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黑河學院音樂學院,黑龍江 黑河 164300)
中古時期,在歐洲,人們去深山密林中狩獵,身邊總是帶著一個獸角。由于這種獸角傳聲較遠,故狩獵的人們就以它作為傳遞訊息的一種工具。(關于“牧羊角”的說法,在圣經中也有過敘述和記載)。這種工具發(fā)音簡單,僅能吹出一、二個音來,信遞訊息是靠其發(fā)音長短強弱及節(jié)奏的各種變化來表達的。不同的號角聲,可以區(qū)別出是打獵開始、打獵歸來。其特定的號聲還可描繪出動物的類別,大小甚至顏色,并可通告是出擊追逐呢,還是埋伏以待?甚至能發(fā)出召喚、呼救等等訊息。
往后就不斷出現(xiàn)了新的號角,有的用獸角、貝殼、獸骨、象牙、或用木料包上皮革制成,可喜的是開始有人用金屬材料來制造了,而且逐漸地懂得管身制作要稍長一點,這樣吹出的音會多一些,傳遞訊息的功能也就因此而更加豐富了。銅的出現(xiàn)使這一切有了劃時代的變化。這些逐漸形成并流傳開來的狩獵號聲與傳遞訊息的特殊音律,以及歡慶狩獵豐收所吹起的曲調,也為以后圓號的旋律演奏提供了音樂素材,并使號角成為一種樂器作了可能的準備。
中世紀時期,號角并不作為樂器使用,但它卻已廣泛地應用于軍隊生活和宮廷生活中,無論在戰(zhàn)斗、競技、狩獵、家庭生活,或住在城堡里的居民為消愁解悶而需要它。號角當時也已成了一種時髦的裝飾品,不僅狩獵者必備,土兵都有一支自己喜愛的銅號角,就連社會地位很高的太太們也要時常佩帶一把。據(jù)傳號角在人們的生活里有著它很重要的實用價值,同時在人們的心目中也已有了很高的地位。
制造號角的匠師們雖然發(fā)現(xiàn)了金屬優(yōu)性,但在制作過程中仍然保留了模仿獸角的形狀,從12世紀到16世紀末,幾乎四百年內都保持著這一特征。到了18世紀,俄國的管樂隊仍使用著獸角形的銅號。
在16世紀末出現(xiàn)的環(huán)形獵號中,有一種小型的,形如新目,號身中部還有一個小圈,此號有“單音”文稱。另一種是大型的,音管很長,卷曲成螺旋形,故有“螺旋形號”之稱。這種號的號嘴有些近似現(xiàn)代的圓號嘴,只是與哨管接觸那端更小些,這種號在17世紀初出現(xiàn),它是由一根七尺長的銅管盤成,由于管身增長,而且是黃銅制成的,音質變了,(音色略似小號),音城增寬了,表現(xiàn)力也更為豐富了,這種號也可以說是圓號真正的祖先,直至18世紀,在歐洲當時還用這種號角作為報告郵車來了的工具。莫扎特還曾寫過一首樂曲——《郵角夜曲》此曲在國外至今仍有人用這種古老的樂器來演奏。
1660年,在法國出現(xiàn)了一種圓形的銅號,號身由兩個半圓圈卷成,圈的直徑為20cm,管長為2m零27cm,音樂近似當時的馬號,這種號是根據(jù)馬活倫斯(Marolles——當時法國的一位權威官員)的建議制造的。大約過了二十年,一種新型的號出現(xiàn)了,其圓圈直徑為45cm,D調,單圈,它的音色和音城(能發(fā)出與自然圓號數(shù)目相同的泛音)更接近于現(xiàn)代圓號,不過,到1705年以后這種號就從樂隊中消失了。
1715年在維也納就有人開始制造用彎管來變調的號。1760年,考林(Carlin)在巴黎也制作過一種三層圈的銅號。1750年,一種創(chuàng)新號(inventionhorn)問世,它的設計獨具一格,號嘴是固定的,管身盤成兩圈半,彎管裝在圓圈的正中心。在18世紀中還出現(xiàn)過一種獵號,其金屬管身長度介乎九尺(最高的一種調)和十五尺半(最低的一種調)之間,呈圓形盤狀,管孔開始處是三分之一寸左右,到喇叭口處則達十二寸之大,以C調、降E調流傳最廣,發(fā)音良好的音級數(shù)目通常不超過十個,這些銅制號,也就是一種最簡單的自然圓號了。
在一系列的改進工作中,漢帕爾有著特殊的貢獻。在有關圓號的許多歷史文獻中,幾乎都提到了他的功績。
1753年前后,安東·約瑟夫·漢怕爾,在德累斯頓宮廷里供職,是位十分出色的演奏能手。他發(fā)現(xiàn)手置入喇叭口中,不僅音色產生了變化,而且音的高低也不同了。大概也是受到了其他樂器演奏時的啟發(fā),在喇叭口內插入一個軟塞子,同樣也發(fā)現(xiàn)音色改變了,發(fā)出來的整個音列比原先的移高了半音,而且用各種不同的手勢和置入深淺不同,能演奏出完整的半音階來,其原始粗野的聲音也變得柔和動聽了。獵號一向直握,喇叭口朝天的吹奏姿勢也因漢帕爾的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與改革而要改成喇叭口朝后了,右手的作用也因此而變得十分重要起來。(圓號直握,喇叭口朝天的吹奏習慣,英國人一直持續(xù)到19世紀初,在整個18世紀中,圓號也很少須用右手的。)
約1776年左右,多尼赫和鮑迪克倫特發(fā)明了伸縮管,變調就方便多了,他們以后把這件樂器給了海托夫,現(xiàn)藏于巴黎博物館。1798年,在巴黎有人制作了一種帶有一個彎管(降E)的鑲銀獨奏號,幾乎同時,畢海敏也在巴黎制作出了帶有五個彎管(G.F.降E.D),用于樂隊獨奏和室內樂的新型號。
到1815年,仍是在法國這個素有狩獵之鄉(xiāng)的國度里出現(xiàn)了一種在伸縮管上標有刻度的號。在這段時間里,號的變化仍然很大,規(guī)格型式各有所不同,而這許多新穎的嘗試,卻推動了圓號的發(fā)展。
總的來說,自然圓號是根據(jù)附加管的長短、粗細不同來變換各種不同的調的,加上右手技巧,就能完成各種較復雜的樂貢的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