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艷, 董會國, 范志剛
(1.中冶賽迪上海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上海 200940; 2.中冶賽迪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重慶 401122)
高爐開、堵鐵口和出鐵過程中的煙塵,平均每生產(chǎn)1 t鐵水就會產(chǎn)生2.5 kg的煙塵。其中正常出鐵時各污染源包括出鐵口、主溝、鐵溝、渣溝、撇渣器、魚雷罐車等部位產(chǎn)生的煙塵占86%[1],屬于一次除塵。開、堵鐵口時產(chǎn)生的煙塵稱為二次除塵。高爐出鐵場煙塵粒度較細,粉塵在大氣中處于懸浮狀態(tài),停留時間長,擴散范圍廣,不僅污染了周圍的環(huán)境,而且直接影響了工人的操作和身體健康。隨著環(huán)保要求和工人健康需求的提高,高爐出鐵場也要求向潔凈化發(fā)展。
大高爐出鐵場空間大,對環(huán)保較重視,故在設計時除塵配置較為完善,常規(guī)配置如下:鐵口區(qū)域設置頂吸+雙側吸,并配置主溝A蓋和移蓋機;主溝撇渣器、鐵溝、渣溝、擺動流槽處都設置側吸,單個鐵口系統(tǒng)的除塵風量在90萬m3/h以上。大高爐的渣鐵溝耐材配置較好,通鐵量大,檢修周期長,故渣鐵溝都采用溝蓋全覆蓋,所以大高爐出鐵場除塵效果較好。
中小高爐出鐵場空間小,鐵口一般只設置頂吸+單側吸。中小高爐出鐵水多數(shù)采用固定罐位出鐵,除塵管路系統(tǒng)密封較差。且中小高爐的渣鐵溝耐材配置較差,檢修作業(yè)頻繁,故渣鐵溝覆蓋面較少,所以中小高爐出鐵場除塵效果差。
針對中小高爐出鐵場除塵效果差,本文提出改善設計,該方案可在線改造,不影響生產(chǎn),可顯著提高出鐵場除塵環(huán)境。以下以1000 m3級高爐為例,對改造方案進行說明。1000 m3級高爐出鐵場的典型配置如下:高爐設有兩個出鐵口雙矩形出鐵場,泥泡開鐵口機異側布置,泥泡操作室設置在鐵口附近,采用固定罐位出鐵。鐵口設有頂吸+單側吸,固定罐位處設置頂吸,系統(tǒng)總風量約為65萬m3/h。渣鐵溝溝系無覆蓋或者部分覆蓋。出鐵場平臺標高9.100 m,風口平臺標高11.550 m。
對爐前區(qū)域進行局部封閉,減少出鐵場內(nèi)部及外部氣流對爐前煙塵的吹散作用,將煙塵封閉在一個放大的“頂吸罩”內(nèi)部去除,可提高爐前除塵效率。爐前煙塵不易捕捉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爐前基本為一個敞開空間,從鐵口噴射出來的煙塵高速向前運動,很容易逃離除塵點負壓的捕捉及約束,特別在開鐵口作業(yè)煙塵產(chǎn)生量達到高峰的時段內(nèi),煙塵受外界氣流影響而四處漫溢,逃離除塵點的捕捉。如果爐前區(qū)域能夠形成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將煙塵封閉,限制其出逃路線,此時再配以爐前頂吸、側吸兩大除塵點,爐前除塵效果將會大大改善。
爐前局部封閉設計方案如下:將鐵口頂吸罩拆除,利用風口平臺、泥炮操作室,并在出鐵場平臺上加設立柱及鋼梁,將泥炮、開鐵口機和主溝前段全部封閉,封閉小房凈空高度約5 m,封閉小房內(nèi)側均采用耐火材料噴涂。在封閉小房屋頂上方設置錐形通風罩,側面與通風主管連接。爐前封閉方案綜合考慮了爐前作業(yè),具體說明如下。
1)鐵口操作作業(yè):在開鐵口機側的密閉小房側面留有缺口,工人可以進行開鐵口機換桿操作。在泥泡側封閉小房側面設有檢修門,工人可以進行裝炮泥和清理炮嘴作業(yè)。
2)換風口設備作業(yè):封閉小房靠近高爐側的側面立封板設為活動式,當需要檢修風口設備時,采用旋轉軸+鏈條固定的方式,將側面立封板放置水平,作為輔助檢修平臺,保證換風口設備作業(yè)空間。
3)主溝耐材解體和澆注作業(yè):把封閉小房主溝兩側的封板設置為活動門,活動門的凈空約2.6 m,主溝解鐵機可進入封閉小房進行解體作業(yè)。在主溝上方的封閉小房屋頂設有5 t手拉葫蘆,配合主溝耐材澆注時模具的吊裝。
4)泥炮、開鐵口機設備部件的更換:在泥炮、開鐵口設備上方的封閉小房頂部設置10 t手拉葫蘆,當需要更換時,利用手拉葫蘆將設備部件移到封閉小房外側,然后用出鐵場行車吊運。
5)通風降溫照明設施:在封閉小房中設置軸流風機和噴霧抑塵設施,對出鐵口的煙氣進行抑塵和降溫,同時改善工人在小房中的操作條件。在小房中設置耐熱防爆照明設施。
6)安全設置:在開鐵口機機身側、泥泡炮身側設置檢修門,主溝兩側均設置活動門,方便工人進出。
主溝末端、渣鐵溝系無覆蓋或部分覆蓋,在出鐵過程中,煙塵隨著鐵流、渣流隨意揚散到出鐵場空間內(nèi),操作環(huán)境差,故需要對溝系進行全封閉處理。
在主溝撇渣器上增設拱形煙罩,寬度2.6 m,高度約1.8 m,煙罩上設置觀察孔、檢修門,煙罩內(nèi)部空間滿足工人檢修維護操作要求。在主溝撇渣器處設置除塵點:新增撇渣器處的風管從出鐵場除塵主管接出后,從出鐵場填沙中鋪設到主溝邊緣與主溝煙罩連接。
鐵溝和渣溝上方全部增設煙罩:渣溝和前段鐵溝設置圓弧煙罩,高度約0.8 m,在煙罩上開設觀察孔,方便工人觀察熔鐵流向;在后段鐵溝設置拱形煙罩,寬度2.6 m,高度約1.8 m,開設檢修門,煙罩內(nèi)部空間滿足工人檢修維護操作要求,方便工人對鐵水進行引流和截流,煙罩頂部留有與現(xiàn)有通風管道的接口。在后段鐵溝上方設置5 t電動葫蘆。當檢修鐵溝時,鐵溝煙罩可用電動葫蘆吊移出來后,用出鐵場行車吊運。
增設的主溝撇渣器、鐵溝、渣溝煙罩內(nèi)部都設有輕質(zhì)噴涂料,充分考慮隔熱的同時盡量降低煙罩的質(zhì)量。
通過對出鐵場內(nèi)的上述“封”、“擋”、“蓋”等措施改造,在不變動出鐵場除塵配置體系的前提下可大大改善出鐵場的環(huán)境質(zhì)量。
隨著對環(huán)保的日益重視,對作為主操作平臺的出鐵場平臺的要求越來越高。出鐵場平臺不僅要滿足正常的出鐵出渣功能,還需要提供良好的作業(yè)環(huán)境。中小高爐由于自身條件限制,出鐵場除塵效果較差。本方案在不變動除塵配置體系,不影響生產(chǎn)的條件下,將爐前、主溝撇渣器、鐵溝、渣溝進行封閉,封閉后出鐵時出鐵場現(xiàn)場無組織排放粉塵大量減少,出鐵場平臺無明顯揚塵,爐前環(huán)境得以改善。
[1]項鐘庸,王莜留.高爐設計—煉鐵工藝設計理論與實踐[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