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同學寫記敘文時,往往只會按照事件發(fā)展的先后順序敘述,這樣雖然文章條理清楚,但也容易出現(xiàn)平鋪直敘的毛病。其實,在寫作中,為了表達需要,很多文章會中斷原來的敘述,插入另一段看似與主要內(nèi)容無關的“閑筆”。這些添絲補錦的文字能讓文章?lián)u曳生姿,神采飛揚。
插敘,可以豐富故事情節(jié)?!拔乃瓶瓷讲幌财健?,起伏跌宕的敘述能讓情節(jié)具有扣人心弦的藝術魅力,讓人讀來愛不釋手。劉慈欣的《帶上她的眼睛》一文開門見山,“我”應主任要求,帶上她的眼睛開始草原之行。她究竟是誰?為什么要帶上她的眼睛?帶著一連串的問號,讀者和她的眼睛一起賞花看草,玩水觀月。假期結束后,回歸正常工作的“我”走進航天中心高大的門廳,見到一幅巨大壁畫后,心中關于她的身份的猜測才化解?!奥淙樟枴钡睾斤w船失事的插敘,是整篇小說的轉折與高潮。她出人意料的身份,又在情理之中。小說在“我”之后的變化中走向尾聲,以一個溫暖人心的想法收束全篇:“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離她都不會再遠了?!辈鍞⒌膬?nèi)容使全文結構緊湊、情節(jié)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插敘,可以豐盈人物形象。魯迅在小說《故鄉(xiāng)》中,開頭用順序寫“我”回故鄉(xiāng)的見聞與感受,當母親說閏土很想見“我”一面時,自然插敘了“我”兒時與少年閏土相識的經(jīng)歷。少年閏土“小英雄”的形象與中年閏土“木偶人”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同樣,中年楊二嫂以刻薄勢利的“圓規(guī)”形象出場時,作者自然憶起昔日端莊本分的豆腐“西施”。人物在回憶與現(xiàn)實中對比映襯,矛盾統(tǒng)一,讀來更加立體豐滿。
插敘,可以豐厚文章主題。賈平凹的《一棵小桃樹》開篇描寫了小桃樹在風雨中顫抖的情景,然后插敘小桃樹與“我”的成長過程,最后又回到現(xiàn)實。在逆境中成長的小桃樹,歷經(jīng)風雨仍保留一個待放的花苞,讓“我”心里有了安慰。小桃樹同命運頑強抗爭,讓人心生敬意。在插敘中,小桃樹因奶奶的保護才幸免于難。奶奶呵護小桃樹,其實是在那個艱難的年代小心呵護“我”的夢,何其難能可貴。文章不僅贊美了小桃樹,也表達了“我”對奶奶的追思,抒發(fā)自己艱難追夢的感慨。正是這些插敘,大大豐富了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
葉圣陶先生曾說:“敘述的排次,最常用的是依著自然的次序……但也有為了注重起見,并不依著自然的次序。這就是把最重要的一類或一層排次在先,本應在先的卻留在后面補敘。如此,往往增加文字的力量,足以引起讀者的注意。”既然插敘有那么多妙用,在作文中應該如何運用插敘,為文章添光彩呢?
1.直敘式插敘。即不依賴作品中任何人的口述或聯(lián)想,在文中直接插入一件事。如《楊修之死》用“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shù)犯曹操之忌”直接引出六個事例,層層揭示曹操殺楊修的根本原因。又如《一棵小桃樹》用“好多年前的秋天了,我們還是孩子”直接插敘引出對小桃樹的回憶。這種插敘方式很靈活,或一段,或幾段,或幾句話甚至僅一句話,多用“原來”“過去”等時間名詞引入內(nèi)容。
2.轉述式插敘。就是借助作品中的人物敘說進行插敘。常用“據(jù)說”“聽人說”“有人說”等引入。例如《孔乙己》一文,作者用“聽人家背地里談論,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引入插敘了孔乙己的身世和品行。再如《藤野先生》中“這藤野先生,據(jù)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借留級學生之口加深對藤野先生的第一印象,先抑后揚,尺水興波。
3.聯(lián)想式插敘。通過人物的回憶、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動進行插敘。譬如《故鄉(xiāng)》一文中,當母親說起閏土時,“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母親的提示讓我產(chǎn)生了美好的回憶與聯(lián)想。再如《帶上她的眼睛》借用主任的話“你可能已經(jīng)猜到了,她是‘落日六號的領航員”,于是,一切豁然開朗,“我”開始回憶“落日六號”的始末。
這些插敘的表現(xiàn)方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運用。另外,使用插敘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插敘的內(nèi)容應與文章的主要情節(jié)或中心思想密切相關,不能游離主題。
2.插敘的內(nèi)容要適當,不宜過長、過細,不能喧賓奪主。
3.插敘內(nèi)容結束后還應回到原來的敘述線索上,否則就成了倒敘。
4.在插敘開始和結束時,還要注意文章的過渡、照應和銜接,不能有斷裂之感。
總之,運用插敘,須從文章實際出發(fā),巧妙自然,讓文章曲折有致、妙筆生花。
學生例文
回味 郇凌雨
回想起來,已經(jīng)好久沒有回到鄉(xiāng)下的外婆家,吃一頓熱氣騰騰的農(nóng)家飯了。
住在鄉(xiāng)下外婆家的那段時光溫馨又美好:今早跟著外公去水田插苗,明年隨著外婆去打甜棗。站在屋頂上的小伙伴一吆喝,我又一溜煙兒跑到山那頭瞎玩兒去了。玩兒累了,就倒在草坪上睡覺?;氐郊?,揭開大鍋,米飯的香氣撲面而來,甜甜的、糯糯的,爽口極了……
“吃飯了?!眿寢尪酥藦膹N房里走出來,我一看,只有一盤簡單的蛋炒飯?!敖裉焯α耍蜏惡蠝惡习?!”她說。我撇了撇嘴,嘗了一口,太咸了。拿起水杯“咕咚”喝了一口涼水。鼻頭一酸,心里一慟,霎時,外婆的聲音回蕩在耳邊。
“揭鍋吃飯啦!”外婆喊著。我急忙跑到桌邊,眼前一亮:翠綠的爆炒蒜苗,油亮亮的青菜,青綠色帶著汁兒的茼蒿香干,酸辣味的毛豆燒雞,酸甜可口的番茄雞蛋,配上一碗清淡的菠菜豬肝湯和一碟醋泡洋花蘿卜。
我用力一嗅,似乎聞到農(nóng)家飯的味道,可樓上急促的剁菜聲將我拉回現(xiàn)實?!斑诉诉恕诉诉恕蹦锹曇艚舆B不斷,劃破天際,令人煩躁?!皹巧细蓡崮兀∫膊幌胂雱e人!”媽媽埋怨著。我皺了皺眉,一言不發(fā),吃了一點兒炒飯就回房間了。滿腦子都是農(nóng)家飯,滿腦子都是外婆的聲音。
夜?jié)u漸深了,馬路上昏黃的燈光一下子消散了。我的肚子“咕咕”地叫起來。
夢里,我回到了外婆家:外公拿著小飯桌、小板凳,外婆端著一盤盤香氣四溢的農(nóng)家菜,我抓了一大把筷子朝飯桌跑去……我們吃得正香,鄰居朱大娘來了,親切地喊著外婆:“英啊!我給你帶點兒今天剛烙的糖油粑粑?!彼酥缓袎镜酶吒叩纳l(fā)著濃濃芝麻香的糖油粑粑。我立刻丟下筷子向朱大娘跑去,抓起兩大塊就往嘴里送。外公爽朗地笑了,向朱大娘招招手:“一塊兒來吃吧!”見此景,我連忙拖著朱大娘坐下。夕陽的余暉灑在山坡上,像一幅美麗的畫卷。農(nóng)家小院里充滿歡聲笑語,洋溢著黃澄澄的溫馨與幸?!?/p>
我笑了,咂了咂嘴巴,翻個身,又進入了夢鄉(xiāng)。
何時再回鄉(xiāng)下?再嘗那農(nóng)家飯,再品那淳樸的人情味?
教師點評
小作者留心生活,善于從平凡生活中挖掘鮮活的素材,以農(nóng)家飯為線索,道出自己獨特的體悟。文章在對比中頗下功夫:記憶中外婆醇香的農(nóng)家飯對比母親簡單的蛋炒飯,鄉(xiāng)下溫馨和睦的鄰里關系對照城市居民的生疏冷漠。回憶與現(xiàn)實、插敘與順敘銜接緊密,過渡自然,有機融合。文章用詞生動傳神,融情于景,文字頗具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謝麗琴)
琢磨 趙建偉
緊張的學習之余,耳畔總會傳來爺爺挑扁擔的“嘎吱”聲。細思琢磨,覺得那些聲音是陪伴我童年的最走心、最悅耳的音樂。
兒時,每當聽到那遠處傳來的“嘎吱”聲,我就知道爺爺忙完田里的農(nóng)活,背著長長的扁擔回來了。那時的爺爺似乎有著使不完的力量,做什么事都很輕松。
那天,爺爺在家休息。我好奇地打量著他的扁擔:又長又粗的竹竿,兩頭的棱角已被歲月磨平,兩頭各掛著一只大竹桶。爺爺平時用它挑水、挑菜,怎么那么輕松自在呢?兒時的我天真調皮,撿了一粒石子在扁擔上刻了我的大名。爺爺只是笑了笑,什么都沒有說。
后來,我不得不告別爺爺,來到大城市讀書。此時的我對搖滾樂、Rap情有獨鐘,漸漸忘記“嘎吱嘎吱”的聲音,經(jīng)常沉醉在一些流行音樂中。
那年一回老家,我就直奔田野里去找爺爺。站在長堤上,隱隱約約地看到遠處一個黑色的人影向我走來,“嘎吱嘎吱”的聲音越來越清晰……我和爺爺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不知該跟爺爺說什么,只是目不轉睛地看著扁擔,聽著“嘎吱嘎吱”的聲音。我琢磨了許久,那聲音不再像以前那么清脆悅耳,而是沉重了許多。扁擔老了,爺爺老了。
突然,扁擔發(fā)出“啪”的一聲,我嚇了一跳,以為扁擔壞了,原來它太老舊。爺爺老了,挑不動了,他的身板不再那樣硬朗,扁擔也“嘎吱嘎吱”地呻吟著。我趕忙上前幫爺爺挑扁擔,發(fā)現(xiàn)那條扁擔上不僅有我童年淘氣的劃痕,還多了幾條裂縫,但锃亮如故……
現(xiàn)在,每當學習之余,又仿佛聽到“嘎吱嘎吱”的聲音,我停下手中的筆,沉醉在這熟悉的音樂里,沉醉在那往事里。只愿與它攜手,靜靜琢磨它的聲音,琢磨記憶里爺爺?shù)哪印?/p>
教師點評
此文構思巧妙,以扁擔的聲音為軸線,層次清晰地為我們敘寫爺爺與扁擔的故事,展現(xiàn)了自己對扁擔的感情變化:從兒時的好奇到長大后的“主動承擔”,感恩伴隨著成長。中間插敘扁擔的故事,豐富了文章內(nèi)容,與當下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琢磨出扁擔蘊含著悠閑有愛的生活真味,情感表達自然水到渠成。我們不僅要善于發(fā)現(xiàn)事物的變化,更要領悟生活中不變的真情。本文詳略得當、融情于景、情感真摯細膩。結尾點題精當、余味悠長。
(謝麗琴)
懷念 趙怡然
幫奶奶收拾東西時,我從抽屜里翻出一枚精致卻銹跡斑斑的頂針。
當我撫摸它凹凸不平的紋路時,便想起小時候看奶奶縫制衣服的時光。
那時,奶奶總喜歡坐在院子里,她的手上下翻飛——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一會兒向上,一會兒向下,每個動作都嫻熟靈敏。清晨,溫暖的陽光灑在她身上,連手中的線也被染成金色。有時,奶奶會停下來琢磨一會兒,修長纖細的手指懸在半空中,指尖微顫,片刻,又忙碌起來。這時,奶奶發(fā)現(xiàn)我正看著她,她微笑著把已縫好的那部分展示給我看。
有時,我會替奶奶做主選擇線的顏色,或讓奶奶在我的衣服上縫上亮晶晶的扣子。奶奶總是笑著,寵溺地摸著我的頭,愉快地答應。遇到不好縫的地方,奶奶就用頂針頂著有針眼的這頭,用力一推,針線就神奇地穿了過去。奶奶似乎會繡各種圖案,她靈巧自如地編織著我小小的愿望。欣賞著漸漸出現(xiàn)的美麗花紋,興奮的我暗自為奶奶豎起大拇指。
穿上奶奶做的衣服,我總舍不得脫下來。
雖然奶奶縫制的衣服并不能一直穿在身上,但每次摸到衣服上的花紋或圖案時,我就會很安心、內(nèi)心很平靜。我很想知道奶奶的本領是如何練成的。
有時,奶奶會專心擺弄線團,她未必要縫制衣服,皺著眉一直撥弄著它們,嘴里還叨叨著什么。撥弄了好一陣后,她似乎明白了,眉頭舒展開了,露出會心的微笑。
我終于明白:原來,我的那些漂亮衣服都是奶奶細心琢磨的成果。也許對于她來說,辛勤付出,只為我燦爛的笑容。
現(xiàn)在回想起來,奶奶縫制的哪里只是衣服啊,她把整顆心都縫了進去——為了她深愛的小孫女。
撫摸著斑駁的頂針,我浮想聯(lián)翩。那種感覺,恰似奶奶的溫柔。
教師點評
本文開篇設懸念,輕撫銹跡斑斑的頂針陷入回憶,插敘解謎團:懷念與奶奶在一起的溫暖,懷念奶奶精湛的手藝,更懷念奶奶的精雕細琢與拳拳深情。畫面次第展開,抒情水到渠成。全文以頂針為線索,首尾呼應,頗具匠心。
(謝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