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明(上海圖書館 上海 200031)
胡傳敏,人稱老胡,是本市圖書館界文獻采訪的高手。
初識老胡,是在一次圖書采訪研討會期間。會上,他沉默寡語,一如他平日做派,敏事慎言,以“行”代“言”,稍微點頭便是算對發(fā)言者的首肯了。會下,他同我交流地方志采訪事宜,我便聊起上海圖書館方志收藏數(shù)量、特點及開發(fā)現(xiàn)狀。未及說完,他悠悠一句:何日有暇,請來敝館看看我們收藏的戲劇方志,那可是上圖不及的??!雖令我語塞,但爾后幾番打聽,得知老胡任職的上海戲劇學院圖書館在其獨到眼力和勤勉采集之下,專題類方志文獻量大質高,特色獨具,并且關于戲劇類專業(yè)資料獨霸滬上,傲視群雄,便不由得對老胡有格外起敬之意。
再見老胡是2015年9月初,我在上海圖書館目錄大廳見得一頗有規(guī)模的展覽——“文化抗戰(zhàn):民族危機之中的中國話劇人”,其中照片、資料之豐富足以讓我確證辦展人一定是上戲圖書館、一定是老胡他們。四周望去,果然在展覽一角看到老胡正向讀者講解。打聽得知他們不忍如此專業(yè)而精彩之照片等深居庫房、散見于各收藏機構,便廣征博覽,竭力搜羅,以展覽形式先期布告,教育大眾,并計劃逐步積累形成著作。
如今,老胡憑藉厚實之館藏及數(shù)次舉辦相關展覽而整理、覓寶獲得的照片,傾幾年之精力,以更全面、扎實的作業(yè)呈現(xiàn)其成果,輯為《中國抗戰(zhàn)話劇圖史(1931-1945)》。眾所周知,我國抗戰(zhàn)期間話劇或戲劇論著甚多,然錄之以圖像者則鮮有見者。傳敏先生等所編之書,補白價值顯然。圖史以上海、武漢、重慶、桂林和延安為中心,以話劇為視角,以數(shù)百幅老照片為載體,典型、專業(yè)而又形象地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文化抗戰(zhàn)”的真實景象。既光大抗戰(zhàn)精神,又拓展資料學術含量,無論于戲劇界或文獻界均貢獻良多,功莫大焉。
以我之見,依相片編志,必得具備三大能力。其一:資料搜集功力。倘不能達準、全之境地,終不能成志。為此,編者不僅依托所在圖書館和個人的大量收藏,并專訪桂林、重慶、北京等實地征收,還廣覽文獻、數(shù)據(jù)庫復制相關照片,致使圖志史料翔實、完備。其二:專業(yè)篩選實力。編撰者除文獻專業(yè)素養(yǎng)外,必應具備戲劇專業(yè)知識,以勝任整理、遴選、分類等工作。于此,老胡有得天獨厚之優(yōu)勢,其父親胡導,乃赫赫有名之話劇導演、戲劇專家、鼻祖級教授,一生導戲無數(shù),成就非凡。他從小耳濡目染,是捧讀劇本、觀摩話劇長大的。又他自大學畢業(yè)后即就職于上海戲劇學院圖書館至今,長期浸潤其中,滋養(yǎng)戲劇專業(yè)素質,早已入專家行列。故圖志的文獻分類依地點與時間為標,梳理妥帖,井然有序;話劇照片的選取則重點突出,“點”“面”兼顧,顯示了兩個專業(yè)領域的深厚功底。其三:考證和文字能力。即使是以照片、圖片為主要內容的專著,也須配以解讀文字,故必得有考證、辨析和寫作技能。通覽圖志可以發(fā)現(xiàn),全書惜字如金,解釋簡明扼要,且常有畫龍點睛之妙。但對愛好者而論,可能亦時有更愿聞其詳之感。
若說有什么缺憾之處,我總感倘全書備有人物、劇名等索引,估計更便于讀者查檢事實,可更能體現(xiàn)圖志本身已經具有的工具書之價值。
(以上文字選自《中國抗戰(zhàn)話劇圖史(1931-1945)》序)
胡傳敏:1948年出生。1967年上海市七寶中學高中畢業(yè),1968年赴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1979年任職上海戲劇學院圖書館,期間1980至1982年就讀復旦大學分校圖書情報專業(yè)(??疲R恢睆氖挛墨I采集整理工作至2008年退休。后仍受聘于上海戲劇學院圖書館、博物館從事文獻采集整理工作至今。
編著:
(1)《歲月留痕:上海戲劇學院1946-2001話劇演出節(jié)目單集錦》,中國戲劇出版社,2012年。
(2)《上海話劇百年圖志:1907-2007》,中國戲劇出版社,2015年。
(3)《干戲:胡導從藝七十年留痕》,文化藝術出版社,2016年。
(4)《中國抗戰(zhàn)話劇圖史》,文化藝術出版社,2017年。
整理出版:
(1)《舞臺行動:胡導戲劇導演文集》,上海遠東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