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赟( 湖南工藝美術(shù)職業(yè)學院 湖南益陽 413000)
翻譯的標準一直是翻譯界經(jīng)常討論并十分關(guān)注的極為重要的問題,也是翻譯理論研究和探討的中心課題。只有明確了解翻譯標準,翻譯實踐中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夠客觀地衡量譯文水平的高低和譯文質(zhì)量的優(yōu)劣。
翻譯的標準是指導翻譯實踐的準繩和衡童譯文優(yōu)劣的尺度。在翻譯實踐中,對于譯者來說,就有一個可以遵循的準則;而對于譯文的質(zhì)量而言,也就有了一個衡量的尺度。關(guān)于翻譯的標準,古今中外的翻譯家和翻譯理論家,都有過許多的論述。這些論述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要盡可能忠實、準確地運用恰當?shù)淖g文語言形式把原文的思想內(nèi)容、風格、神韻等再現(xiàn)出來,盡可能使譯文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同樣的感受。
下面簡要介紹國內(nèi)外具有影響的有關(guān)翻譯標準的論述。
早在唐代,我國古代佛經(jīng)翻譯家玄奘就提出“既須求真,又須喻俗”的翻譯標準,意即“忠實、通順”,這一翻譯標準直到今天,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在 19 世紀末,清末民初著名的翻譯家嚴復提出了“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對后世影響極大。嚴復在提出“信、達、雅”的翮譯標準時,曾對此作了一些說明: 關(guān)于“信”,嚴復認為:譯文應該抓住全文要旨,對于詞句可以有所顛倒增刪,只要不失原意,不必斤斤計較詞句的對應和順序。關(guān)于“達”,嚴復認為:達非常重要。只信而不達,譯了等于沒譯;只有做到達,才能做到信。要做到達,譯者必須首先認真通讀全文,做到融會貫通,然后進行翻譯。為了表達原意,可以在詞句方面作必要的調(diào)整改動。關(guān)于“雅”,嚴復認為:譯文要雅,否則沒有人看?!把拧笔侵浮肮叛拧?,要采用漢代以前使用的文言文。
在 20 世紀 30 年代,魯迅提出了“信”和“順”的翻譯標準。魯迅在《且介亭文二集》中指出:“凡是翻譯,必須兼顧著兩面,一當然力求其易解,一則保存原作的風姿……”這里的“力求易解”和“保存原作的風姿”實際上就是一種在直、意譯完美結(jié)合中而獲得的信與顒的理想狀態(tài)。當然,魯迅比較強調(diào)直譯,反對歸化,倡導譯文應具有“異國情調(diào),就是所謂的洋氣?!?/p>
林語堂的三條翻譯標準是:忠實、通順和美。這是在他為吳曙天編選的《翻譯論》(1937 年 1 月,光華書局出版)一書所撰寫的序《論翻譯》中提出來的。林語堂的“美”的標準顯然比“雅”的含義要更廣一些,并且更合適一些。
另外在文學翻譯上曾有人提出“傳神”和“人化”等一些翻譯標準。如茅盾指出“文學翻譯的目標”是藝術(shù)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傅雷提出了“神似”的文學翻譯標準;錢鐘書提出“化境”的標準,他說:“文學翻譯的最高標準就是‘化’”。張今提出“真、善、美”的文學翻譯標準?!罢妗奔凑鎸嵭栽瓌t,“善”指思想性原則,“美”即藝術(shù)性原則。此外還有“三似”的翻譯標準,即“形似、意似、神似”,陳西瀅先生最先把三似說引進到文學翻譯理論中來。
翻譯在西方的發(fā)展不僅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guān),而且翻譯實踐與翻譯理論密切相連。西方翻譯理論界對翻譯標準的研究也有許多很有建樹的成果,對我國翻譯界影響較大的主要有泰特勒(英國)、安諾德(英國)和奈達(美國)等幾位所提出的翻譯標準。
1.泰特勒的翻譯標準
18 世紀末,英國的翻譯理論家、愛丁堡大學的歷史學教授泰特勒在《翻譯的原則》一書中提出著名的三原則:
(1)譯文應完整地再現(xiàn)原文的思想內(nèi)容;
(2)譯文的風格、筆調(diào)應與原文的性質(zhì)相同;
(3)譯文應像原文一樣流楊自然。
泰特勒強調(diào)的是譯文與原文在思想、風格、筆調(diào)、行文等方面的一致,而非只注重原文的語言特征。他的觀點也許正是現(xiàn)代譯論中主張翻譯以“信”為本的依據(jù)。
2.阿諾德的翻譯標準
在 19 世紀,英國詩人和批評家阿諾德(Matthew Arnold)也主張譯者應與原文“化而為一”,才能產(chǎn)生良好的譯文。他在 1861年發(fā)表了《評荷馬史詩的譯本》一文,這篇論文是翻譯思想史上一個重要文件。
3.奈達的翻譯標準
當代西方的翻譯理論家、美國的奈達主張把翻譯的重點放在譯文讀者的反應上,應當把譯文讀者對譯文的反應和原文讀者對原文所可能產(chǎn)生的反應進行對比。他說:“翻譯的實質(zhì)就是再現(xiàn)信息”。他認為,判斷譯作是否譯得正確,必須以譯文的服務(wù)對象為衡量標準,即必須以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對所接受的信息能否做出基本一致的反應為依據(jù)。他結(jié)合現(xiàn)代信息傳遞理論,強調(diào)“譯文至少要使讀者能夠理解”,這是翻譯最低的標準,因為不能令人看懂的譯文,就談不到忠實。他主張“衡量擁譯質(zhì)量的標準,不僅僅在于所譯的詞語能否被理解,句子是否合乎語法規(guī)范,而且在于整個譯文使讀者產(chǎn)生什么樣的反應。”要從這個角度來判斷翻譯的正確性,正確的譯文就不止一種了。為了使各種不同水平的讀者能正確理解譯文內(nèi)容,就要做出幾種不同水平的翻譯,因而在詞匯和語法結(jié)構(gòu)等方面,就要相應調(diào)整譯文的難度和風格。因此奈達主張譯出各種不同的供選擇的譯文,讓讀者檢驗譯文是否明白易懂,所以一個好的譯者總是要考慮對同一句話或一段文章的各種不同的譯法。從理論研究角度這樣的主張頗有道理,但在翻譯實踐中卻很難辦到。奈達關(guān)于翻譯標準的論述被概括為“忠實原文、易于理解、形式恰當、吸引讀者”。他把讀者因素納入到翻譯標準里,是對翻譯標準研究的重大貢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蘇聯(lián)翻譯理論家費道羅夫提出的“等值”的翻譯思想。他在《翻譯理論概要》一書中指出“等值”這個術(shù)語,用在翻譯方面明確地表示著下述概念:
(1)與原文作用相符(表達方面的等值);
(2)譯者選用的語言材料的等值(語言和文體的等值)?!暗戎怠币苍晃覈恍┓g理論家作為翻譯標準。
鑒于以往的標準都在一定程度上帶有時代局限性,今天我們主張遵循“忠實、通順” 的四字標準。這一標準也是我國目前較為通用的翻譯標準。
所謂“忠實”具有雙重含義,即不僅忠實原作的內(nèi)容,而且要盡薰保持原作的形式。譯者必須把原作內(nèi)容完整準確地表達出來,不得篡改、歪曲、遺漏或隨意刪減。一般來講, 內(nèi)容包括作品中描述的亊實、場景及作品所表現(xiàn)的思想、觀點、立場和個人情感等。此外, 譯者還必須忠實原作形式,其中包括原作的體裁和風格。原文是詩歌則譯為詩歌,是散文則譯為散文,形式一般不能隨意改變。風格包括原作的民族風格、時代風格、語體風格和原作者的個人風格等。
忠實是譯者在翻譯中必須始終遵循的原則,但忠實不等于生搬硬套原文的形式,或不顧原文因人物、語境的需要人為造成的語體變化,千篇一律地采用一種語體。而應順應語塊的變化采用相應的語體。這才是忠實的真正含義。
通順是指譯文語言流暢易懂,符合譯語語法規(guī)范和語言習慣。一般來講,譯文須用明白曉暢的現(xiàn)代語言,文理通順、結(jié)構(gòu)合理、邏輯關(guān)系清晰,沒有死譯、硬譯,沒有語言晦澀、佶屈聱牙的現(xiàn)象。但如屬原作者匠心獨運有意運用不規(guī)范的語言或作品帶有明顯的時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為了忠實,則不宜改為通順流暢的譯文語言。
忠實與通順是對立統(tǒng)一、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結(jié)構(gòu)上的差異, 過分強調(diào)忠實難免影響通順;片面追求通順,形式上又難做到忠實。從這種意義上講,忠實和通順是對立的。忠實但不通順,譯文的可讀性就差,則失去了忠實的意義。通順而不忠實,則有悖于原作,也背離了翻譯的基本原則,譯文無異于改編。因此,譯者的任務(wù)就是在這種對立中尋求統(tǒng)―。要做到真正的統(tǒng)一,必須適當處理兩者的關(guān)系,根據(jù)不同情況,或照顧一方,或有所側(cè)重,或兩者兼顧互不偏廢。此外,在注意使譯文通順流暢的同時,必須把原文的思想內(nèi)容,以及風格、神韻盡可能忠實而準確地表達出來,否則就不成其為翻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