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鳳
(江蘇省張家港市中醫(yī)醫(yī)院檢驗科 215600)
金黃色葡萄球菌(SAU)作為常見感染病原菌,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環(huán)境中,常定植于機體皮膚[1]。隨著近年來各種抗菌藥物的不斷出現(xiàn)及臨床醫(yī)學的應用,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逐漸成為醫(yī)院感染和社區(qū)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2]。MRSA菌株致使各類感染性疾病發(fā)生,包括皮膚性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血液類感染等[3]。據(jù)研究顯示,MRSA的耐藥性隨抗菌藥物的應用而呈上升趨勢,且MRSA感染者的比例也逐年增加。由于MRSA常在機體表面皮膚定植,或出現(xiàn)在不能徹底清理的物體表層,且存活能力較強,而感染后治療過程困難、復雜,所以感染后果嚴重,加上MRSA的耐藥性,住院患者群體是耐藥菌株發(fā)生感染的高頻區(qū)域,因此引起臨床廣泛關注[4]。為充分了解MRSA感染的來源分布、感染情況及耐藥性,為醫(yī)院感染提供預防和控制,指導臨床治療,現(xiàn)對住院患者MRSA進行研究,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收治的200例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住院患者,年齡28~65歲,平均(42.13±6.75)歲;男104例,女96例;平均病程(4.07±2.12)年。其中2015年收治患者96例,年齡29~63歲,平均(38.24±6.15)歲;男50例,女46例;平均病程(4.61±4.25)年。2016年收治患者104例,年齡28~65歲,平均(40.16±7.03)歲;男54例,女50例;平均病程(3.45±6.12)年。納入標準:(1)年齡大于18歲,性別不限,長期住院患者。(2)經(jīng)患者、家屬同意。(3)無嚴重心腦血管及軀體疾病,不影響研究進程者。排除標準:(1)排除近1個月內(nèi)進行重要手術者(肝臟、心臟等重要器官手術)。(2)排除最近2周使用過抗菌藥物者。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儀器與試劑 細菌鑒定和藥敏試驗采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生產(chǎn)的VITEK2 Compact 全自動細菌鑒定儀。dNTP、Taq DNA聚合酶、DNA標記物、Tris HCl、KCl、MgCl2、Triton X-100均為廣州東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
1.3方法
1.3.1菌株分離鑒定 依照標準方法采集病原菌標本,接種于含有5%羊血的瓊脂培養(yǎng)皿中,35 ℃ 24 h恒溫孵育,根據(jù)菌落具體形態(tài)選擇疑似MRSA的菌落進行初步分離,接種于MRSA顯色培養(yǎng)皿。35 ℃ 24 h恒溫孵育,使用全自動微生物鑒定系統(tǒng)對菌落進行檢測,藥敏試驗判斷菌株類型。
1.3.2藥敏試驗 選擇VITEK2 GP67藥敏卡進行檢測,同時結合紙片擴散法按照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標準[5]。MRSA使用VITEK2 GP67藥敏卡上機檢測,根據(jù)分析儀器的專業(yè)系統(tǒng)制作報告。
1.3.3紙片擴散法 (1)將MRSA培養(yǎng)物均勻涂滿紙板,選取等待檢測的菌株與滅菌生理鹽水相結合,制成細菌混合懸液,涂抹至培養(yǎng)基,保證涂滿且平均分布。(2)使用高溫殺菌的鑷子,把包含抗菌藥物類藥品的過濾紙分別貼在平板表層,各過濾紙之間保持一定間隔,可使用鑷子輕壓紙片,讓過濾紙能與培養(yǎng)基緊貼。培養(yǎng)基正中貼一種抗菌過濾紙,周圍按照同樣間隔貼數(shù)種其他的抗菌過濾紙,紙片背面應注明藥名。(3)恒溫35 ℃ 24 h培養(yǎng),然后觀察結果。
1.3.4隨機引物聚合酶鏈反應法(AP-PCR) 細菌混合懸液的離心管煮沸加熱5 min,置于3 000 r/min的抗凝管中進行離心5 min,提取上清液待檢。聚合酶鏈反應(PCR)擴增:總反應體系20 mmol/L,pH值9.0的Tris HCl,60 mmol/L KCl,3.5 mmol/L MgCl2,0.01% Triton X-100,0.3 mmol/L dNTPS,60 pmoL 引物,Taq DNA聚合酶0.4 U,模版DNA 60 ng引物;在1.0 mL的離心管中加入以上各類試劑,混合攪拌均勻,進行PCR反應。反應程序:預變性94 ℃ 6 min之后進行變性94 ℃ 3min,接著退火25 ℃ 3 min,最后延伸 74 ℃ 2 min,循環(huán)35次。―20 ℃對DNA擴展物進行儲存,使用時將擴增物放置在2.0%的瓊脂糖凝膠中,進行電泳2 h,電力100 mA,然后借助紫外線燈對其進行觀察并記錄檢測結果。
1.4評價指標 (1)SAU及MRSA菌株:按照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xié)會(CLSI)相關檢驗標準和操作規(guī)范進行確認鑒定[6]。頭孢西丁最小抑菌濃度大于或等于6 μg/mL時,判定為MRSA菌株。檢測藥物敏感性時,如果頭孢西丁紙片的抑制細菌的圓圈半徑小于10.5 mm,則判定為MRSA。(2)電泳結果評定:同型為電泳圖譜一致;亞型為電泳圖譜相差1個條帶;親緣關系密切為電泳圖譜相差2~3個條帶;可能相關為電泳圖譜相差4~6個條帶;無親緣關系為電泳圖譜相差多于7個條帶。使用字母A、B、C、D、E、F等按照順序進行分型。
1.5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應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患者MRSA分離情況比較 2年患者MRSA菌株分離率均較高(84.0%),其中2015年為83.33%,2016年為84.62%,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MRSA菌株標本類型結果比較 患者MRSA菌株主要來自下呼吸道痰液和外科傷口分泌物,血液和抽取液標本極少;各類型標本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684,P<0.05)。見表1。
表1 MRSA菌株標本類型結果比較(n=168)
2.3患者染色體DNA同源性結果比較 染色體同源性分為7種圖譜,其中A、B型菌株占主要部分,E、F、G型菌株只占很少部分;各類型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62,P<0.05)。見表2。
2.4MRSA對不同抗菌藥物的耐藥性結果比較 MRSA菌株對復方磺胺甲噁唑、利福平、莫西沙星的耐藥性較低,對青霉素和苯唑西林的耐藥性較高,對慶大霉素、諾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四環(huán)素、克林霉素耐藥性較為普通,對萬古霉素、替考拉寧、替加環(huán)素、利奈唑胺未檢測到耐藥性;各耐藥性之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32,P<0.05)。見表3。
表2 患者染色體DNA同源性結果比較(n=168)
表3 MRSA 對不同抗菌藥物的耐藥性結果比較(n=168)
伴隨各類抗菌類藥物的不斷應用,病原菌的耐藥性增強,特別是多重耐藥性菌株成為臨床面臨的主要難題。MRSA對住院患者的感染率不斷上升,已成為醫(yī)院感染的主要原因,MRSA引起的感染和艾滋病、乙型肝炎成為臨床三大感染性病癥[7]。住院患者是MRSA的高頻感染區(qū)域,原因是MRSA普遍生存在物體表層和機體皮膚,且在空氣中大量存在[8]。因住院患者常伴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肺病、腫瘤等,機體免疫能力低下,對MRSA感染無有效防御。此外,住院患者常處于昏迷狀態(tài),常借助侵襲性治療維持生命體征平穩(wěn),如靜脈輸液、導管排尿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機體對MRSA的免疫力[9]?;颊哂捎陂L期使用抗菌類藥物,導致細菌群落失去平衡,從而為MRSA感染創(chuàng)造條件?;颊吒腥綧RSA后借助空氣和體液等在患者之間,患者和護理人員之間互相傳播,導致MRSA進一步感染。所以MRSA感染的控制和隔離顯得尤其重要,醫(yī)院需提高對感染患者的管理和監(jiān)督,遏制擴散流行。
MRSA感染擴散速度很快,且影響后果深遠,所以如何迅速判定MRSA,對臨床治療藥物選擇和抑制擴散具有重要意義。使用梅里埃VITEK2 Compact 全自動細菌鑒定儀,將細菌鑒定和藥敏試驗結合,分析菌落在不同抗菌藥物培養(yǎng)皿的分離結果獲得其耐藥性,利用細菌鑒定儀進行整合、分析、判定MRSA菌株。有研究指出,全自動細菌鑒定儀能快速、準確地對細菌進行分析檢測,且具備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簡單方便,可作為臨床評價MRSA的工具[10]。MRSA分離率具有地域差異,據(jù)2013年相關醫(yī)學報告,中國MRSA感染平均檢出率為50.6%[11]。本研究結果表明,MRSA菌株感染總分離率為84.0%,顯著高于國內(nèi)平均水平,說明MRSA菌株感染率逐漸升高。MRSA感染常見部位是下呼吸道、外科手術創(chuàng)口、導管等。本研究標本來源最多的是下呼吸道痰液,其次是外科傷口分泌物、術后膿液、尿液,最少見的是靜脈置管、血液、抽取液,提示下呼吸道和外科傷口是MRSA容易發(fā)生感染的區(qū)域。下呼吸道感染和使用呼吸機存在正相關關系,血液感染和靜脈輸液存在正相關關系。有關研究報道,外科手術留下的創(chuàng)口和皮膚遭到燒傷而引起的感染也屬于醫(yī)源性感染,更加說明MRSA引發(fā)的感染多是外源性感染[12]。治療中使用呼吸機協(xié)助呼吸或輸液時進行靜脈和動脈插管都會對免疫屏障造成損壞,導致開放性創(chuàng)面的出現(xiàn),引起各類有害細菌的侵襲。因此,臨床護理治療需提高該區(qū)域的監(jiān)督測評,并采取消毒殺菌等隔離措施,防止MRSA醫(yī)院感染的大范圍出現(xiàn)。
本研究結果表明,MRSA對常用抗菌藥物(復方磺胺甲噁唑、利福平和莫西沙星等)普通耐藥,對β-內(nèi)酞胺類抗菌藥物(青霉素和苯唑西林)高度耐藥,對萬古霉素、替考拉寧、替加環(huán)素、利奈唑胺則敏感,MRSA存在多重耐藥性。β-內(nèi)酞胺類抗菌藥物和四環(huán)素類不適合治療感染的常用藥物,但萬古霉素、替考拉寧、替加環(huán)素可作為應對感染的藥物。有研究報道,利奈唑胺對多重耐藥的細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其還具備遏制細菌耐藥性增長的功能,且對肺組織的滲透也具有優(yōu)良的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13]。對MRSA菌株進行染色體同源性分析,發(fā)現(xiàn)A、B型是病房內(nèi)的主要傳播類型,其次是C、D型,說明MRSA會形成同源感染擴散,因為MRSA在同一型別之內(nèi)容易復制擴散,且排異性差,而常見的醫(yī)院擴散方式為經(jīng)手擴散傳播,醫(yī)務人員應當針對其擴散方式加強檢測,提高護理人員的手部衛(wèi)生情況,隔離MRSA感染患者,預防醫(yī)院感染[14]。
MRSA能引發(fā)多種感染,如皮膚性感染(軟組織感染)、呼吸道感染、血液類感染(敗血癥)、泌尿系統(tǒng)感染,該類感染多發(fā)于體質(zhì)較弱、免疫抵抗力低下、年齡較大、開放性手術創(chuàng)口、經(jīng)常性輸液或大量使用抗菌藥物的患者。護理人員手部感染、醫(yī)療人員自身攜帶、病房內(nèi)部污染都是MRSA感染的重要因素。若能及時發(fā)現(xiàn)MRSA感染患者,盡早隔離,準確有效地治療,醫(yī)護人員嚴格按照標準進行檢測控制,做到無菌的各類護理操作、規(guī)范的手部清潔、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那么MRSA感染率便會大幅度下降。
綜上所述,住院患者的MRSA感染率較高,對不同抗菌藥物呈多重耐藥性,院內(nèi)流行的MRSA菌株主要是A、B型,需加強對耐藥菌的檢測,以及采取消毒隔離等措施對MRSA感染流行進行防控。
[1]陳舒影,林純嬋,盧超慧,等.金黃色葡萄球菌臨床分離株對夫西地酸的耐藥性分析[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5,31(19):1971-1973.
[2]MIRERSHADI F,JAFARI A,JANATI E,et al.Ag/ZnO Nano-composites as novel antibacterial agent against strain of MRSA[J].J Pure Applied Microbiol,2013,7(2):947-956.
[3]徐修禮,周珊,白露,等.ICU患者分離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耐藥性及分子流行病學特征[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6,15(5):294-298.
[4]劉亞麗,徐和平,肖盟,等.評估紙片擴散法與 Vitek2-compact GN13測定腸桿菌科細菌體外藥敏及 ESBLs 可靠性的研究[J].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2015,36(2):139-145.
[5]舒楊,孟華蓉.淺談基層細菌室如何縮短細菌分離鑒定時間[J].醫(yī)學信息,2013,30(13):352-352.
[6]YUAN J L,YU Y,LI C,et al.Visual detection and microplate assay for Staphylococcus aureus based on aptamer recognition coupled to tyramine signal amplification[J].Microchimica Acta,2014,181(3/4):321-327.
[7]楊云,周永年,趙英芳,等.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確證及藥物敏感試驗方法學比較[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4,16(5):628-630.
[8]陳琦,金慧,徐虹,等.ICU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分布特征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11):2447-2449.
[9]葉子,黃應雄,蔣鵬,等.2014年廣州地區(qū)158例登革熱住院患者臨床特征分析[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15,28(4):300-304.
[10]RAMIREZ M C,MARCHESSAULT M,GOVEDNIK-HORNY C,et al.The impact of MRSA colonization on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following majo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J].J Gastro Surg,2013,17(1):144-152.
[11]JOAQUIN N M,DIEKEMA D J,PERENCEVICH E N,et al.Long-Term risk for readmission,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 infection,and death among MRSA-Colonized veterans[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13,57(3):1169-1172.
[12]魏世剛,汪亞麗,張姚.檢驗科醫(yī)源性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與預防控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5,26(2):472-474.
[13]BAOS E,JAVIER CANDEL F,MERINO P,et al.Characterization and monitoring of linezolid-resistant clinical isolates of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 4 years after an outbreak of infection by cfr-mediated linezolid-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J].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2013,76(3):325-329.
[14]萬玉英,韓小建.PDCA循環(huán)加強ICU醫(yī)務人員手衛(wèi)生管理對控制MRSA醫(yī)院感染的影響[J].重慶醫(yī)學,2015,44(34):4777-4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