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斌智
(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 廣東 廣州 511458)
隨著我國交通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隧道工程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的開展,隧道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給人們的出行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安全方面的問題,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隧道塌方事故的發(fā)生概率一直居高不下,其引發(fā)原因比較多,釀成的危害相當之大。為了有效防范隧道塌方事故的發(fā)生,必須要針對塌方原因制定合理的防治對策,將影響施工質量的因素嚴加控制,唯有如此才能保證隧道工程質量達到合格標準,提高隧道運行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真正發(fā)揮出隧道工程應有的價值。
無論是穿山隧道、海底隧道還是地下隧道,都會受到地質條件的約束,這就要求隧道施工必須充分考慮到地質條件因素,采取合理的措施以滿足實際施工要求。如果對施工現場的勘察工作不到位,僅僅憑借以往的經驗進行設計施工,那么隧道工程質量將會與規(guī)定標準出現較大差距,其安全性也將失去保障,而這種現象在實際的隧道工程中并不少見。再加上有些地質災害的爆發(fā)是完全沒有預兆的,會給正在施工的隧道造成嚴重的破壞,進而引起了塌方事故。
隧道設計的專業(yè)性較強,需要嚴格遵循相關技術標準,不斷優(yōu)化設計方案,確保設計方案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一旦設計方案出現缺陷和漏洞,那么隧道的安全也將岌岌可危,最終會導致塌方事故。一般來說,隧道設計不符合標準可能源自兩個方面,一是設計人員專業(yè)素養(yǎng)較低,對先進技術的了解匱乏,不能很好的勝任設計要求;二是設計人員往往以其他隧道工程的設計方案為參考,忽視了本工程的實際情況,運用的數據不夠準確、規(guī)范,使得隧道質量處于較低層次,在隧道施工和使用中發(fā)生塌方事故的概率也會隨之升高。
在隧道工程中如果施工管理不能落實到位,也會增加隧道塌方事故的發(fā)生概率。由于施工單位對經濟效益過于看重,經常會為了節(jié)省施工成本而偷工減料、以次充好,這給隧道工程埋下了重大隱患,使得隧道的穩(wěn)定性較差,在受到較大外力時會導致主體結構的坍塌。而我國在隧道工程施工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還不夠完善,不能對施工單位起到威懾和約束的作用,所以當務之急是健全法律法規(guī),加強對隧道工程施工現場的管理,嚴厲打擊所有違規(guī)行為,促使隧道施工保持順利高效的開展。
在了解了隧道塌方事故的誘發(fā)原因以后,接下來應采取措施盡可能的減少和避免隧道塌方事故的發(fā)生,下面幾項工作應受到高度的重視。首先,隧道的選址是非常重要的,勘察人員通過實地勘察地質環(huán)境判斷該區(qū)域是否適合建設隧道,只有在合適的條件下修建隧道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坍塌風險。勘察工作在隧道設計施工中占據重要地位,切忌走馬觀花,流于形式,勘察人員要具備耐心、細心、責任心,運用先進的儀器設備來采集地質數據,了解巖層和土質的特點,進而制定科學完善設計方案,為隧道施工提供指導依據。施工過程中也要進行勘察工作,隨時注意對隧道地質和水文勘察,一旦發(fā)現異樣一定要及時處理,避免發(fā)生事故。在每一次勘察工作中都要做好詳細的記錄,以便以后查閱。
其次,施工作業(yè)的流程要力爭標準、規(guī)范,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銜接要緊密、恰當,在保證施工進度和施工效益的同時,大幅度提高隧道工程質量。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必須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對施工現場的危險源進行全面的識別和動態(tài)監(jiān)控,同時約束施工人員的行為,當某一環(huán)節(jié)出現質量問題時要立即整改,避免質量缺陷的進一步擴大。所有操作都要以設計圖紙為基準,不能隨意篡改圖紙,一旦發(fā)現則對相關人員予以嚴懲,被改動之處也要盡快恢復。此外,還要注重提高災害抵御能力,制定應急預案,當發(fā)生突發(fā)事件時迅速啟動,安排人員快速撤離隧道,將其疏散到安全區(qū)域,致力于將人員傷亡降到最低。
最后,人為因素是釀成安全風險的關鍵要素,隧道工程的大部分工作都需要人力來完成,要想削弱人為主觀因素帶來的不利影響,應加強對各個崗位員工的教育和培訓,培訓時間和培訓內容都要進行合理規(guī)劃,主要包括安全教育、職業(yè)素質教育、施工技能培訓、管理理論培訓等等,培訓之后也要及時進行考核,檢驗培訓效果,以保證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增強設計人員、技術人員、施工人員、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提高他們的專業(yè)技術水平和對塌方事故的形成原因和處理方法的了解程度。為了激發(fā)各崗位人員的工作熱情,調動工作人員的主觀能動性,還要引進獎懲機制,有功當賞,有錯當罰,促使工作人員全身心的投入到隧道設計施工中,將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貢獻出來,為隧道工程質量和效益的提升添磚加瓦。
雖然在隧道設計和施工中采取了多重措施防范塌方事故,但是在實際施工中有極大的可能會出現突發(fā)問題,而在隧道長時間運行以后性能會有所下降,再加上外界環(huán)境對隧道結構的影響,最終導致了隧道塌方事故,對于這類問題的處理對策為,在發(fā)生隧道塌方事故的第一時間就要組織好救援工作,相關部門要立即啟動應急救援預案,趕到事故現場,在救助人員的同時要對隧道結構予以加固,將塌方范圍控制在最小范圍內。技術人員要運用儀器檢測塌方原因和影響范圍,重點測量圍巖的狀況,并以此為依據制定補救措施,挑選合適的處治方法。以小塌方和大塌方為例,二者采用的處理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1)如果塌方發(fā)生地段并沒有堵塞坑道,之后并沒有繼續(xù)塌落,這樣的塌方就是所謂的小塌方,這時施工營救人員可以趁未塌落的時間段進入洞內進行隧道的塌方處理和營救,勘察人員也可以進入隧道內進行快速的勘測,施工人員進入洞內后,應該先用臨時的支撐將塌方口和塌穴進行支撐,然后及時的清理塌方地方掉落的巖石,再對塌穴進行二次支撐,此時就可以應用多支架來對塌方地段進行支撐,這里要注意塌方穴和頂層的支架之間一定要頂緊,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應用噴砼作臨時支護處理。
(2)當隧道塌方的地段已經嚴重的堵塞和塌方不間斷時,此時的營救和施工人員無法進入隧道內及時的處理,這種塌方被稱為大塌方,這種隧道塌方是沒有辦法進行支護的,此時只能采用先護后挖的順序從塌體中穿過去,穿越塌體的部位應從拱頂和上部斷面穿過塌體,然后向下施工。用上下導坑法施工,僅在上部塌方時,需加固下導支撐,并做好上部防止塌方擴大的支撐,然后再由上導坑進行清除或穿越。塌口四周挖排水溝。防止地表水匯集塌陷坑,并用粘土類材料填實四周裂縫,穴口上方宜搭雨柵,以防雨雪灌入塌方體。
綜上所述,地質條件、技術設計、施工管理是引起隧道塌方事故的主要因素,在隧道工程中應采取措施將這些因素嚴格的控制起來,切實做好地質勘察、方案設計、施工管理等相關工作,竭盡全力的預防隧道塌方事故的發(fā)生。除此之外,隧道塌方事故的處治工作也要落到實處,運用先進合理的技術手段使隧道盡快恢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保證接下來隧道的施工和運行不會受到負面的影響,從而提高隧道工程的整體效益。
[1]高國剛.泡沫混凝土在公路路基塌方事故處理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12(35)
[2]卜紹成.公路隧道塌方成因及處理技術探討[J].廣東科技.2013(12)
[3]李梓源.地鐵區(qū)間隧道塌方事故處理方案標準化研究[J].中國標準化.2017(08)