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文
(嘉興學院 ,浙江嘉興 314000)
浙江景寧畬族自治縣,即中國僅有的畬族自治縣,成立于1984年,其女性服飾特征顯著,具有濃郁的畬族民俗特色,是現(xiàn)代設計的本土源泉[1]。
關于畬族的鳳凰崇拜可追溯至畬族始祖盤瓠王平番成功,高辛帝便把女兒三公主嫁給了他。三公主的婚服最為耀眼的便是帝后為她準備的鳳冠及珠光寶氣的鳳衣,帝后以此祝福女兒能像祥瑞的鳳凰一樣給畬族人民帶來好運?;楹?,三公主有了自己的女兒,她也把女兒打扮得如同鳳凰般華美,在她的女兒出嫁時,被畬人所崇拜的鳳凰竟銜來鳳凰裝給她做嫁衣。只有在隆重的場合,畬族女性才會鄭重地穿著鳳凰裝;全身佩掛銀飾,走起路來發(fā)出悅耳的聲響,象征鳳凰之鳴囀;頭頂盤有用紅頭繩扎起的長辮梳髻,象征鳳凰之首。主服,含圍裙,多以五彩繽紛的花卉圖案裝飾,顏色以紅、黃、金銀為主,象征鳳凰的頸項、身體、羽毛。扎系于后腰際的金色條帶隨風飄舞,象征鳳凰之尾?;楹笈云毡轭^戴“鳳冠”。其結構為內(nèi)以細竹做襯、外以紅布包裹,下以綾帶飛舞,冠以銀牌以飾。
畬族女性重視女紅技藝的表現(xiàn)與傳承,女性服飾上刺繡紋樣隨處可見,如領面、袖子、門襟、肚兜、圍裙、鞋飾、帽子、荷包等,除此之外,在枕套、帳簾等生活用品中也有刺繡紋樣的大量運用。畬族刺繡色彩上常取對比色,故而視覺上鮮艷、明朗?;y題材多為生活中常見的鳥類及花朵,諸如鳳凰、喜鵲、牡丹、桃花、梅花、蓮花、蘭花等,另有柳條、萬字、浮龍、云朵等[2]。這些刺繡紋樣大多出自畬族土生土長的女性之手,具有鮮明的浙江地方少數(shù)民族特色。
畬族女性最初制作服飾,并加以刺繡進行裝飾,完全為了自用。她們靈活運用自然界中的藝術情感,將林間鳥雀、山中花草、空中云彩、雨后彩虹等原滋原味的畬族刺繡服飾自然拙樸、靈動鮮活、自由奔放地繡制出來。刺繡技法除了線繡外,帶繡及織繡結合都具有自身特色。由于刺繡圖案在服飾上的應用使得畬族服飾花團錦簇、錦上添花,民族藝術特色美感得到提升[3-5]。
畬族女性從小接受的女紅教育,即5、6歲時接受的服飾規(guī)訓,為織帶,即畬族彩帶。這一技藝一直以母授女學的形式傳習至今。其工藝流程分為5個步驟,分別為備紗、整經(jīng)、提綜、織紋、收口。其歷史悠久,工藝精湛,用途多樣。畬族彩帶是畬族服飾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可做主服之裝飾,另外,其實用功能不容忽視,如用作腰帶、背帶等。
畬族彩帶是本民族公認的定情信物。彩帶的制作工藝精致,代表的是畬族女性的心靈手巧[6]。 在畬族婚俗中,男女雙方定親時,男方聘禮無嚴格規(guī)定,但女方回禮時必須有姑娘親手織的彩帶。畬族女性送給情人的定情信物多為自織彩帶,以此體現(xiàn)自身的心靈手巧和情誼深厚。
畬族女性在服飾審美上追求濃重厚實的色彩感。故黑色和藍色成為畬族服飾中的主旋律。具有凝重深沉、樸實醇厚的特點。畬族服飾是在黑、藍主旋律基礎上,加之純度、色相相對飽和的艷麗頭巾、圍腰、邊飾等加以點綴,整體色彩沉穩(wěn)中不失活躍[7]。
畬族服飾以黑、藍為基調(diào)的根源,可追溯至其祖先的居住環(huán)境,畬族世居山林,以自給自足方式生存。據(jù)史料載,畬民植苧麻,擅苧業(yè),織布機自然成為每家每戶的必需品。畬族女子自小便學習織造麻布,以供應一家人一年所需服飾面料,苧麻布質(zhì)結實,耐磨性強,穿時染成青、藍色,不僅美觀,還耐臟,符合艱苦的生活條件,故而形成傳統(tǒng)技藝和習慣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