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振華 管涌博 卞勇 湖北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中心
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每一個行業(yè)都有自己行業(yè)的技巧,當然新聞采訪這一行業(yè)也不例外。新聞采訪看似簡單,只要動動嘴就可以了,實際上是對記者綜合素質(zhì)的考驗。記者需要在采訪時掌握好時間、節(jié)奏,同時要隨機應變,摸查被采訪者的心。這個時候,掌握新聞采訪這一技巧對于記者來說就變得至關重要。但是在如今快節(jié)奏的都市生活中,人們真正休閑的時間越來越碎片化,很少有人能夠靜下心來拿起報紙慢慢閱讀。這就意味著新聞記者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技巧,去適應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
新聞采訪的定義是記者在對被采訪者進行觀察、問答、記錄、思考等行為。作為新聞傳播的開始,新聞采訪對素材的提取和整理完全不同于文學創(chuàng)作,展現(xiàn)了新聞工作者這一職業(yè)的本質(zhì)特征。新聞采訪主要面對的就是錯綜復雜的客觀現(xiàn)實,需要記者能夠具有足夠的敏感性,從中找到新聞角度,并進行實地調(diào)查、研究。同時在實踐工作中,記者要具有很高的臨場應變能力,突破重重障礙,最終獲得有價值的新聞。記者進行新聞采訪的方式主要有默記、筆錄、攝影及錄音、錄像等幾種方式,同時采訪活動也是多種多樣,主要有個別采訪、集體采訪、交叉采訪、分段采訪、巡回采訪、隱性采訪等幾種活動。
第一、在正式采訪前做好準備工作。古人有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百勝?!彪m然記者不是要與被采訪進行口舌之爭,但是確實是要進行一場困難的戰(zhàn)斗,這個戰(zhàn)斗是記者要在采訪過程中迅速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并進行挖掘、引導等工作。因此,記者必須要做好充足的準備,不然在采訪現(xiàn)場很容易陷入尷尬的境地,最終一無所獲。另一方面,是出于對被采訪者的考慮。沒有人愿意在短短一個小時內(nèi)對一個陌生人去說掏心掏肺的話,這個時候就需要記者對被采訪者有著足夠的了解,能夠順利的開始一個話題,并慢慢深入,從而為自己的工作爭取更多的信息。
第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一般記者進行采訪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要提取足夠多的信息就需要記者提出有針對性的、科學的合理的問題。記者在進行采訪時可以進行直接發(fā)問,但是在提出問題時一定要注意從多個角度出發(fā),切忌問題的單一性。在實際情況中,出于對各種情況的考慮,我們不可以直接提出問題,這個時候記者需要從旁提問,并進行引導,最終間接得到自己想要知道的結(jié)果。不管是直接的問題還是間接的問題,記者在進行提問時一定要遵守以下兩個原則。首先問問題的態(tài)度要謙虛,沒有人愿意和傲慢無理的人聊天。其次,提出的問題一定要是具體的。如果提出的問題過于籠統(tǒng)或者說是概念化,接受采訪的人很難做出相應的回答,這個時候毫無疑問采訪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第三、善于觀察,注意采訪細節(jié)。記者在開展新聞采訪的實際工作中,要對被采訪者進行全面地觀察。記者不僅是觀察被采訪人的回答,還要注意對方的面部表情甚至是肢體語言等。要細節(jié)決定人生,細節(jié)絕對是我們所不能忽視的。尤其是對于記者這一行業(yè),在進行采訪的時候,時間、條件十分有限。記者必須要抓住所有有價值的信息,有時候這個信息的傳遞并不是通過語言,而是一個微小的動作。有時候是一個眼神、一個手勢等等,這些都是記者在采訪時不能忽視的細節(jié)。所謂察言觀色四個字并不是讓你一直盯著對方像做生物實驗一樣,而是對于一些細節(jié)的把握、研究和理解。只有對細節(jié)把握好,才能夠真真正正的做到察言觀色。這樣,記者才能夠把控好采訪的氛圍,同時照顧好被采訪人的情緒,最終讓工作順順利利地結(jié)束。
總而言之,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把握好新聞采訪的技巧是十分關鍵的。尤其是對于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當下社會,新聞媒體行業(yè)競爭激烈,從事新聞工作者行業(yè)的人數(shù)也逐年上升,對于新聞工作者的綜合素質(zh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聞工作者在實際的工作中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yè)素養(yǎng),在進入采訪前做充足的準備,進行采訪時能夠提出有價值的信息,并且在采訪工作中真正的做到察言觀色。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能力,從而在競爭中始終處于不敗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