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菡(山東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情感是一種態(tài)度的主觀體驗。潘天壽說:“沒有感情就沒有作畫的意愿,沒有感情怎么動筆?”由此可見,藝術的情感表現(xiàn)不管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哪個領域,都是十分重要的。對山水畫來說,對情感的表現(xiàn)更為重要。
中國畫以儒、釋、道的哲學思想為依托,以“氣韻”、“神韻”為美,是在情感意境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既符合自然之道,又要體現(xiàn)畫家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藝術作品。
自然界中的山水,是畫家情感表現(xiàn)的源頭??陀^世界的景和物是主觀情感傳達的來源,山水畫的筆墨語言,不是畫家憑空捏造的,而是對自然的提煉,頓悟而得,是“傳神寫照”、“以形寫形,以色貌色”、“筆情達意”得來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從自然中吸取養(yǎng)分,縱觀歷代繪畫大師的藝術作品,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個性鮮明的山水畫藝術創(chuàng)作語言是對大自然山水、樹木形象的高度凝練。這縱然離不開畫家個人品性和素養(yǎng)的差異,但在其作品中也體現(xiàn)了畫家的情懷。
這類例子不勝枚舉:范寬的“雨點皴”是對西北地區(qū)砂礫覆蓋的裸石質山崖的自然演繹,表現(xiàn)了畫家對西北獨特自然風貌的熱愛之情?!坝挈c皴”是在特定環(huán)境下通過畫家的情感對大自然外貌投入在畫面上的真實寫照。善解自然之貌,與自然有靈魂深處的交流與共鳴,才得到“與物傳神”的效果。再如米氏父子創(chuàng)立的“米點皴”,是對自然中煙云迷蒙,細水浮動景象的概括。而王蒙為了表現(xiàn)對土石期間、草木滋生的浙東景色,創(chuàng)作出“解索皴”法。這些例子無一不是畫家對自然景色付諸情感而來的產物。畫中的形色孕育在自然的形色中,然而畫中的形色又非自然的形色。這正是山水畫家頓悟的出色之處。
中國畫講“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強調人對現(xiàn)實生活的平常體驗和對環(huán)境的心靈感悟,主張師心自用,南北朝宗炳提出的“應物會心”理論,注重觀察五項,特別強調畫家感應于物象后所產生的思想感情,亦即“物我兩化”、情景交融,最后達到“萬趣容其神思”。用畫家的心態(tài)去師造化客觀自然景物,經過實踐和經驗總結而得心應手,融結于自然,是“無法-有法-無法”的不間斷重復,這既是一個畫家的成長過程,也是一部畫史的發(fā)展過程。
潘天壽在《聽天閣畫談隨筆》一文中提到:“學畫時,須懂得古人法理,亦須懂得自然法理,作畫時,須舍得自然法理,亦須舍得古人法理,即能出人頭地而為畫中龍矣。”這段話表明了要想成為優(yōu)秀的畫家,僅僅懂得前任的繪畫技法規(guī)律是不夠的,還要將這種技法融入和回歸自然之中,在自然與藝術、物與我、“造化”與“心緣”的抽象空間里,借筆墨語言這一載體,以造化為師、以形寫神,以自然山水之貌在主體審美觀照之后,在作品中表現(xiàn)其神韻、妙趣,這也正是道家所謂物我相忘,物我歸一的精神境界的體現(xiàn)。
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情感表現(xiàn)的精髓在于筆墨之間,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用筆用墨和書法有很大的內在聯(lián)系,一筆一墨皆是精心書寫,清方熏曰:“筆墨之妙,畫著意中之妙也。意奇則奇,意高則高,意遠則遠,意深則深,意古則古,庸則庸,俗則俗,一個山水畫家應該讀萬卷書,養(yǎng)浩然之氣于胸中,行萬里路,天下名山飽游飫看,歷歷羅列于胸中。”脫離實際的山水畫作品缺乏生氣與精神。一個山水畫家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要有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要有和山水畫對話的精神狀態(tài),要有和山水共融的觀念,任何拋開客觀自然的本來面目而談的山水畫性情都是惘然。
墨的趣在于它見墨而得雄渾,見白而得飄零,見潤而得靈秀,見枯而得蒼茫。墨的趣味在于其豐富的層次感,落實在山的文理、陰陽向背之間,前后疊嶂的層次、精到細微的結構布局;或潑或寫或染、有張有弛。繪畫中的墨趣涵蓋著直率的性情,用墨的變化萬千是畫家胸中丘壑的營造,或絕壁陡峭,或云霞煙雨;或疊嶂層巒、激流飛瀑;或溪流泉涌、林茂幽雅,皆可觀,可賞,可游,可居。
中國畫講求墨分五色,墨色的奇妙變換和變化,使山水畫的韻味盡得彰顯,山水畫所傳達的是畫家的精神氣質,是情感的表現(xiàn),是畫家人格魅力的體現(xiàn),這魅力正是畫家親近自然時所帶著筆墨交融氣息的情思。所謂以筆取氣,以墨取韻就是這個道理。
由于天人關系意念上的同一相互影響,導致了藝術家情感上的同樣一性。正是山水畫藝術在審美意念上有此特質,所以呈現(xiàn)了諸多心理因素的自由性和表現(xiàn)形式的習慣性,因而這種審美創(chuàng)造的機能也不是外在的,而是自始至終充滿了變化、運動和有緣綿延的一個內在過程。
畫家作畫時的心境不同,對客觀山水的認識便不盡相同。但對于創(chuàng)作個體獨特性的個性思考是相同的,比如山水畫筆墨形式下,虛靜以應物象形的杰出代表---文人畫,在它“以書入畫”的筆墨形式帶動下是畫家主觀和自然客觀的結合,在經過主觀不斷的提煉出來的。所以要天人合一,就要“夫畫者,從與心者也”。其前提是要畫者心中體會“一畫”之法,做到與萬物相通,使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達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石濤認為,心中有“一畫”,寫形應與性情相契合,做到“尊受”。筆墨的實與虛,營造的虛與靜,這在于畫家的心靈體驗到山川自然本身的尊照向背,對山川的體會理應成為提升畫家胸中境界,發(fā)現(xiàn)自我完成自我的手段。晚明的唐志契在《繪畫微言》中這樣說道:“畫山水重在畫山水畫的性情,山水畫的情感就是畫家的情感,山水畫世界張揚的就是畫家主觀世界里張揚的”。。山水畫的魅力本質在于表達和傳遞感情,進而給世人以啟迪。繪畫終究是表達創(chuàng)作主體情感的,重在“自我”的把握和體現(xiàn),創(chuàng)作主體在自然客觀的阻力中不斷被砥礪,進而更加堅定地回歸自身的意志。創(chuàng)作山水畫,原理和感受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借助筆墨形式表現(xiàn)出來,強調筆墨形式的同時,達到主體與客體的和諧統(tǒng)一。
結語
藝術的魅力在于其能夠引起觀者的共鳴,而引起共鳴的手段就是畫家的真情實感灌注于他的作品當中,是畫家對自然界景物的有感而發(fā),畫家面對自然時,不論內心是心曠神怡還是哀愁苦怨,都將這些情感借助筆墨表現(xiàn)出來。山水畫的真和美即是情感,亦是揮毫間意境營造的形式。形式承載著情感,情感付諸于形式,一幅讓人矚目的畫作,不僅是其看得見的形象吸引人,更是畫面中流露的氣息和情感,以及這氣息和情感營造的意境。
(指導老師:譚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