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月
“數字鴻溝”這一概念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主要是指:不同群體因為接觸數字通訊技術的機會不同,且使用者的水平的差異的信息獲取不平衡而導致的社會權利和發(fā)展機會的不平衡,且這個趨勢正在擴大。其實,N.Katzmn早在1974年就提出了的“信息溝”(Information gap),主要觀點包括:1.傳播技術的升級更新會給整個社會帶來大量的信息流通和信息獲?。?.新的傳播技術并不是給所有人帶來的是平等的效果;3.先掌握電腦技術或信息富裕階層有比其他人更早獲得信息的優(yōu)勢;4.媒介技術更新?lián)Q代的速度越來越快,“老溝”和“新溝”的問題交錯復雜[1]。在此基礎上,國際傳播通訊技術日趨成熟的信息世界,如何有效縮小“數字鴻溝”,顯得格外重要。
在全球劃分的角度來看,數字鴻溝主要是被用來描述貧富國家之間的信息獲取方式/速度和信息利用的差距?,F今,在國際信息競爭中,數字鴻溝的作用變得更加復雜。從全球角度可劃分為三類關鍵成員:聯(lián)合國(UN),ICTs產品生產國和ICTs產品消費國家。
聯(lián)合國作為促進國際合作的政府間組織,有義務去平衡數字發(fā)展和確保國際交流的順利發(fā)展。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UNDP)在中國已經運行了一個250萬美元的計劃來促進中國農村地區(qū)的互聯(lián)網接入。
那些ICTs生產國,如擁有既得利益的美國和英國,利用這些先進技術去提高國內信息發(fā)展并且同時也出售給那些ICTs消費國。對于他們來說,保留國內國際網絡服務和關鍵技術以及和ICTs消費國的數字鴻溝有利于ICTs生產國的經濟持續(xù)增長??紤]到數字鴻溝的這一面,發(fā)展中國家開始挑戰(zhàn)他們的統(tǒng)治地位。
新的政治經濟組織形式的出現,繞過和擴大了傳統(tǒng)大眾傳媒,看似縮小了數字鴻溝,這源自于發(fā)展中國家的后發(fā)優(yōu)勢。作為全球最大的ICT市場,中國的崛起似乎支持這一說法,但迅速的適應最新的ICTs技術需要雄厚的經濟實力職稱,所以這并不適合大多數發(fā)展中國家[3]。許多貧困或不發(fā)達國家都表示如果不建立先進的通訊設施比如無線網接入或網絡服務器,他們將面臨信息資源短缺。即使他們在ICT有項目去創(chuàng)新和進步,對于貧困國家來說,用這些技術去換取食物和工作顯得更有吸引力,這可能會導致一些不平等交易。解決這些國家的數字鴻溝的道路需要長期的、系統(tǒng)的社會變革。因此,數字鴻溝在國際傳播系統(tǒng)中似乎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國際社會需要去幫助那些欠發(fā)達國家(underdeveloped regions)解決貧困、失業(yè)、教育和安全問題,比如聯(lián)合國幫助中國提高廣大貧困西部地區(qū)的基礎設施項目。這種支持為社會變革提供了資源和空間且不發(fā)達國家通過激進的社會變革讓世界重新認識,然后逐漸消除社會中那些信息不平等的現象。
第二,那些發(fā)展中國家的強國比如中國、印度、巴西等需要合作,大力發(fā)展國家核心技術,繼而縮小數字鴻溝。然而短期的信息通訊技術項目帶來的好處是有限的。因此,聯(lián)合國的中介作用需要加強,需要倡導國際科技合作、跨過技術轉移和對欠發(fā)達國家的IT教育的支持,從而降低在獲取和使用ICTs的費用。
最后,ICTs產品生產國家需要積極的開發(fā)技術援助給發(fā)展中國家或者說是ICTs消費國,并且做一些實際的有效的幫助比如降低版權壁壘,同時提供一些低檔的、可支付的起的設備去扶持互聯(lián)網基礎設施接入。把這三種方法有機的結合起來,數字鴻溝這一現象也許能縮小和有效的被控制。
綜上所述,雖然數字鴻溝在當代國際傳播系統(tǒng)中的確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現象,但是它是能夠通過一些途徑被縮小和有效控制的。
[1]N.Katzman,The Impact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Promise and Prospects,Journal of Communication,Autumn,1974.
[2]ICF (2012) Closing the Digital Divide: Promoting Broadband Adoption Among Underserved Populations.
http://www.nlc.org/Documents/Find%20City%20 Solutions/Research%2 0 Innovation/Infrastructure/Closing_Digital_Divide_Promoting_Broadband_Adoption_Underserved_Populations.pdf
[3]Kenny,C.,Fink,C.(2004),"Canyon or mirage?",The Economist,Vol.370 No.8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