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來存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事漸漸地被遺忘了,有些事卻在你的記憶中生了根似的,想去也去不掉,如同一幅畫永遠定格在你的大腦里。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色和標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難以忘卻的人和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極其特殊,所以難以忘懷的人和事就特別多。
開會
文化大革命創(chuàng)造了一種文化,就是為革命甘愿犧牲一切,寧可為公前進一步死,也不可為私后退半步生,把這叫靈魂深處鬧革命。靈魂深處鬧革命,就得觸及靈魂,而觸及靈魂的方法就是開會。所以,干部工作重點自然是開會;工人、農(nóng)民晚上的重要任務(wù)同樣是開會,開會是那時的常態(tài)。開會形式有大會,有小會,有批判會,有斗私會,有工作安排會,也有務(wù)虛會(即學(xué)習(xí)會)。重要的會往往采用廣播會,從縣里直達家家戶戶。會議有長有短,有半小時的,有幾小時的,有幾天幾夜的,半月二十天的也有。有時晚上開到白天,有時白天開到晚上,這全由主持人和形勢任務(wù)而定。開會的內(nèi)容主要是時政和學(xué)習(xí)最高指示。時政是國內(nèi)講了講國際,國內(nèi)是先中央、后省市,再到縣區(qū)和公社,文件是一個不拉的學(xué)習(xí),內(nèi)容大致相同;國際是放眼全球,亞洲、歐洲、非洲到拉丁美洲,全在學(xué)習(xí)討論之列。當領(lǐng)袖發(fā)布最高指示時,全國一片沸騰,人們從機關(guān)、學(xué)校、工廠走向街頭,敲鑼打鼓、敲盆打碗進行宣傳,農(nóng)民要從田野聚到大喇叭下聽廣播。那時要求人們要有胸懷全世界的思想境界,隨時為解放全人類而獻身。開會時,念文件和報紙的人激情昂揚,聽的人卻各不相同。一種人是躍躍欲試、激情澎湃,口號喊得震天響,一副救世主的樣子,傳統(tǒng)的東西都在他批判和打倒之列,好像他是最革命的。多數(shù)人在開會時表現(xiàn)得昏昏欲睡,隨大流而已,聽報告閉目養(yǎng)神,喊口號不大不小,舉胳膊不緊不慢,不做過頭事,不說過頭話,人云亦云。還有一種人往往是聽得認真,看得清楚,揣個明白裝個糊涂,多余不說半句,一說到敏感話題,不是一問三不知,就是閃爍其詞,讓你認為沒有主見,其實他是“難得糊涂”,什么事糊涂,什么事不糊涂,什么時糊涂,什么時不糊涂,這絕對取決于他不糊涂的程度。開會從什么時起成了工作,很難說清,但開會已是一種道,道可道,非常道。開會不能不發(fā)言,發(fā)言不能有內(nèi)容,如果你發(fā)言有內(nèi)容,最好還是不發(fā)言。開會的目的是尋找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個方法還是開會。所以你要有開會之功、開會之能,不但要坐得住,還要沉得住,不驕不躁、不溫不火,時時刻刻視開會為己任。
擔擔匠
賣貨郎在老家被稱為擔擔匠。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nóng)村經(jīng)常能看到擔擔匠的身影。夏天他們頭戴草帽,腳登布鞋,上衣為無袖褂,褲子卷在小腿間;冬天則頭戴氈帽,一身棉衣棉褲棉鞋;春秋多為灰衣灰褲和膠鞋;一年四季肩上擔著兩只箱子,脖子上圍著一條毛巾,手里提著一個撥浪鼓,晃晃悠悠奔走在鄉(xiāng)間小道上。
一進村,擔擔匠馬上來了精神,將撥浪鼓一搖,亮出渾厚嗓音,喊道:“賣--貨--唻,賣--貨--唻!”撥浪鼓聲和叫賣聲此起彼伏,一會屁股后就跟上來一群碎腦娃娃。到村中心后,找一個寬敞地方,放下?lián)樱闷鹈聿敛梁?,拍拍塵土,打開箱子,亮出貨物,抓一些糖果,給每個孩子一顆。這時孩子們拿著糖果,跑回自家去督促母親買東西。不一會兒,女人們不緊不慢從四面八方走向擔擔匠所在地。一般來講,買賣雙方都比較熟悉,一陣寒暄之后,女人們就問道:“帶什么稀罕貨了?”擔擔匠不慌不忙開始介紹:“有針有線有頂針,能描龍來能繡鳳,珍珠瑪瑙漢白玉,煙嘴花鏡吃奶瓶,鋼筆鉛筆文具盒,姑娘喜歡的小花布,生活用品樣樣有,任你挑來任你選?!彪S后則是一番討價還價,當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后,買賣雙方還會說幾句太貴和太便宜的話。
期間,熱心的人家會給擔擔匠送來熱水喝,到了吃飯時,人們當然要給擔擔匠吃飯,飯后擔擔匠要給主人家留點小貨,以謝請吃之情。擔擔匠臨走時,也會詢問村民還需要什么貨,村民將其想買而未買到的貨讓擔擔匠記下,以便下次來時帶上。
在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僻遠的時代,鄉(xiāng)村擔擔匠這個流動貨棧,既方便了百姓,又使百姓了解了外面的世界,那是一抹淡淡鄉(xiāng)韻,一抹不可少的鄉(xiāng)景。回蕩在山野村莊的叫賣聲,寄托著鄉(xiāng)民對美好生活和外部世界的向往。
擔擔匠作為特定時期鄉(xiāng)間一道靚麗風景,雖已悄然退出歷史舞臺,但他曾經(jīng)給鄉(xiāng)間質(zhì)樸的生活注入特別的活氣,令人難以忘懷。
票證
上世紀中葉,中國是一個“吃飯要交飯票、穿衣要有布票、所需用品都得有票”的時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票證”時代,人們的生活都得遵循票證制度。方寸票證看著樸實無華,卻蘊藏著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文化、藝術(shù)的深刻內(nèi)涵,它濃縮了那段艱苦歲月,凝結(jié)了中國特色的生命芬芳,也是一支彌漫著如煙歲月的牧歌,寫滿了苦樂年華的音符。
那時人們購物不光要有錢,還得有票證,票證遍布生活的方方面面。糧票、油票、肉票、布票、糖票、煙票、魚票、蛋票、煤票、肥皂票、火柴票等等,真可謂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總之,你需要什么就要有什么票證。在這眾多的票證中,糧票當屬是最重要的一種,其種類數(shù)量堪稱世界之最。除有全國各省糧票外,中國2500個市縣都發(fā)放了糧票,還有一些大企業(yè)、學(xué)校、部隊也發(fā)了糧票。沒有錢可以借,沒有糧票怎么借?因為每個人都是定量的,糧票雖然是一種無價證券,但在某些年份、某些時候比人民幣還堅挺。你出市得換成省糧票,你出省得換成全國糧票,換全國糧票得按介紹所示出差天數(shù)計數(shù),不可以隨便換取,誰手里有多余全國糧票,那是讓人羨慕的。糧票雖是計劃經(jīng)濟的產(chǎn)物,但它在消除特權(quán)和保障供給方面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你官再大、錢再多,沒有糧票是買不到多余糧食的,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當時人們想要買到肉,不僅需要錢,更得有肉票。人們到食品公司肉店希望買到的是肥肉,而不是今天我們希望的瘦肉。肉店上午經(jīng)常排著長長的隊,每個人希望輪到自己時能遇到肥肉,誰買到肥肉被視為有馬仗、有本事,會引來人們羨慕不已的目光。逢年過節(jié),能在肉店買到豬羊牛的頭蹄下水,則更讓人羨慕不已。領(lǐng)導(dǎo)憑證可買到一副頭蹄下水,工作人員為了避免出錯,便給豬頭上貼個紙條,寫上張縣長、李書記、王局長、趙主任等字樣,一時被傳為笑話,成了人們茶余飯后的笑料。當時,賣肉是令人羨慕的職業(yè),很多人都會與其套近乎,自然賣肉的人便也牛哄哄的。聽朋友說過一個關(guān)于買肉引發(fā)全縣轟動的事件:一名教師去食品公司買肉,賣肉的調(diào)侃說,窮教師還想吃個肉!該教師不堪其辱,拂袖而去,將此事報告校長,引發(fā)全校教師的憤怒。校長決定把在校食品公司職工子弟全部打發(fā)回家,并說:“賣肉人家的孩子還上什么學(xué)?回去幫大人賣肉去!”此事件驚動了縣上領(lǐng)導(dǎo),將校長和經(jīng)理召集到一起進行了批評,雙方作了自我檢討,供肉的繼續(xù)供,上學(xué)的繼續(xù)上。
票證作為特定時期的的生活主角,唱完最后一個音符后,悄悄走下歷史舞臺,但是它演繹出的酸甜苦辣清唱劇,仍然散發(fā)出泥土的清香,它指揮的鍋碗瓢盆奏鳴曲仍然是那樣的回味悠長。
今天,面對票證,仍令我有一種憂傷的親切感,我將它們視為珍寶,四處尋覓,加以珍藏。
知青
公元1969年2月,家鄉(xiāng)延川縣突然來了一大批北京知識青年,他們響應(yīng)偉大領(lǐng)袖“農(nóng)村是個廣闊天地,到那里去大有作為”的號召,從首都北京來到革命老區(qū)延川插隊,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
縣里當時考慮到北京知識青年的實際情況,盡量將他們分配到交通相對方便、生活相對好的村莊,然后由所在村派人趕著毛驢車到縣城接回知青。北京知青的到來給所在村及全縣帶來很大轟動。沒有分到知青的村子的青年一是找借口往有知青的村子跑,二是趕集時追著北京知青看,回村后講知青如何說話、如何穿戴云云。山村因知青到來一下子熱鬧了許多,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著深刻變化。引起本地青年好奇與追隨的首先是知青們的穿戴。北京知青來時大多數(shù)穿的是藍色制服,可在當時本地青年眼中卻是一種驚艷,覺得他們衣服是那么干凈、合體、時尚,而且衣服上還散發(fā)出一股淡淡的皂香味。隨著時間推移,他們勞動之后,衣服破爛,衣褲的肘膝股部位補丁打成一圈圈的,既實用又好看,對本地青年男女心理沖擊很大,他們紛紛將自己家里衣料拿到集市上裁縫店做成制服,衣服破了也效仿北京知青,將補丁也打成圓圈狀。光景好的家庭陸續(xù)買回縫紉機,一改當時本地人穿大襠褲和掩襟衣的歷史。其次是說話,知青們京腔京調(diào)和抑揚頓挫的聲音,在本地青年聽來是那么悅耳,那么動聽,覺得他們的聲音絕對比縣廣播員聲音好聽,就連他們罵人的腔調(diào)也覺得有那么幾分洋氣,一些青年受其影響,說話時自覺與不自覺中帶了那么點京味。再次是他們的知識深深震撼著本地青年的內(nèi)心,年輕人之間溝通還是快,很快相互就熟了,一到晚上本地青年就往北京知青住地跑,聽他們吹拉彈唱,聽他們講故事、侃大山,從那里知道了很多他們從未聽過的人和事。識字的本地人還會借知青的書看,外邊的世界深深吸引著他們,進一步堅定了青年人想走出去的愿望和老年人供孩子們上學(xué)的決心。還有知青獨立思考的思想,同樣對本地青年影響很大。對時局和上級領(lǐng)導(dǎo),北京知青敢說不,敢提出自己的看法,用他們的知識和行為改變和影響著農(nóng)村。特別是對待戀愛問題,他們則更獨立、更坦然,深深改變了當?shù)厍嗄甑膽賽塾^,當?shù)厍嗄曛鸩綌[脫“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婚姻觀,實現(xiàn)了自由戀愛。
當然,北京知青來到農(nóng)村,面臨著生活和體力勞動的考驗。北京這些嬌娃,面對的是一無電、二無自來水的小山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雖然他們有滿腔熱情,但面對如此艱苦環(huán)境,自然還是顯得手足無措。他們來時是春節(jié)前,是隊里派人給他們做飯,春節(jié)過后,知青們自己開灶做飯。當時陜北飯主要是吃主糧,蒸饃搟面必須會,對知青來說是一個全新課題,只能請當?shù)厝私趟麄兒兔?、發(fā)酵、打堿、蒸饃。一開始因沒有經(jīng)驗,不會打算著吃,往往前半個月放開吃,后半個月不夠吃,當?shù)厝丝丛谘劾锛痹谛纳?,都說他們不會過光景遭罪了。他們在生活上還面臨更多的問題,農(nóng)村都是用牲口來推磨磙米,這對知青來說又是一個難題,他們只好央求村里婦女換工推磨磙米。干農(nóng)活對知青來說既是體力、耐力的考驗,也是一個技術(shù)的考驗。延川農(nóng)村自然條件差,出門得上山,干活得爬坡,一切農(nóng)活都靠人畜來完成。特別是春天開荒、夏天收麥,都是要靠人來干,是非常重的活,本地干活把式都難以承受,對知青來說是非??嗟氖?。別說干活,就是走一天、曬一天都讓人難以忍耐。他們要用稚嫩身板抗衡高原千古洪荒之力,其艱苦困難程度可想而知,其生活是多么憋屈煎熬。面對繁重的體力勞動,知青們沒有退縮,頂烈日,面對黃土背朝天,一滴汗水甩八瓣;戰(zhàn)嚴寒,揮锨推車修梯田,渾身上下冒熱汗。知青在勞動中煎熬,在苦難中歷練,一年下來基本掌握了一般性農(nóng)活干法;兩年下來,和本地青年沒有多大區(qū)別;三年下來,學(xué)會了各套農(nóng)活,知道應(yīng)天道、勤地道、順民意,懂得了只要和群眾一條心,再大的困難也能扛下來。知青在勞動中超越了自我,農(nóng)村使他們實現(xiàn)了從幼稚到成熟的歷練。
在生命怒放的季節(jié),知青們經(jīng)歷了風雨的洗禮之后,身上少了許多浮躁,多了幾分沉穩(wěn)、幾分干練、幾分睿智。幾年后他們陸續(xù)被錄用到各行各業(yè),有的進了工廠,有的當了兵,有的上了大學(xué),有的當了干部,有的做了老板,有的走上領(lǐng)導(dǎo)崗位,只有極少數(shù)人至今留在當?shù)?。不管他們走到哪里,在他們身上已?jīng)深深打上陜北人吃苦耐勞、堅毅不屈的烙印。有位知青說,他的根在黃土地,魂在陜北,生活過的小村莊是魂牽夢縈的地方?,F(xiàn)在不時能聽到某村知青回村了,村里人敲鑼打鼓,扭著秧歌歡迎,殺豬宰羊款待,那種濃濃親情讓人動容。
從歷史的角度看,知青對故鄉(xiāng)的影響是長久的、深遠的,今天人們談起當年北京知青仍是津津樂道。對他們的故事口口相傳,對他們的感情深藏心懷,對他們的文化知識點贊有加。很多人認為延川重視教育,成為文化強縣,有那么多人寫書立言,都和當年知青有著密切關(guān)系,足見其影響深刻。北京知青把延川文化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趕集
我第一次趕集,是小時候跟著大人到延長縣交口鎮(zhèn)上。
交口鎮(zhèn)位于延長縣和延川縣交界地,集市在當時是很熱鬧的。交口鎮(zhèn)距離我村四十里,來回有八十里路程。趕集自然是早去晚歸,冬天則是頂著星月出門,披著星月回來。
記得天還不亮,母親就叫醒我,吃飯后,村里趕集的人都在村口集合,大人都背著自家編好的席子。此時,天上的星星還很稠,我們走了五里路天才亮。一路上越走人越多,快到交口鎮(zhèn)時,人已排成長長的隊了。趕集對農(nóng)村人來說是一項重要事,男女老少都比平時要穿的新,要穿的凈。通過穿衣也能看出這家人的光景好壞。
一進交口鎮(zhèn),集市已熱鬧非凡了。街的入口處,鐵匠爐里的火在風箱的作用下,吐著長長的呼呼響的火焰,叮叮當當?shù)拇蜩F聲和刺鼻的煤炭味彌漫在集市上空。供銷社和私人營業(yè)鋪已是人頭攢動,擠得水泄不通。再往里走是一個看戲的場地,一邊擺滿農(nóng)副產(chǎn)品,小麥、小米、玉米、豆類、紅薯、洋芋、蔥蒜、辣椒等陜北農(nóng)產(chǎn)品應(yīng)有盡有。接著是席攤,交口鎮(zhèn)周圍少數(shù)村會編席子,我們村就屬這少數(shù)之列,而且編的席子又很有名。當村里人將席子放下擺好后,馬上圍上來很多需要席的人??春孟螅藗兞闷鹕弦伦蠼腔蛎撓骂^上的毛巾,雙方用手在衣角下或毛巾下開始捏碼子,通過雙方不斷討價還價后,意見一致,買賣就成交了。當雙方意見不能一致時,第三者(雙方認可的德高者或牙子)分別再和雙方捏碼子,一般情況下雙方會同意第三者意見的。離席攤不遠處則是牲口交易地,很多牛、馬、羊、豬都在那里進行交易。我懷著好奇之心,東瞅瞅西望望,不長的街上跑了幾個來回,才回到賣席攤上。
當席子賣完后,我隨大人到食堂吃飯。食堂里吃飯的人很多,但飯菜很簡單,就是燴菜和饃,而饃大多是自己家里帶的。坐定后,因今天大家生意都好,每人要了一碗肉燴菜和一碗開水(免費),拿出自己帶的饃,等著燴菜。隨著一股股香味飄入鼻子,立刻勾起人的饑餓感,肚子也發(fā)出咕咕聲,不時站起來看著自己的菜是否上來。一會,隨著端菜人吆喝,香噴噴的燴菜送到我們面前。其實燴菜就是粉條、白菜、蘿卜,再放了兩塊豬肉而已,卻給我的胃留下極其難忘的記憶。多年后,再到那里吃燴菜,怎么也吃不出當年的味道來了。
吃完飯,我們又買了一些年貨,踏著月色走在回家的路上。大人們說著當天的生意,我的腦海里出現(xiàn)的卻是鐵匠鋪的爐火,熱鬧的人群,特別是那碗特香特好吃的燴菜,怎么也揮之不去。
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了,集市也沒有了往日的生機,交易什么,不交易什么,全由當?shù)卣疀Q定。記得當年鄰村一位賣豬肉的被市管會人追著跑了五里路,豬肉被沒收了,還挨了一頓批評教育,回來后氣得大病了一場。文革初期,百姓趕集半路上被學(xué)校的紅小兵擋住,要求背毛主席語錄,背不下來就不讓趕集,急得一些上了年紀的人直說學(xué)生好話,一些婦女直掉眼淚。我現(xiàn)在都記得很清楚,當時擋住一個賣秸節(jié)(高粱稈最末梢的一節(jié),用來做鍋蓋用)的婦女,因背不下毛主席語錄,紅小兵不讓走,拉扯中秸節(jié)撒下一地,急得坐在地上大哭起來。一位趕集的老太太,不會背語錄,紅小兵就給其教個簡單的:“團結(jié)緊張,嚴肅活潑”。不料老太太一念就是“團子殼殼,鹽辣缽缽”(團子就是窩窩頭,缽缽就是盛調(diào)料的瓷器),氣得紅小兵沒辦法,只好放行。還有一件事,記憶深刻,紅小兵讓趕集老漢背語錄,他把“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背成“千萬不要牢記階級斗爭”。這下不得了,紅小兵揪住老漢不放,拉到老師跟前。老師也不敢馬虎,找到校長,校長嘿嘿一笑,說:“算了,他是個老貧農(nóng),忠于毛主席著咧,放了他吧?!边@事才算過去了。隨后,百姓趕集,看見學(xué)生,背不下語錄的只能繞道走。今天看來可笑,當時就是那樣。
好在改革開放后,集市又恢復(fù)它往日的生機,不斷指揮著百姓鍋碗瓢盆的交響,演繹出一股股豐富多彩的鄉(xiāng)韻鄉(xiāng)味。
露天電影
小時候,能看上一次電影,是特別高興的事。對于我們十幾歲的人來講,和過年一樣的高興。在那個娛樂極度貧乏的年代,山村放映一次電影,無疑是一場精神和視覺的盛宴。
每當聽到鄰村或本村要來放電影,人們便整天沉浸在幸福之中。此時話也多了,心情也好了,干起活來也特別的有勁,精明的隊長往往將任務(wù)加大,說干完活就看電影去!隨著眾人一聲好,人們干勁猛增,很快就完成了任務(wù),提前回家吃過飯看電影。
農(nóng)村放電影都在露天,一般在寬敞之地或在學(xué)校的操場上,栽上兩根平行的桿子,桿子的兩頭將銀幕兩角掛起,銀幕下角和對應(yīng)的桿子綁住。銀幕前擺上一定數(shù)量的凳子,凳子不夠就擺些石頭和椽棒。在適當距離安上放映機,旁邊再放個小發(fā)電機(當時農(nóng)村沒有電),這種發(fā)電機要人用腳踏來發(fā)電。天黑后,本村和鄰村人陸續(xù)到了放電影處,等待放映。在人們焦急的等待中,放映員不慌不忙從窯洞里走出來,開始發(fā)電。這時一道白光從放映機射向銀幕,人們也從喧鬧中安靜下來,沒有座位的站在后邊,還有的坐在周圍樹上或腦畔上。當放映員說到電影馬上開始,請大家坐好,不要大聲喧嘩,帶孩子的要照顧好孩子后,隨著音樂聲起,銀幕上“八一”二字放著閃閃光芒出現(xiàn)在人們視野。當時放的電影主要是戰(zhàn)斗片,也有一段時間放的是樣板戲,后來在正片前還要放一些新聞紀錄片。人們的情緒隨著電影的內(nèi)容變化而變化,農(nóng)村人對情緒也不怎控制,或贊譽,或怒斥,或哭或笑,都大聲地表現(xiàn)出來。當銀幕上再次出現(xiàn)了白光,人們開始大聲叫自家孩子,外村前來看電影的人,要召集起所有的來人,才踏上回村的路,一路上講的全是電影內(nèi)容,有時對故事情節(jié)講述不一致,還會引起爭執(zhí),甚至打賭,再看時論輸贏。
那時年輕,身體自然好,即使累了,兩袋煙的功夫,就能緩過勁來。白天勞動一天,晚上看電影,跑它十里八里根本不當一回事。一部電影往往要看四五回,只要在周圍村放電影就都去看。幾回后,電影內(nèi)容和情節(jié)都能記下來,插曲也是先哼后唱,聽幾回,雖然音不是很準,但歌詞準能唱出來。心情好時哼著唱著,感到很是享受。電影中的英雄人物自然是我們年輕人心中的最愛和偶像,對英雄有一種朝圣般的敬畏,還有生不逢時的遺憾,如果有戰(zhàn)爭自己一定要當戰(zhàn)斗英雄。再后一點,有些點到為止的男女愛情鏡頭,人們看得騷動,看得驚心,看得沉醉。愛情這杯酒,誰喝都得醉,沒有什么可以阻擋。
露天電影是那個時代最為繽紛多彩的娛樂,是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
今天,電視已走進尋常人家,看電影,看新聞,已是足不出戶,但卻沒有當年看露天電影的激情與氛圍,現(xiàn)在想起來,那真是一種無法言喻的溫馨和美妙。
嘮嘮叨叨說了這些,都是對青春歲月的懷念,對那段歷史的釋懷而已。
責任編輯:馬小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