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婷(聊城大學,山東 聊城 252000)
美術館作為博物館的重要類型之一,美術館是公眾的精神文化家園,肩負著提高公民素質、豐富群眾生活、激發(fā)創(chuàng)新精神、增進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近年來,我國政府部門日益注重通過美術館這樣的公益性文化事業(yè)單位和公共文化服務平臺,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文化藝術的成果和溫暖,進而提升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激發(fā)全民族的創(chuàng)造活力。隨著中國掀起新一輪美術館建設和發(fā)展熱潮,加之在美術館領域的國際國內交流合作更加頻繁深入,美術館界的辦館理念也逐漸從“展覽館”向“博物館”轉變,從服務專業(yè)人群向服務社會大眾轉變。
現代美術館既要體現展示社會文明形象的功能,更要迎合普通百姓的娛樂休閑場所的消費文化功能。尤其是在多元文化成為時尚的今天,美術館應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融入到大眾的文化中。所以,美術館應努力將大眾引導到館中,像推銷商品一樣吸引參觀者,而不是高高在上,態(tài)度冷淡,單純辦展覽,往往開幕就是閉幕,展覽期間門可羅雀,這樣,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價值發(fā)揮不出來,美術館的社會價值更是得不到體現。當今國際藝術博物館領域最引人矚目的一個發(fā)展趨勢是辦館理念逐步從“以藏品為中心”向“以觀眾為中心”轉變。當今國際藝術博物館領域最引人矚目的一個發(fā)展趨勢是辦館理念逐步從“以藏品為中心”向“以觀眾為中心”轉變。
相對于“德智體勞”,“美育教育”可能更難以被社會廣泛的接受和認同,因為這是一[《中國當代博物館美術館如何“親民”教育》一文]種純文化的現象美學的進步,只能和文明同等。這是一個漫長的文明發(fā)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大師蔡元培先生就提出“美育興國”[蔡元培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說》一文]的理念,可時至今日,兩會仍然在提發(fā)展藝術為民生,百年間美學發(fā)展的認知度及愿景,似乎沒有向著大師和決策者的理想前進,這其中也必定存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各樣的社會因素,藝術的發(fā)展始終沒有脫離社會發(fā)展的框架。
就公共啟蒙作用而言,公眾進入美術館進入以往僅屬于藝術家的殿堂,無論是基于受教還是批判,都是一種積極的文化熏陶。美術館把藝術家和藝術品同公眾聯系起來,這是對藝術的肯定,對藝術家的肯定和對社會和文化的肯定、是文明進步的體現,美術館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扮演的正是藝術家和工作的‘翻譯官’的角色,他是鏈接藝術和工作的橋梁,當然也是公眾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座美術館,就應該是一個文化藝術的餐廳,讓公眾對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盛宴,有種向往的感覺。
我們不難發(fā)現,盡管我國的美術館近年來越來越重視公共教育,包括中國美術館在內的全國各級各類美術館在工作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創(chuàng)新項目,但在整體上面臨許多共同的問題和挑戰(zhàn),在以下方面尤其需要著力探索改進:
第一,整體社會環(huán)境。美術館公共教育仍受制于以應試教育為主導的整體社會環(huán)境,發(fā)展空間相對局促,以全人發(fā)展為目的的素質教育往往難以真正落到實處。美術館公共教育還沒有更為有效地與學校教育課程資源相結合,形成良性互動的“館校合作”機制。
第二,美術館運營體制和機制。公立美術館雖然經費相對有保障,但較多地受制于上級主管部門的指令,自主性不強。私營美術館數量增長迅速,但一般在經費上捉襟見肘,有的還需要依靠通過公共教育活動贏利,難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非營利機構”,充分實現其公共教育使命。
第三,教育項目開發(fā)。國內美術館在教育項目開發(fā)方面應關注國際發(fā)展趨勢,增進國際交流合作,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做法。
第四,教育項目評估。我國美術館評量公共教育的有效與否,通常注重參與人數、活動次數、媒體報道篇數等量化的指標,而輕視了參與者的感受、體驗的質量、知識的收獲等更加切實的方面。美術館公共教育變成了簡單的“搞活動”,追求規(guī)模效應,流于形式主義、表面文章,只要場面熱鬧就行,而不在乎質量如何。
第五,理論研究與人才培養(yǎng)。目前我國美術館公共教育人才十分短缺,大多數員工缺乏系統的專業(yè)教育和培訓,主要是從實踐中學,理論素養(yǎng)不高。在我國,高等院校還很少設立藝術博物館教育專業(yè)或方向,開展相應的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這與中國的美術館公共教育工作人員隊伍迅速擴大和教育活動開展越來越廣泛的發(fā)展趨勢形成落差。
美術館應該每年都會與各高校,小學和藝術培訓機構聯合舉辦美術知識講座,組織學生觀展寫生,讓學生們能夠更多的了解繪畫藝術。對繪畫藝術的創(chuàng)新與思考了解得更加豐富,也是成功地實現了有意義的公共教育。
美術館的每一期展覽、每一次寫生活動、每一次藝術講座都通過電視臺、美術館官網、微信公眾號、QQ群、微信群、文化e+等等數字媒體以及當地日報、晚報、商報等傳統紙媒發(fā)布宣傳,讓大眾可以及時了解美術館的動態(tài),第一時間參與到美術館的活動中來。
積極響應文化惠民工程,利用節(jié)假日將畫展延伸到遠郊區(qū)縣的學校和社區(qū)、特殊教育學校、武警消防軍營,將部分展覽內容、精美畫冊送到他們的身邊,將繪畫過程、繪畫技巧演示給他們,將創(chuàng)作思路和繪畫語言講解給他們,讓他們近距離的感受藝術、了解藝術。
美術館不僅僅是呈現藝術的地方,也是一個思考,研究的平臺?!拔艺J為中國美術館的公共教育職能在不斷強化,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有必要進一步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活動空間等的投入??梢酝ㄟ^主題多元的策劃,將娛樂,審美,思考的功能融合到一起,不僅可實現美術館功能的拓展,也讓美術館成為公眾可以親近的地方。衷心期盼,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將積極推進美術館公共教育方面的理論研究、專業(yè)交流、項目開發(fā)、人才培養(yǎng)等工作,推動“在美術館學習”成為更多人們的生活方式,讓美術館真正成為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傳播知識、倡導美育、增進交流、激發(fā)創(chuàng)造的精神文化家園,讓人們共享藝術的快樂!也特別希望,美術館能與社會各界加強合作,共同努力,建設我國美術館公共教育事業(yè)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