到此目的去玩,而是被游戲本身的樂趣所吸引,此時就遵循了以“快樂”為直接目的的原則。
學習蘊于游戲。例如在“協(xié)同走”這一游戲案例中,小朋友們需要以5人一組捆住腳走到規(guī)定的目的地,開始5個小朋友胡亂的站在一起綁住了腿就走,沒走幾步就有人摔倒,這時A說:我們的步伐不一致,所以才會摔,我們需要保持一樣的步伐,一會我來喊口令吧,然后我們互相攙扶著走。經過調整5人再次出發(fā)了,不料沒走幾步,又有人掉隊了,原來有2人的捆繩松掉了,這時B說:哎呀,我們出發(fā)前應該檢查一下繩子的,一會大家都把繩子系在腳踝處,要系的不松不緊。再次調整后孩子們又出發(fā)了,可是這次還是出了意外狀況,在即將到達目的地時又有人摔了,這時C發(fā)現(xiàn),摔倒的兩個人正是組員中最高和最矮的小朋友,可他們倆卻綁在一起,D接著說:我們應該按高矮順序來排列,這樣我們的身高才會更協(xié)調。回到出發(fā)點再次試驗,在檢查好捆繩、排好列隊、喊著嘹亮的口號聲中,孩子們終于順利的到達了目的地。這一游戲中,“協(xié)同走”這個活動能帶給孩子快樂體驗是首要因素,兒童被這個游戲本身所吸引,但在游戲的過程中,兒童鍛煉了保持機體平衡協(xié)調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以及發(fā)現(xiàn)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自主性游戲與教學游戲均是幼兒游戲的形式,這兩種形式的游戲以“游戲”和“學習”為不同重點,幼兒園應合理分配自主性游戲與教學游戲的比例從而促使幼兒更好的“玩”與“學”。
學前兒童游戲與學習的關系除了有“兩點”與“重點”這兩種關系外,二者本身存在著物質的聯(lián)結性,即游戲與學習之間存在著載體和橋梁——游戲材料和幼兒園環(huán)境,這種載體是游戲與學習“兩點”與“重點”的基礎和前提,如果沒有這種橋梁,游戲與學習的聯(lián)系也是建立不起來的,更不能談“兩點”與“重點”了,憑借著材料和環(huán)境,游戲與學習之間產生了反應,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各有重點,各有傾向。
基于幼兒游戲與學習“兩點論”與“重點論”的認識,游戲與學習的平衡其實就是兩點與重點的平衡,所以既要關注“兩點”也要抓住“重點”,將“兩點”與“重點”結合起來。
教師要想在實踐中用“兩點論”與“重點論”去解決學前兒童游戲與學習關系的問題,首先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教師應認識到在幼兒的教育活動中,不僅要以“游戲”活動為主,同時也應兼顧學習,摒棄極端的“小學化”和“純游戲”教育觀,樹立游戲與學習兼顧的“兩點論”和游戲與學習不同偏向的“重點論”教育觀。在“兩點”與“重點”的教育觀下,教師還應提升教學能力,因為要實現(xiàn)游戲與學習的“兩點”與“重點”不是輕而易舉的,它需要教師具有卓越的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專業(yè)情意將“游戲”與“教學”整合,從而達到“游戲教學化”“教學游戲化”的境界,但這并不意味著每一種教學都應具有“游戲”的組織形式,也不代表每一種游戲都蘊含“教學”的韻味,而是應將“游戲性體驗”貫穿在一日活動中,游戲理念與游戲精神才是游戲的重點,每一項活動都能讓幼兒獲得“快樂的活動體驗”與“自主探索”的體驗才是游戲的精神內核。[10]由于幼兒在園時間不足,一日活動除去喝水、排便、進食、休息等時間,“有效”的游戲時間遠遠不夠,所以教師應變革教學方式、改進教學方法,在有限的游戲時間內充分發(fā)揮游戲的教育價值,為此教師除了加深理論的學習外,還應完善自身教學能力,可向優(yōu)秀幼兒教師請教,改變固化的“游戲”形式,同時注重活動過程中游戲的生成,通過仔細的“觀察”與耐心的“分析”適時介入,引導幼兒往正確的方向發(fā)展,往往這種生成性的游戲比預設的教學方案更能引起幼兒的興趣,更符合當時幼兒學習的情境,更有助于幼兒學習的理解,教師也可用游戲生成學習,即教師可根據游戲環(huán)節(jié)設計教學活動,并利用游戲中暴露的問題改善教學活動。[11]
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為主導,學習為重點,教師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引領幼兒學習。在自由游戲中,幼兒為主導,游戲為重點,教師尊重幼兒自主性、個性的發(fā)揮。不同種類的游戲中居于主導地位的一方并不意味著具有比另一方更高的地位,誠然,不管是在何種活動中,教師與幼兒的關系都應該是平等的,師幼之間的平等關系是游戲與學習“兩點”與“重點”的基礎,在這種關系下,教師和學生是自由的、和諧的,師生之間可以彼此真誠對話,共同參與到游戲與學習中進行精神的交流與接納,教師也應相信兒童,相信兒童的能力與熱情,相信兒童才是真正的游戲高手。[12]同時為了促進幼兒學習的連續(xù)性與鞏固性,應增強各游戲之間的聯(lián)系,加強其內在連結性,幼兒在單一的游戲中獲得的體驗有限且容易遺忘,若各游戲之間存在著相互聯(lián)系,可以使幼兒的游戲體驗持久且多樣,使幼兒習得的知識更牢固可靠,在各游戲的銜接中也存在著“兩點”與“重點”,如在學習識別蔬菜與水果時,上午幼兒玩了“誰是菠菜排排站”的游戲,教師則可以在下午安排“我是小小烹飪師”的游戲,前者的“重點”是讓幼兒識別蔬菜,后者則起到了識別蔬菜與鍛煉動手操作能力“兩點”作用而又以操作能力為“重點”,教師也可以帶領孩子們參觀幼兒園的“小菜園”,用最直觀最現(xiàn)實的方法讓幼兒獲得最直接的感官。
游戲反映學習,游戲鞏固學習,游戲促進學習。那么游戲是通過什么反映、鞏固和促進學習的呢?這就是游戲材料,游戲材料是幼兒游戲的工具和物質基礎。[13]它是幼兒建立起游戲與學習聯(lián)結的中介,游戲材料的數(shù)量、質量直接關乎游戲的質量,進而影響學習的質量。針對當前幼兒園的游戲材料少、更新慢、功能單一的現(xiàn)狀,幼兒園除了要豐富游戲材料的種類、完善游戲材料的性質、促進游戲材料的利用外,還可以利用本土資源和地方特色就地取材選擇貼近幼兒生活和習俗的材料,如某鎮(zhèn)的竹文化在當?shù)睾苡忻?,幼兒園就可以選擇“竹”作為游戲材料,開展編竹籃、種竹子、吹竹笛等游戲活動。良好的游戲環(huán)境是一個滲透著教育者意圖,充滿智慧和兒童情趣的生活活動空間,不同于一般的物質環(huán)境,這樣的環(huán)境是一個布局合理、結構優(yōu)良、材料豐富、兒童可以充分活動的游戲環(huán)境。[14]部分幼兒園單純追求“精美高級”的幼兒園環(huán)境,殊不知這種過于華麗的環(huán)境實則讓幼兒產生了距離感融入不了學習與游戲,幼兒的早期經驗來自于他的現(xiàn)實生活,幼兒需要在游戲過程中重復、探索、驗證、來構建其對世界的認識,幼兒園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應回歸幼兒的生活,注重環(huán)境的生活化,尊重幼兒在生活、自然中的體驗。如小朋友們喜歡看《小豬佩奇》的動畫片,幼兒園的墻面則可以畫一些該片中的人物,如在過端午節(jié)時,班級的主題環(huán)境則可以換做與“端午節(jié)”相關的繪畫和物品。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矛盾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 陳琦.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 華愛華.游戲是什么:培育會學習的兒童[J].幼兒教育.2017(6):9-11.
[4] 周穎.游戲精神:幼兒教育的價值訴求[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7(1):6-10.
[5] 梁周全.幼兒游戲與指導[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6] 高華景.大班數(shù)學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學游戲的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6.
[7] 賈慧慧.幼園小班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學游戲的現(xiàn)狀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8] 邱學青.兒童自主性游戲的實現(xiàn)條件[J].學前教育研究.2008(1).
[9] 王小英.學前兒童的游戲與學習:內在的連結性[J].學前教育研究.2013(7):3-7.
[10] 高祥.通過游戲來學與教:幼兒園游戲教學實踐的個案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
[11] 陳維霞.幼兒游戲的教學價值及其實現(xiàn)[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
[12] 姜娟芳.幼兒園游戲精神的偏離與回歸路徑探析[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6(4):6-10.
[13] 曹曉梅,嚴鳳蓮.通過觀察實現(xiàn)區(qū)域活動中材料投放的動態(tài)性[J].當代學前教育.2012.(3):18-19.
[14] 王春燕,陳倩巧.游戲整合幼兒園課程的可能性與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08(7):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