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
幾米說:“盡管這個世界漏洞百出,但真的不用擔心,每個漏洞都會找到一個補洞的人?!苯處?,極有可能就是一個“補洞”的人。但是,偏偏,也正是教師,極有可能在挖洞,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孩子的心田中“挖洞”,隨之,教育的漏洞也就愈來愈大,而身在其中的孩子,就有可能“長得歪歪斜斜”,長著長著就成了“贗品”。
“二十四番花信風”,菊花選擇在秋天開放,自有它的生長規(guī)律和成長天性。每一個小孩也有自己成長的“花期”,有獨屬于自己的行走方式和軌道。如果,我們非要按照成人的標準或期望去試圖改變孩子們的“花期”;如果,成人總是強迫孩子們踏進事先規(guī)定好的軌道;如果,成人偏執(zhí)于自己的觀念,讓所有的魚都必須適應養(yǎng)魚者提供的“水”環(huán)境,那么,我們就不是一個好的“補洞者”。
比如,總有人認為移民區(qū)的孩子大多來自于貧困山區(qū),可能帶有自身的愚昧,可能衛(wèi)生習慣不好,可能學習習慣不好,甚至可能是一個小偷小摸者;總有人認為“下山入川”生態(tài)移民的子女可能天生有“瑕疵”,再怎么精雕細刻也“成不了人”。于是,對他們橫挑鼻子豎挑眼,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以至于動輒責罵,甚至直接放棄。久而久之,陰霾或污水就會趁機蔓延至干凈的校園,侵襲孩子們純潔的心靈。
確實,我們在不自覺地“挖洞”——不只是肢體語言上的,更是心靈里的、精神上的;我們常常不自覺地自設(shè)壁壘和鴻溝,仿佛一道小溪,自絕于江河。當偏見、狹隘、暫時的“風景”遮蔽我們之時,“漏洞”產(chǎn)生了,而且在孩子們的心中逐漸“擴大”。于是,我們便面臨著一個重要的任務——做一個真正的,有益于孩子能力發(fā)展、思維發(fā)展、身心發(fā)展的“補洞者”。
好的補洞者,即使在“極度復雜”和“混亂不堪”中,也能做到在具體而多元的情境中去理解孩子。比如看到某個學生上課伏在桌子上睡覺時,就應該想到昨天可能是因為“下山入川”而幫助父母親建造新的家園而沒有睡好;又或者,當一個孩子沒有按時完成家庭作業(yè)時,作為他的教師,就應該想到他在新家中沒有照明的情況下完成作業(yè)的艱難。作為移民區(qū)子女的教師,即使在不知道孩子們?yōu)榱耸裁炊皹O其糟糕”的情況下,也要切記露西爾的那句話:“每一雙注視你的眼睛,都可能經(jīng)歷過許多你無法承受的苦難?!?/p>
如何“補洞”?關(guān)鍵就在于教師首先要擦亮自己的眼睛。特別是移民區(qū)教師,應該對來自不同山區(qū)的孩子們有更多細微的體察,對孩子們的學習困境和生活困境有更深刻的同情,盡可能在教育教學中展示更多的人生可能性。對于教師來說,需要不斷去努力的或許正在于此:學會在這個復雜而多元的時代不輕易地“盲目”和“失聰”;避免以機械、冷漠的態(tài)度把學生劃分為“移民”和“非移民”兩個陣營;避免把孩子們的“糟糕”全部歸結(jié)于“移民”——這兩個字背的鍋,已經(jīng)太多了。
好的“補洞者”應該習慣于多角度思維,能在“無聲處聽到驚雷”,能夠運用更多的源源不斷的生命活水輪耕換種,能夠恰如其分且游刃有余地去滋養(yǎng)和鍛造不同的孩子。不斷地遠離偏見,不斷地拓展看人論事的視域,不斷地開啟“洞悉、寬容和悲憫之眼”,這也是素質(zhì)教育的要義,是做好“補洞者”最重要的視點之一。
注:本文為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課題立項號:GS【2017】GHB1240)“下山入川生態(tài)移民子女的生存狀況與教育現(xiàn)狀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系列論文之一。
(作者單位:甘肅省古浪縣西靖陽光初級中學,武威,733103)
編輯 /衛(wèi) 虹 終校 / 趙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