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洪蘭
學習沒有起跑線,大腦終生具有可塑性。
作為一名教育家,洪蘭也曾是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曾任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她告訴大家,大人需要知道孩子的大腦是怎么回事:大腦不同顏色代表的區(qū)域其實都有不同的功能,比如黃色的部分是額葉,也具有大腦發(fā)展中最高級的整合功能,紫色和灰色交接的地方,是聽覺值。
因此,父母不能打孩子,特別是打孩子的頭部,這可能造成孩子大腦生理機制的損傷。而大腦一旦損傷,人就會在生理機制上遭遇障礙,日后再怎么通過后天的教育努力,希望也是非常渺茫的。
而從大腦發(fā)育的角度,每個人的神經都是具有可塑性的。學習的時候,神經回路會加強。海馬回的神經細胞反復再生,大腦的神經連接不停在改變。
9個月嬰兒會爬之后,開始探索,神經開始大量連接。所以在她看來,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3歲定終身”等說法。因為,人的大腦一直在發(fā)展,一直在變化,大腦有可塑性,大腦不會因應外界需求而改變神經網路連接?!八纳窠浕芈肥强梢愿淖兊摹?。
人生是馬拉松,爭的是終點,不是起點,要跑到終點才是贏家。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有的家長可能覺得自己的孩子開竅慢,洪蘭教授引用兩句經典解答了大家心中的疑惑。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蛏驅W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
學習是“學 +習”。別人學一次就會了,你就學他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了,你就學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這樣子去做,再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堅強。
有的人生來就知道它們,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道它們,有的人要遇到困難后才知道它們,但只要他們最終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樣的了。
“孩子有一生的時間需要學習,不需要催他,也不需要急于一時一刻,但是情緒處理不當,會使孩子厭惡上學,甚至產生負向人格?!焙樘m教授告訴我們,情緒,是改變大腦最快的工具。
拿學習這件事來說,主動的學習才有用,被動學習沒有用。孩子想學,偷著學學得最快。
有的時候,你認為孩子具有某個缺點,這個時候也不要輕易去改變孩子,尤其不能讓孩子有情緒障礙。
汶川地震后幸存者大腦結構圖顯示:這些人腦部主宰情緒、記憶功能的部分,在 25天內就出現(xiàn)了變化,產生焦慮、憂郁或創(chuàng)傷后壓力癥候群等癥狀。
洪蘭教授說,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在想不好的事情,負面情緒就會放大。因為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改變大腦。
她還分享了一個小故事: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的媽媽曾說過,馬友友從來不會因為他大提琴拉得不好而挨打,因為這位母親深知,孩子如果挨打,就會對拉琴產生恐懼。
很多家長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孩子的智力與玩具的多少有關。于是,給孩子買很多很昂貴的玩具。
在加州大學的時候,洪蘭曾親身參與了這個實驗:把一只老鼠,兩只老鼠,10只老鼠分別關在一起,實驗結果顯示,兩只老鼠在一起的腦部神經和10只老鼠放一起的并沒有任何區(qū)別。
也就是說,孩子成長,最需要的不是玩具,而是玩伴?!爸灰钦-h(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有玩伴比什么都好。如果家長能做孩子的玩伴,勝過給孩子買數(shù)不清的高級玩具。”
如何對待孩子犯錯?洪蘭教授告訴大家正確的答案:我不要求你完美,我要求你學習。當你犯錯時,重要的不是這個錯誤有多糟糕,或者是不是你的錯,重要的是,要將錯誤轉換成一個經驗。
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從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似乎已經成為了一條鐵律。
洪蘭教授的觀點卻反其道而行之:在哪里跌倒,要換個地方爬起來。為什么?她引用了一句愛因斯坦的經典名言——
“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用爬樹的能力來評斷一條魚,它將終其一生認定自己是個笨蛋。”
大人會嫌孩子不好,主要是因為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基因不同,后天生長的環(huán)境也不同,所以比是不公平的。孩子只能跟自己比,今天比昨天進步了,就應該獎勵他。
4個雙胞胎的大腦圖顯示,同一個父母帶,同樣的教育方式,但是大腦結構卻顯示不一樣。
她說,上天是很公平的,空間能力好的人往往語言能力不怎樣;語言能力好的,空間能力常較差。
也就是說,大腦是個有限的資源,很少人得天獨厚樣樣都好,所以我們不必去苛求孩子。
愛因斯坦的大腦在他死后捐了出來,并做了詳細的分析,人們發(fā)現(xiàn)他在掌握空間的頂葉聶葉交會處的確比別人大 15%,他的腦細胞也比別人多。但是愛因斯坦到三歲才會說話,如果生活在現(xiàn)在,會被認為語言遲緩,他的私人書信及日記被公布后,有人認為他是閱讀障礙者。
他的右腦比較發(fā)達,很可能跟他左腦功能不甚強,他自然地去用他最擅長的腦去處理訊息有關。
因此,父母應該順其自然,要教會孩子了解自己的長處,接受自己的短處。
重要的是觀察孩子有什么能力,而非觀察孩子缺乏什么能力。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孩子,你會看到他的長處。用正向的態(tài)度去看事情,你會看到解決的方式。
運動
洪蘭教授告訴我們,當人在運動時,會刺激多巴胺、血清張素、正腎上腺素這樣的神經傳導物質分泌,而這些正是促使神經連接的關鍵。
所以,肚子餓的時候,做功課沒有效率,剛運動完讓孩子去做功課效果好。考試前要吃東西也是這個道理。因為,運動使大腦加速運轉,拿老鼠做實驗顯示,有運動的老鼠負責記憶的海馬回比沒有運動的老鼠大了15%,重 9%,神經細胞的樹狀突和突觸增加了 25%。
除此之外,運動還使大腦年輕。有運動的兩歲老鼠大腦與六個月大的老鼠一樣年輕,而且,有運動的老鼠大腦遭活性氧氧化分解的脂肪與DNA比較少。
游戲
關于游戲,洪蘭說,游戲不是學習的敵人,它是學習的伙伴,游戲是大腦成長的營養(yǎng)劑。
從游戲中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基本能力,而且會玩兒的孩子EQ高,可以在團體游戲互動中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完成他的社會化。
孩子游戲的時候,要發(fā)揮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創(chuàng)造力的根本。如果你太兇,就沒有人喜歡跟你玩兒,太懦弱別人就要欺負你。這些都可在游戲中感悟得到。
她說,小時候不會跟別人玩兒的孩子,長大后只會玩兒電子游戲,因為只有電玩這種沒有生命的玩伴能夠忍受孩子重復、不合理的咒罵和毆打而不離去。
她同樣提供了實驗佐證:兒童游戲時,會產生一種特殊的物質,這種物質經過提取后,能幫助神經分叉快速地生長。
閱讀
曾有人說:21世紀競爭的必要條件——快速吸收訊息的能力與正確表達意思的能力。
在洪蘭教授看來,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閱讀會改變大腦,閱讀是最快的吸取信息的方式,眼睛一分鐘看字668個字,說話最快一分鐘 250個字,閱讀比說話快3倍。
她說,閱讀是讓孩子“靜下心來”深入看世界,它是孩子智力發(fā)展的無限延展。
閱讀將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用有限的生命去學習無限的知識。
那么,如何增加閱讀能力呢?她認為,大量閱讀課外讀物才是真正增加閱讀能力的方法。廣泛閱讀會促進增加一個人的背景知識,而背景知識,決定了你所看到的東西。腦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大腦的可塑性是終身的,人終其一生不停地因新的經驗而重塑他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